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5月7日 星期一

健康的身體 是生活的基石

一般人談健康,都不離身體健康的領域,而我們的身體先天就有自療的能力,只要停止對身體的傷害,假以時日,任何病痛都會自然痊癒,可是健康要靠自己,只要改變生活形態、飲食習慣,絕對可以創造健康,最好的醫生就是自己。身體健康生活才有樂趣,生命才得喜悅,這是自己的責任,這個信念是不容懷疑的。
呼吸吐納精氣神
  我們的生死在一呼一吸之間,生來就會呼吸,直到生命的盡頭,吐出最後一口氣,氧氣是身體輸送養分和排除廢氣殘毒的工具,深呼吸還可舒解壓力、緊張、或激動的情緒,協助我們創造精力,腹式呼吸是最有效的方法,藉由橫膈膜的起伏,推動兩邊肺尖葉的舒縮,因為胸式呼吸只伸縮了全肺葉的三分之二,肺尖部分幾乎沒有動作。例如佛家的修行法門中有用數息或觀呼吸的,道家的氣功也都是從呼吸吐納入門,從煉精化氣、煉氣化神、煉神還虛,而達到全身所有氣脈都暢行無阻,佛家的四禪八定,修到氣住脈停,離究竟解脫還差十萬八千里,但維持身體的健康,確實需要懂得呼吸的要領,時時刻刻都在煉氣養身。諾貝爾醫學獎得主溫伯格醫師提過一篇研究報告,說明癌細胞及正常細胞最大的差異是正常細胞需要充足的氧氣才能生存,而癌細胞正好相反,癌細胞是厭氧細胞,只有在氧氣不足,血中氧氣濃度太低,或自由基濃度太高時,才會分裂與蔓延,所以心臟因血流充足,極少發現心臟罹癌者,而吸煙者的肺臟,或酗酒者、受毒素污染者的肝臟,血氧飽和度低,罹癌機率大增,癌症是現代人的頭號殺手,現代生活中空氣、水質、食物及心靈的污染,是一切疾病的元兇,但呼吸不能一刻停止,因此慎選氧氣充足的地方,用腹式呼吸作運動,每天都要適量攝食生機飲食,從新鮮的有機疏、果、芽、苗中獲取豐富的酵素,及其抗氧化作用,使身體吸取足夠的氧氣,獲得能量,才得保安康。
運動利益說不盡
  現代人多吃少動,坊間廣告五花八門,健康食品利用商業行銷手法誇大療效,從黑豆、靈芝、蕃茄、巴西磨菇、地瓜等不一而足,這些單一的健康聖品,宣稱可以排毒加強免疫功能,振振有詞,似是而非,然則正統的中西醫均未提倡排毒之說,西醫認為細菌和病毒是〝毒〞,中醫則指「風、寒、暑、濕、燥、火」六大病邪是〝毒〞。有專家認為身體器官在運作之中會產生四種廢物,即廢水、廢氣、廢熱、廢物,所謂排毒或許就是將此廢棄物質排泄出來,而藉由運動是最經濟最安全又最有效的方法,例如淋巴是身體的免疫系統,透過運動促進淋巴循環,將體內廢棄物如汗液、尿液、消化道的廢氣,肺中積存的濁氣排出來,醫學證實運動可以增強心肺功能,改善循環系統,增進免疫力、抗老化、養顏、避免肥胖,對舒緩壓力、調和情緒有極大助益,台灣有句諺語說:「腳勇人就健」,腳力好的人,身體焉有不健壯的?但為避免運動傷害,選擇運動的時空及頻率極其重要,以下各項應慎重考量:
  1.運動要適量,過與不及都傷害健康。
  2.運動項目極多,選擇與自己興趣相近者最重要,最好有伴同行。
  3.運動前宜先暖身,運動後做放鬆或收功動作。
  4.持續有恆的運動,建議每週四至六次,每次三十至六十分鐘,最好每次都會出汗。
