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5月6日 星期日

風為百病之長

中醫有謂「風為百病之長」,又謂「風速行而善變」,其實感冒乃先有病毒的感染,侵入人體的粘膜後通常有一段時間之潛伏期,若再經風寒風熱(寒邪或熱邪為促發人體免疫反應啟動的抗原),則可能因而發病,但有人因身體抵抗力強(中醫講究營衛調和),則不會發病,而抵抗力特別弱者,則可能因身體太虛弱(免疫力不足)也發不出來,另有一種人因多次感冒,而使身體之抵抗性球蛋白降低,則一遇冷立即感冒,此種感冒不屬本篇討論範圍。

感冒病毒首先侵入人體之鼻部,鼻內有粘膜,受病毒侵入後,即發炎而使血管擴張,局部微血管血流變慢,局部組織發熱,使得粘膜中之分泌性細胞因為氧氣供應不足,於是產生更多之分泌物(鼻涕),因而局部浮腫,此中首要之原因(1)氧氣轉換量差血管密集處,假如有一個地方不正常,那麼附近血管統統發生變化,我們都知道頭部的血管最多,一部分在頭顱外,屬顱外動脈分佈之領域,一部分在頭顱內,稱為顱內動脈,而頸上則有內頸和外頸動脈。口鼻眼等部位屬於顱外動脈,如果這些地方血液多,則顱內動脈必較少血液,如有某一地方發炎,則其外圍發生貧血現象,其在外圍則血液流入補充而發生充血現象,久之乃變成鬱血,鬱血者,冷而軟,可能痛,亦可能不痛,此時應使用促進循環之藥,即熱藥來治療,中醫有謂太陽多血少氣陽明多血多氣少陽多氣少血,此點可解釋為:太陽病為炎症之開始,血管擴張,故多血,但血流慢,動量不足,故曰少氣,在有抵抗力之後,抗力與病毒相搏,故熱而痛,(充血)多氣多血,少陽屬於外圍,由於發炎,全身發生神經過敏現象,而神經為人體動力之源,故云多氣少血(血流巳多數流至充血區,故外圍少血),當鼻部受病毒感染,將使整個頭部呈現緊張狀態,病毒如侵入上額竇及上顎竇則鼻涕多,因而頭痛,如鼻部受強烈刺激,則會感覺到痛,如刺激不至痛之程度,則為癢,因而打噴嚏,我們可以使用<川芎茶調散>其中羌、獨活俗稱驅風之藥,實則羌獨活中有類似維他命B之類似物,為脊髓神經鎮靜劑,也有興奮、滋養神經的作用,因此對筋骨酸痛有效,且感冒之代謝為先降低後升高,此藥中合有輔脢,對代謝有所幫助。至於頭痛,則細辛頗有療效,治感冒非徒注意神經而巳,神經能指揮血管,動力屬氣,而血管有滋養神經之能力(屬於物質屬血),因此治療感冒亦需考慮血管。川芎為大腦血管之鎮定劑,故有消除血管充血之作用,其次感冒時,眼淚鼻涕及血液中皆有組織胺,使血管擴張,此即中醫所稱之(血風),用荊芥則有消除此等組織胺之效,再其次感冒時腸中亦有大量之組織胺,故有時會拉肚子,有時會便祕,而除去腸中組織胺之藥則為防風,至於薄荷只為改善病情,便患者較為舒服而已,最後感冒時大腦疲乏,此時使用白芷用以興奮情緒以增加抵抗力。

台灣的中醫處境認真說起來實在可憐;怎麼說呢?因為絕大多數的病人剛開始感冒生病的時候,不會在第一時間求助中醫藥,反而選擇印象中(經驗法則)能快速解除症狀的西醫西藥。民眾急欲癒病的心態為醫者當然體諒,只是為中醫者該肩負起告知、教化民眾的責任;比如以頭痛來講,西醫可以像在吃香菇肉羹般輕鬆的開予一顆普那疼就解決了,而對中醫而言卻得大費周章先來個四診(望、聞、問、切)以八綱(表裡、陰陽、寒熱、虛實)來診斷屬於何種証型並據以處方用藥。以水煎藥而言,往往以君、臣、佐、使藥物組方少則七八味,動輒十幾、廿味藥,加上煎煮費時,而有些藥又難入喉……. 等因素皆削弱了一般民眾對中醫藥的接受度。就我本身行醫經驗(超過20年)來說,接觸到的個案以西醫治療後無效或久治不癒的症候為最;諸如感冒一到二周後殘留的上呼吸道症狀(鼻涕倒流、喉嚨中有一口痰梗住不易咳出、吹到風咽喉立即發癢接著咳嗽無痰、兒科最常見的早晨起床和臨睡前有痰的咳嗽等等這些都是運用中藥的適應証(indications) 小兒科門診中最常見的慢性鼻炎(鼻流黃涕不止)(多半在西醫處因診為急性鼻竇炎而已服用2-3周的抗生素)經辨証後處以科學中藥處理掉鼻竇內的慢性炎症後迅速向癒。 感冒病非小, 善治費思考! 我初出茅廬的時候, 認為感冒不過是個小毛病, 很容易治療, 尤其是治好了一些病人以後, 更是志得意滿! 誰知後來竟被這被這種小毛病搞得束手無策,才知道想要輕而易舉的治好各式各樣的感冒,絕非如桌上拿柑那般輕鬆愉快,於是不得不回過頭來再重新學習,深入研討。一般的感冒,中醫叫做「傷風感冒」,流行性具傳染力的感冒,中醫稱為「時行感冒」。這兩類感冒,都有兩種基本類型,一種屬「風寒」,一種屬「風熱」(地處海島型氣候的台灣以溫病居多)。究竟怎樣分別呢?比較典型的病人,要從「非常怕冷」(惡寒重)或發高燒(發熱重)、流清涕或流濁涕、口不渴或口微渴、痰稀白或痰黃稠、舌苔薄白或舌苔薄黃,以及脈浮緊()或脈浮數()等方面加以鑒別,就不難區分了。即使不太典型的病人,如能從以上各點細加分辨,全面衡量,也能鑒別開來。只有區分風寒、風熱兩種證型,才能採用相應的治法,前者用辛溫,後者用辛涼。為什麼「風寒」不能用辛涼,「風熱」不可用辛溫?這是因為:寒是陰邪,容易傷陽(人體人的陽氣抵抗力),如果使用辛涼,不但不能驅除寒邪,反而會損傷人體陽氣。熱屬陽邪,本易傷陰(類同於人體內的體液),倘若再用辛溫,猶如抱薪救火;不但表熱不解,反而更傷人體陰津。因此,對於風寒感冒,必須辛溫解表,不能誤用辛涼,對於風熱感冒,只能辛涼解表,不可妄投辛溫。

<<素問。至真要大論>>就特別強調指出:治寒以熱,治熱以寒,而方士不能廢繩墨更其道也。如果違反這個法則,必然動手便錯,只要遵循這個法則,就能隨手取效。歷代的醫案記述很多,証之現代臨床,也無不如此。據報道,用辛涼解表的名方「銀翹散」治療風熱感冒,服藥一天後,體溫普遍降低,輕症即可痊癒,發燒較嚴重的,退熱時間稍長,但其他症狀均能迅速減輕;平均痊癒時間還不到3天。使用辛溫解表的名方「荊防敗毒散」冶療風寒感冒,療效也很滿意。
不過開方的大前題必需是經由專業中醫師詳細辨証論治後才能效如桴鼓,更重要的是不要因此耽誤了病情才好。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