目前對于養生的爭論頗多,有人認為關鍵在“吃”,要吃燕鮑參翅、氨基酸、維生素等等,越貴越好,越珍稀越好;有人認為關鍵在“住”,要住高尚社區,容積率低,周圍綠樹成蔭;有人認為要“縱”,自己想做什麼就做什麼,無拘無束。
重慶中醫少林堂主任 醫師劉光瑞認為,這些人的想法都有一定道理,但都有失偏頗。在真正的養生學中,這些片面的東西必須糾正。
那麼,什麼是全面的“養生”呢?劉光瑞認為,養生首先是養德,良好的德行可滋養心身,這是養生的終極目的。反觀前段時間炒得沸沸揚揚的李一、張悟本,他們打著宣揚傳統文化的幌子,實則為自己斂錢聚財,在德行方面首先就不過關,當然沒有資格談養生。其次是養心,應入靜、淡定、修心,方可養智慧,並與社會發展相融。三是養性,提倡平靜、高雅、無欲、素淡,不可張揚。四是養命,根據四季氣候的變化,調節飲食、起居等因素,達到“天人合一”的境界。最後則是養體,使得人體的皮毛、四肢、五臟六腑達到健康的境地。這個“養生五說”代表了中國傳統養生哲學理念,是保持人體健康的法寶。
一碗粥的養生境界
眾所周知,香港的住宅猶如鴿子籠,人口密度很大,香港的生活節奏更是不知比大陸快了幾倍。按照一般邏輯,香港居民的健康程度一定很差。為此,劉光瑞曾 專門對北京和香港老人的生活情況做過調查,結果卻完全出乎我們的意料:行色匆匆的香港被尊為“全球第二長壽城市”,香港老人的生活質量遠高于北京老人。
劉光瑞說,其實香港和北京的社會環境差別並不大,兩地最大的差別就在于人的心態。在香港很少看到整天以打麻將或聊天打發時光的老人,即便到了退休年齡,他們也熱衷于社區服務或者打零工,不是為了錢,而是為了豐富生活、接觸社會;而在北京,多數人退休後會感到空虛無聊,偶爾有繼續工作的也是為了掙錢貼補家用,甚至為了兒女買房疲于奔命,很少關注自己的生活質量,時間一長,身體過度疲勞,心理壓力過大,就容易脾氣暴躁,經常和家人吵架,一旦空閒下來想到關注健康,卻又缺乏相關的知識,不知該從何做起,這就給了“綠豆專家”等冒牌“大師們”以可乘之機。
“兩地老人養生的差距,從一碗粥中就能看出來。”劉光瑞說,他的調查問卷中的一項就是問這些老人,一年來吃過幾種粥。北京老人吃粥次數少且品種單調,有的甚至一年到頭只吃過寥寥幾次白米粥;而香港的老人大多吃過30多種不同的粥,並且常以粥作為早餐。
“不少人認為粥的營養不如大魚大肉豐富,其實粥的花樣繁多,裏面加入不同的料,就可以做出不同口味和功效的養生粥品,比如明目補血的豬肝粥、補中益氣的牛肉粥、滋陰潤肺的蓮子百合粥、清熱敗火的冰糖綠豆粥……粥不但方便易做,也容易消化,對老年人來說是一種物美價廉的養生佳品。”劉光瑞感慨道,傳統文化的式微和心態的失衡是主要原因。香港的養生文化發達,多數市民都懂得一些基本的中藥配伍理論,家家都有一手煲老火靚湯的絕招,知道如何調理體質,“偽中醫養生理論”自然沒有市場。
微笑和幽默是人生的低碳排放
兩年前,劉光瑞應邀為上海世博會志願者作了一次專題講座。許多志願者反映,同樣的話每天要說無數次,還要應對遊客的抱怨,一天服務下來,身體極度疲勞,精神壓力很大,脾氣也急了起來,根本沒有心情微笑服務。為此,劉光瑞有個形象的比喻:微笑和幽默是人生的低碳排放,憤怒和憂傷是人生的高能消耗。
他解釋說,智慧產生幽默,能使人由表及裏放松下來,感到愉悅,懂得主動調節情緒,將微笑與幽默結合的人是聰明人;而憤怒可以亂五臟、擾睡眠,使人精神長期處于高度緊張中,是名副其實的高能消耗運動,因而經常憤怒的人是不能長壽的。作為受過高等教育的新一代青年,要學會及時調節情緒,保持心態坦然,並將這種坦然的心態傳遞給遊客。
春季養生宜吃8種食物
時令已至春季。春天萬物復蘇,一派生機之象,綠色和花卉逐漸升起。春季的第一規律:氣溫由低向高;春季的第二規律:春雨多,濕潤大;春季的第三規律:人有春困;春季的第四規律:人有內疾復發。
劉光瑞說,順應春之規律的養生口訣:一是春養心神正當季,郊遊踏青在午時;二是春養肝臟除鬱滯,夏菊金銀當茶飲;三是春養消困通經絡,避寒祛痹二便通;四是春養腎臟升陽氣,捂汗固攝兩相贏。
為此,劉光瑞建議,春季養生宜吃以下8種食物:一是櫻桃,但櫻桃不可多食,陰虛火旺、鼻出血等症及熱病患者忌食;二是韭菜,但消化不良、胃熱者不宜多吃韭菜。三是菠菜;四是蔥;五是大棗;六是萵筍;七是椿菜,但民間認為椿菜是發物,有慢性病者要慎食;八是蜂蜜。
人物簡介:劉光瑞現為國家級中醫針灸類代表性傳承人、重慶中醫少林堂主任 醫師、重慶市醫藥商會副會長。其祖上是四川遂寧有名的中醫,父親劉少林在重慶創辦了“少林堂”中醫診所,同樣聞名遐邇。
目前,除了日常的出診外,劉光瑞的大部分精力都致力于中醫藥文化的傳播。在重慶市主城區,他出資建立了中國民間醫藥博物館;他成立了岐黃中醫藥職業學校,專門培訓中醫藥人才;他深入研究中醫藥理論,並將許多改良後的方劑制成各種新劑型,廣泛應用;他撰寫了多部醫藥著作,先後編著《中國民間醫藥小單方》、《中國民間推拿術》、《中國民間醫學叢書》等,向更多的人介紹通俗易懂的中醫藥知識。
來源: 新華網重慶頻道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