  5.飯後一小時內或非常饑餓時均不宜運動,製造走路或爬樓梯的機會,既容易又方便,預備一雙適宜的鞋子就好。
  6.心跳是運動的深度指標,五十至五十五歲的人開始運動時,心跳可達每分鐘一百次,六十五歲可達九十次,體能轉佳後,前者可達一百四十次,後者可達一百三十次,但有心臟病或其他不適運動之疾病者例外,比較簡單的計算方法是,心跳數加年齡的和只要達到170,就達到運動的效果。如運動中感到強烈氣喘、暈眩、噁心或高度疼痛時,運動即應立刻中止,設法找出原因或就醫。
  7.天氣太冷或太熱不適宜戶外運動,除非是運動健將,運動最好選在空氣流通、清新、氧氣充足的地方,如山中、海邊或鄉間、曠野等。
  8.黃帝內經說:「沒有太陽不鍛鍊」,樹林裡的日光要和葉綠素起反應才產生氧氣,專家說大都會區如台北盆地,空氣最好的時段是在中午,如果條件容許,可作為選項者,提供參考。
調節飲食談養生
  這是一個範圍非常大又非常複雜的題目,專家學者的論據汗牛充棟,針對目前物質文明進步地區的現代人而言,拜科技之賜,美食或速食來源太多,如果漫無節制,使身體長期在營養過量與營養失衡的狀態下,疾病隱然偷襲而不自覺。
少吃多吃 多吃少吃
  傳說過去有位富翁,家中錦衣玉食極為奢華,但全家人疾病叢生,群醫束手不知所措,他特地去寺中求助方丈,老和尚告示富翁八個字,要他努力遵行。老和尚說:「少吃多吃,多吃少吃」,富翁識字不多,但這幾個字淺顯易認,可不知說什麼道理,故請老和尚開示,老和尚說:「人的一生吃多少東西,冥冥之中有個定數,現在少吃些可以多吃幾年,現在吃太多了,可能要少吃幾年」。現代科學證實,飲食攝取量減少時,可以減少粒線體隨老化而產生的自由基,即可減少氧化及脂肪的破壞,科學實驗證實,減少老鼠的食物,但不至營養不良,可以延長其壽命,而新陳代謝症患者,容易產生心血管疾病、癌症、糖尿病和早老,如能減少20-30%的能量攝取,且減少糖分和垃圾食物的攝取,同樣可以減少自由基的產生,降低心臟病、腦中風、糖尿病的罹患率,維護健康和延長壽命。我國北方、東北等地區,天寒地凍極為寒冷,物產受氣候影響自然不及寶島台灣的富裕,然而他們養兒育女時有句諺語可作指標:要得小兒安,常帶三分飢和寒,對小孩如此,成人不也一樣嗎?過度保護及過量的衣食,會降低身體自然的抵抗能力,使免疫系統冬眠了,適度的飢寒,可以激發身體的自衛系統生起抵抗力,又能消耗身體多餘的脂肪和熱能,正是現代人保健的秘方。
四低一高的飲食
  根據衛生署的建議,人體熱量的來源標準值是脂肪佔25%,蛋白質佔12%,醣類佔63%,但據調查現代一般人的飲食習慣,所攝取的養分中,脂肪佔40%,蛋白質佔20%,醣類佔40%,顯示現代人的飲食習慣是吃菜配飯,也就是對主食如米、麵、五穀雜糧等攝食太少,對脂肪、蛋白質超量攝食,及零食吃太多,這樣的飲食方式,就是文明病的溫床,因此現代人要健康,就要少吃或不吃垃圾食物。要貫徹四低一高的飲食原則:低脂肪、低蛋白、低糖、低鹽、高纖維,高量的脂肪及蛋白質會造成肥胖,長在肚子及內腹腔的脂肪層,大多是低分子量蛋白,會引起發炎,使血管粥狀化,而帶來心臟血管疾病,內腹腔的脂肪,經水解後會釋放脂肪酸,當脂肪酸移流到肝臟時,就變成三酸甘油脂,而貯藏下來。