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5月11日 星期五

佛法與醫學

如果能了解佛法與醫學領域的聯結相關,將會對疾病有不同的體驗,也能更堅定自己的學佛信念。由於我懂得很少,所以無法講得很全面,偶有錯誤之處,敬請多多包涵。

疾病到底是什麼?

從佛教的觀點來看,一切煩擾我們,阻撓我們覺知自己本性,破除無明;使身心不統一,不和諧,無法圓滿成佛的障礙都算是疾病。
這當然包括了生理性的疾病,以及心靈層面的負面想法,錯誤認知,不良情緒;甚至無始輪迴裡在阿賴耶識種下的不好習性。

  在雜阿含經中記述,佛陀對眾生種種痛苦的現象,根本原因都能如實暸知,使眾生徹底斷絕煩惱,遠勝世間良醫,故稱「大醫王」。而這也是我們身為具有醫學知識背景的佛教徒,所應該追尋的目標。對佛陀這位覺者來說,為了使我們斷絕煩惱,提供了許多藥方,而這些都記載在佛經經典裡頭,下面會介紹一些有關的概念。

先從生理性的疾病來看。許多人可能認為佛教在這方面提供的幫助較少,其實不然,因為佛教是希望斷絕各種層面的痛苦,讓人們真正離苦得樂,這也包括肉體方面。人的肉體是地水火風四大元素,在因緣聚足下假合而成。而任何一個元素偏勝,都將會使人體產生疾病。在大藏經中有許多醫藥的相關書籍,例如:佛醫經,醫喻經,治禪病密要經等等,都是珍貴的佛教醫學資料,記載相關藥石,氣功,治療四大不調的方法。在這個領域裡面,佛教醫學結合了許多傳統印度醫學(例如瑜珈,禪坐,脈輪),後來又因佛教傳播至西藏地區,深深影響了西藏醫學。西藏醫學最重要的經典(相當於中醫的黃帝內經)~”四部醫典”,據說是由藥師佛的化身親自宣說而成。這些都記述許多生理疾病的治療方式。

許多疾病,雖說透過藥石之力或可治癒,但同樣的病,用同樣的治法有些人能醫好,有些人卻不行,是為什麼呢?因為我們沒有究竟探討疾病的根本。疾病的發生已是果,雖然可以治療,但最根本還是從因處著手。這些病因是什麼呢?

 從佛教中最根本的十二因緣中可看出,眾生疾病發展的過程模式。眾生無始以來的無明,引起造作,因緣和合,遂生苦果。而如今又因愛,取,有,使得自己為三毒所惑,落入這十二重城,輪迴不止,一旦業障現前,就要受苦。所以除了從生理層面去治疾病的標以外,我們還要去治疾病的本
諸佛菩薩,歷代大成就者都提供許多方法,供我們斷根。從停止疾病惡化方面,既然這身體是因緣和合而成,我們就必須常去觀照諸行無常,諸法無我,了解實相別相,知道因緣果的運作方式。如此可從身體的病痛,諸種心理苦痛中體驗人生遷流變化的無常,破除迷惑,覺知自性,停止因造作而帶來的惡業。同時,遵行佛法中的五戒十善,防非止惡,就像高血壓的病人忌吃太鹹一樣,避免無妄造作帶來的惡業,清靜色根。這也印證佛陀涅盤時「以戒為師」的重要性。

從治療疾病的方面,由於許多疾病起源於無始以來累積的業障,我們就必須消業懺悔。消業的方法有許多種,與自己有關的有念佛,持咒,拜佛,誦經等等。這些除了能幫助自己消除業障外,同時也有益身心發展。在利益眾生方面中,佛教根本理論的六波羅蜜,也是十分重要的良藥。行此六度,能使眾生度生死流,到抵彼岸。不只能利益眾生,也減少與人結惡的機會,是增加自己資糧的好方法。

宗教與科學到底有沒有牴觸,是否能併行不背?我們無法單純從現代科學證明因果輪迴是否存在。即便如此,佛法中許多療法逐漸被科學證明,為世人所接受。

拜佛雖只是個小動作,然正確的拜佛姿勢卻能矯正脊椎,減輕腰部酸痛,促進腦部血液循環。陽明大學郭正典醫師研究佛教中「獅子臥」是所有睡姿中對心臟負擔最小,最容易促進自律神經系統使我們進入睡眠的方式。在繁忙,精神壓力大的今天,正確的禪定方式有助於平靜思緒,釐清過多的外界資訊,恢復活力,已經有許多企業員工接受禪定的課程。在動物傳播病毒頻繁的今天,吃素可以預防疾病的傳播,並降低心血管疾病發生的機會。而經典中許多觀想,練氣方式,能幫助我們氣脈通暢,促進健康,並可增進智慧。

佛教對健康的觀點,並不是消極性的與疾病對抗,給予治療,而是積極性的預防,並著重身心的平衡,透過外在內在各種方法,破除身心煩惱,增進身心活力。這是一種積極,正向,自覺性的醫療方式。

 佛經記載佛陀有三十二相,八十種好。這是在身心都達到圓滿覺悟的狀態,氣道通暢無阻,內心平靜詳和所呈現的狀態。這是在身心內外都圓滿的終極目標,也是我們必須努力邁進的方向。

修習菩薩道,必須要具備「五明」,即聲明(語言學),因明(邏輯推理),醫方明(醫學),工巧明(科技)和內明(經典)。這五明包括了成為一位大乘菩薩應修習的學問,等於是囊括了世間的一切學問。龍樹菩薩說:「諸論及工巧,明術種種業,利益世間故,出生建立之」。這句話說明世間的這些學問,都是菩薩救渡眾生的得利要件。佛法與醫學的出發點都以慈悲心,利益眾生為原則,醫學與佛法同樣是工具,只是著重面向不太一樣。在醫治病人的過程時,佛法能提供心靈方面的協助。在傳播佛法時,搭配醫學知識能同時提供眾生身心兩方面的幫忙。當然,同時接觸醫學與佛法的我們,如果能適時融合兩個領域的優點,在我們學佛及行醫之路上,對生命將有更多不凡的體驗。

: 李啟湛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