肥胖是代謝症候群的主因,也是心臟病及糖尿病的起因,心臟病是國人第三大死因,僅次於癌症及腦中風,血液中的葡萄糖要靠胰島素協助,才能進入細胞,肥胖使細胞無法吸收葡萄糖,這時胰臟會分泌更多的胰島素補助,過量的胰島素,會傷害血管而造成心臟病,胰島素又促進肝臟合成脂肪酸,再由肝臟將其送到其他的組織,尤其是脂肪組織,以致脂肪不斷累積,也就是貯存更多的肥胖細胞,這些細胞造成胰島素的吸收阻力,因胰島素會抑制脂肪酸的分解,這是第二型糖尿病的形成步驟,所以肥胖是高血脂、高血壓、心血管疾病、甚至是糖尿病的元凶。而加工糖(白糖)是免疫系統的殺手,精製鹽(白鹽或精製鹽)是無機的,經漂白和加工製成,會刺激腸胃,阻礙其他食物的消化,但鹽所含之鈉是人體所需,可以維持健康的體液,增強肌肉力量,幫助神經系統正常運作,維持血液和尿液中正常酸鹼值,然而許多蔬菜及水果中均含有鈉,因此為了口感需要,應該用未經加工的海鹽。至於高纖維的食物,可以幫助消化道將腸中的糞便加速排泄,避免堆積體內產生毒素。
對牛奶及奶製品的迷思
  飲食西化是當今物質文明發達地區,文明病的主要原因,除牛奶外,牛奶加工的食物如奶油、乳酪、蛋糕、麵包、餅乾、西點、冰淇淋等,幾乎成為現代人每日的必需食物,而業者、醫護營養學者專家、行政衛生單位,眾口一致認為牛奶營養價值高,含豐富鈣質,能預防骨質疏鬆症,並補充體力,但據專家意見認為,正常人所需的蛋白質只佔全部身體卡洛里消耗量的2.5%8%,人的母奶總蛋白質含量只有5%,而牛奶則是15%,是人奶的三倍,但人奶中所含的卵磷質及胺基酸是牛奶所沒有,也無可取代的,況且牛奶所含的酪蛋白又不易消化,人類僅在嬰兒期(六個月以上至幼齒長成期)胃內含有足以消化酪蛋白的酵素,到了乳齒長齊(約三、四歲)時,這種酵素就自動消失,因此只有這個時期的嬰兒適宜用牛奶代替人奶餵食,再者,牛奶本來就是供小牛食用的,因牛奶蛋白質含量豐富,所以使小牛每個月體重增加一倍(出生前三個月均如此),但腦部發部育少且慢,這是動物界普遍現象,而人類的嬰兒期需六個月,體重才增加到出生時的一倍,身體成長緩慢,但腦部發育快速,超過所有的動物,這是人與其他動物的不同處,至於牛奶中的鈣質含量是否由人工額外添加的,應該深入了解,因為牛的食料主要是草(現在吃飼料),草並未含高量的鈣質,人吃五穀雜糧及深綠色疏菜、豆類、海帶、黑棗等食物,同樣可以攝取足量的鈣質,在動物世界(含人類)中,過了哺乳期,直至成人,還食用鮮奶(其他動物的)或奶粉的,只有人類。而牛奶是身體過敏的元凶,事實上也不能預防骨質疏鬆症,因為預防骨質疏鬆症,並非只要吸收鈣質這麼簡單就有效果。再看乳類加工製品如蛋糕、麵包、西點等的原料:麵粉、液態蛋、白糖、人造奶油、椰子油、棕櫚油及其他人工添加物,其中天然奶油的飽和脂肪酸含量67%,而豬油是39%,但植物性油脂的椰子油及棕櫚油,其飽和脂肪酸分別高達91%50%。人造奶油、植物奶油、或瑪琪琳之中含有氫化油,氫化油是一種反式脂肪酸,在自然界並不存在,它是用化學加工方式將氫打入多元不飽和脂肪酸的碳鏈中,分列於碳鏈的不同側,故稱反式脂肪酸,但自然界的脂肪酸均為順式,故身體可以正常吸收,氫化油是將液態油轉變為固態或半固態狀,在加工後變得較穩定不易氧化、酸敗、又不易變黑,容易儲存,可重複使用於高溫油炸食物,並可使烘焙食物酥脆好吃,受到食品﹝糕餅﹞加工業的青睞,使用在餅干、西點、麵包、油炸零食﹝如炸署條、洋芋片、爆米花等﹞及美奶滋、奶精等等,反式脂肪酸類似飽和脂肪酸,在體內堆積會提高血液中壞膽固醇-即低密度脂蛋白LDL的濃度,降低好膽固醇-高密度脂蛋白HDL的濃度,使動脈硬化,是造成心臟血管疾病的潛在原因之一,也使罹癌機率大幅增加,遺憾的是,反式脂肪酸目前在國內尚無法可管,而美國食品藥物管理局已強制規定,從今年起食品必須標示反式脂肪酸之含量,且限在百分之二以內,反式脂肪酸在國內的名稱很多,如氫化油、半氫化油、精製油、乳化油、植物酥油、硬化油、瑪琪琳、烤酥油、人造奶油、反型﹝轉化﹞脂肪等等,消費者要自求多福。脂肪對身體非常重要,不但提供能量,還會形成細胞膜,產生前列腺素荷爾蒙和神經傳導物質,構成腦部神經網路系統,如果身體缺少必需脂肪酸-亞油酸-(亞麻仁油之中含量豐富),容易產生如皮膚乾燥、過敏、頭皮屑、指甲變軟,甚至行為會產生如憂鬱或過動現象,然而食用超量的飽和脂肪酸會提高血清中的膽固醇,容易使血管阻塞而造成心臟病、高血壓或中風的後果,因此少吃油並選擇食用好油是健康的保障,專家建議我們要適量攝食不飽和脂肪,即單元不飽和脂肪酸-如橄欖油、芥花油、苦茶油,多元不飽和脂肪酸-如葵花油、紅花油、玉米油,但飽和脂肪酸-如椰子油、天然奶油、人造奶油、棕櫚油、豬油、牛油等,現代人應謹慎,淺嚐即止切勿多食,而烹調用油及涼拌用油也應依油的特性,用不同的油去處理,減少油脂的劣變,避免吃進致癌物質。
無肉令人瘦  肥胖不是福
  肥胖對現代人而言已是非福,因為由此引起的疾病,如高血壓、糖尿病、心臟血管疾病、高血脂等如影隨形,減肥成為新興行業中的佼佼者,除了少數因疾病造成肥胖外,大多是過量攝食飽和脂肪、蛋白質及甜食,再加上多睡少動,使身體的脂肪不及代謝而堆積體內,更甚者現在的肉類及其加工製品物美價廉得來容易,如果不知克制口慾,很容易攝取過量的飽和脂肪酸和蛋白質、膽固醇,而現代的家禽或家畜是以大量集中飼養,飼養場使用電腦及機械化作業以達到經濟規模,降低成本提高競爭力及盈收,為了避免動物傳染病,飼料要添加抗生素,為促進肉質鮮美,乳汁增產,飼料中需添加生長激素及荷爾蒙,被飼養的動物,從出生到死亡(被宰殺)都沒有離開籠子或飼養場一步,牲畜在飼養場(或農場)和屠宰場裡均視同工廠的原料一般對待,接受粗暴而殘忍的待遇,從人道的觀點來看,簡直是活在煉獄之中,牠們生活在狹小、擁擠而冰冷的空間裡,甚至互相殘害,這種生存環境,連花圃裡的花卉都不如,在被屠宰的過程中,牠們被倒掛懸吊在輸送帶上進行宰殺,多的是因電擊強度和時間未控制得宜,於清醒狀態下割斷頸動脈,牠們都明白即將面臨死亡,甚至看見同伴被宰殺的過程,心懷著極度的恐懼和悚慄,牲畜害怕痛苦、愛惜生命、畏懼死亡的情感與人類無異,只是他們無法用人的語言和聲音呼喊,而用哀嚎、掙扎來替代,屠體在血水與屎尿橫流的屠宰場裡被生產出來了,牠們用生命換取人們餐桌上的珍饈,這樣的肉類食品與工廠製造的工廠肉有何差異。再者,動物被宰殺時,產生恐懼掙扎,死亡時生理機能頓時停歇,體內產生的毒素及廢物來不及消除並排出體外,而留存在屠體裡面,這樣的肉食吃進肚子裏,可以想見其是利或弊了。再說禽流感、狂牛症、口蹄疫等禽畜的傳染病,以及病死的禽畜屠體經漂白或染色後出售的駭人新聞,使肉食者又多了一層憂慮。肉類是酸性食物,而人的健康血液要維持弱鹼性,肉類含豐富的脂肪及蛋白質,過量攝食蛋白質,使血鈣流失,造成骨質疏鬆。在過去的歲月裡,農業經濟為主流,生活所需物質,以消費本地物產為主,且是當季生產的食物,平均國民所得低,中低收入家庭,能得三餐餬口已經不易,或有家庭自行飼養雞、鴨、牛、羊等為副業,全採野外自然放牧,沒有飼料及各種化學藥物供飼養之用,所以產量有限物稀價昂,在當時被認為是營養滋補的食物,一般家庭無力經常消費,才有那位大文豪說:無肉令人瘦,無竹令人俗。而今時空轉移,肉類不但不是補品,甚至有負面作用。過量食用脂肪及蛋白質是造成肥胖的主要原因,目前世界衛生組織採用身體質量指數 BMIBody mass index)值判定肥胖的指標,計算方法是用體重(公斤)除以身高(公尺)的平方,其值小於25者屬正常組,18.5以下則過輕,介於2529.9者是過重組,高於30(含)到34.9的列肥胖組,而超過35的則是過度肥胖了,列為肥胖及過度肥胖者,需要迫切減重,屬過重組者應密切追,而體型過瘦體重過輕者,在罹患癌症之後,可能身體的復原能力較弱,應列為非正常組群,而需要增重,然而世界衛生組識所BMI值是以歐美高加索人為標準,但亞洲人的身體脂肪含量比歐美人高,因此衛生署公佈適用我國成年人的BMI值:18.524者為正常值,2427者列體重過重,2730者歸輕度肥胖,3035者為中度肥胖,大於35者列重度肥胖了,根據统計,體重超過BMI標準值者,容易罹患代謝症侯相關病徵,如高血壓、高血脂、高血糖、高尿酸等,超過愈多罹患的比例愈高,因此要將控制體重當作生活的必要課程,可願意花兩分鐘時間,給自己做個簡單的健康測驗?根據衛生署於914月訂定成人的腰圍當肥胖的參考指標,男性腰圍超過90公分35.4吋),女性腰圍超過80公分31.5吋)者,表示健康及體重管理已亮紅燈,應控制飲食並加運動,專家研究指出,當脂肪組織比例上升至危險界限時,身體的自我偵測及保護能力即下降,所以腰圍過大會影響免疫、賀爾蒙及神經系統的正常運作。腰圍與BMI是健康管理的重要指標之一,體脂肪率和內臟脂肪過高是健康的殺手,所以減脂、減重、減肥是當務之急,不容忽視,大多數人的健康不是自然天成的,需要透過自己適當的管理、控制才能獲得。肥胖不是一天造成的,從小就要注意了,在開始的時候,就需設法控制,等肥胖失控時,體內的細胞巳經變得肥大,而且利用血中糖分的功能降低,逐漸使製造胰島素的細胞失去功能,容易造成糖尿病,屆時減肥及治病要付出加倍的時間與精神、金錢,尚難立刻見效,付出更大的成本。其實飲食只是一種習慣,並沒有一成不變的定律,為健康而不改變習慣,是不為也,非不能也,健康素食是新世紀飲食的最佳選項,可令人身心輕安,在推開為宗教信仰、或減重、或預防癌症、或改變體質以增進健康等等理由,甚至主張「地球倫理」「推動環保」等大目標,至少為了追求身心健康祥和的生活態度,是素食最重要的鍵,樂於單純的天然食物及簡單樸實的生活形態,秉持不矯情、不流俗、不沽名、不釣譽的心情,如微風拂面,清泉濯足,柔軟悠然。科學研究証實,飲食習慣與身心健康有密不可分的連性,然而媒體報導有素食的研究報告,有截然不同的結果,對健康的利弊得失反覆變化,令人無所適從,因此素食者堅定崇尚自然、享受天然食材、忠於原味、均衡營養、營造生活簡單化的態度,不必也無需隨著所謂科學研究報告搖擺不定、忐忑不安。
新鮮 自然 整體 水分
  加工製造的食品大多數不是優質食物,商人為投合消費者的口味及嗜好,隨時改變口味,以增加競爭力,創造高業績,可是食物在加工過程之中,將新鮮、自然的原有營養物質去除或破壞了,只剩餘一些糖分,澱粉和香味(料),再加進人工合成的各種香料、維他命、礦物質或其他人工合成的所謂有益身體的物質,而後在包裝上強調「營養豐富,含多種維他命和礦物質」等廣告詞,誤導消費者的商業廣告文化處處可見,矇蔽事物真相,消費者如誤信其言,必貽害終生,除了新鮮的蔬果,種子及根莖類植物外,未經加工的食物如全米(糙米)、全麥、黑糖、未加工的海鹽、或有機的自然農法栽植的農作物,均是優良食物的上選,但白米、白麵、白糖、精製鹽、味精等五白食物,以及任何罐頭、醃漬、燒烤、煙燻、油炸等食物是人體細胞的終結者,以及魚丸、肉丸、(牛、豬)肉干、肉鬆、香腸、火腿等等海鮮及肉類加工食品,以素食為主的素丸、素肉、素火腿、豆干等等黃豆為主的加工食品,添加防腐劑及人工香料、色素、或其他化學添加劑,如硝酸鹽等,甚至超量添加,這些添加劑都是致癌物,食之有害,應避免或減少食用,因而食物的烹調及加工也關係其食用的品質,即要新鮮自然外,保持原味,少調味料,有必要烹煮者以水煮、清蒸或低中溫煎炒為宜,才可免於破壞或流失了食物原有的維他命及營養物質。此外,吸煙及酗酒是慢性自殺和犯罪的幫兇,香菸傷肺,影響心肺功能,使罹患肺癌的機率倍增,二手菸的禍害,不亞於吸煙者本人。在合適的時空之中,少量飲酒,對鬆弛神經、促進循環多有助益,但過量的酒精,使肝臟超量負荷,是酒精肝、肝硬化、甚至是肝癌的成因,貪杯者容易借酒壯膽,喪失理性思考,情緒失控,自律神經失衡,帶著醉意,容易做出殺人放火、姦殺擄掠、傷天害理、驚世駭俗的惡行猶不自覺,其後果既傷己又害人。水,是人體新陳代謝最重要的物質,人可以三天不吃飯很難一天不喝水,喝水要喝好水,無污染無任何添加物的自然水是飲水的上選,如何喝水,何時喝水又有講究,清晨空腹喝水是最佳良機,飲用量視個人體質而定,但量宜多不宜少,才足以發揮有效的清腸解毒作用,專家建議,匆忙喝水不易達到喝水的利益,最好要舒服而平靜的坐下來,慢慢一口一口的在口腔中停留數秒,使空氣溢出,才吞入肚,讓心情安定、愉悅,這樣才能達到體內良性循環,排泄廢物及防止動脈硬化的效果,正常的人,每日飲水量每公斤體重以40cc為標準。我們的胃液均高於體溫(約37度),這種環境胃細胞才能發揮消化的功用,當我們喝進一杯冰水時,胃液溫度驟降,所有胃細胞都立刻停工,等到抽調其他器官的熱能轉過來時,到適當的溫度才能復工,同樣是水,冰對身體的負面作用可說極巨,在貪享透心涼的冰品時,請先為自己的胃貼心設想一下。
  在知識爆炸的時代裡,保健養生資訊豐富而多元,俯拾即得,得來不費功夫,可是現代人生活忙碌,汲汲營營於名利與權勢,講究效率及便利,鮮少留意養生問題,縱然看過聽過,也往往一知半解的被粗糙理論及錯誤認知所誤導,而貪圖便利及偏好口味,更成為慢性病及難治重症的成因,預防醫學是當代科學對人類最大的貢獻,然而中國古代醫學就記載:上醫醫心,中醫醫人,下醫醫病,以及上醫醫未病,中醫醫欲病,下醫醫病。我們老祖宗的預防醫學,與現代預防醫學不謀而合,尋求健康,古今皆然。生病了,有方便的健保可資依賴,醫藥治病固然方便,然而西藥對肝、腎的負面作用很大,西醫在目前雖是主流醫療體系,當今我們的主流醫療體系,是將人體視為一群零件組成的機,予以微細的分門別類,當身體的那個部位有了痠、麻、脹、痛、癢等等症狀時,只就這部位加以治療,根據儀量化的數據,用處方藥物去抗菌、消炎、止痛、抗過敏等加以對治,甚至切除病變的宮,或植入外來的官,絕大多數的西藥都沒有增強免疫系統的作用,而對抗療法往往治好這邊的病,在另邊出了狀況,這時極可能要轉換科別,換醫生看診,不同的醫生又有不同的診斷結果。現代的醫生,絕大多數均忽視「人」有情感及肉體,兩者合為一體不可分割,人體像個小宇宙,是互補、互融、互即、互入的,就波動醫學而言,只專注在局部或特定的臟、神徑系給予治療,如同一曲音樂,只要一個地方走音﹙違反了原來的波動﹚,整首曲調便完全走樣了,對抗療法亦然,能完全痊癒的機率不大,降低了生活品質,因此存在許多瓶頸無法突破,從人性面倫理觀言之,面對冰冷的機械作侵入性的檢查或治療時,如果缺乏醫護人員的溫情與愛語,最容易讓人生畏而退縮,台大醫院著名的教授楊思標先生,有句名言說:『醫囑宜從半』,意思是說醫生的話聽一半就夠了,這話多令人震撼呀!但教授認為,醫療誤診的機會,不是一般人料想的那麼希罕,加上每個人的體質不同,治療的藥物也不一樣,時代進步,科技和醫療更新,想法會改變,醫師的話當然不是永遠都對,何況許多醫生對病人缺乏親切、溫馨﹝愛語﹞,禁止的事多於鼓勵的事,命令多於指導,常造成病人神經衰弱,失去生活樂趣。醫生如果不從病患的立場設想;如同自已生病一樣來對待,只要求病患肓從,病人的健康誰來保障呢?由此看來,最好的醫生蚩不是自己嗎!所以除了必須循西醫所謂正軌療程以外,對於非急症或慢性病,甚至癌症似乎都可尋求另類療法,另類療法包含範圍極廣,而與當地的社會文化背景、價值觀念關係深遠,因此如氣功、中醫、針灸、推拿、按摩、生機飲食療法、斷食療法、中西草藥、冥想、催眠、芳香療法、同類療法、反射療法、音樂療法、光療法、心理諮商、民俗療法等等,對健康都有相對的療效,就食物療法而言,只要吃對食物,效果稍慢,但絕對持久而固本,吃不對的食物,縱然有負面作用,也極其輕微。病從口入,禍從口出,身心的康寧是相輔相成、互為表裏的,一定要列為生活的座右銘。
端正姿勢顯威儀
  人體天生的結構本不適宜久座,而需要久座辦公室的上班族,最容易造成不良姿勢,脊椎是人體的組織之中,老化最早的器官,腰痠背痛是最普遍的症狀,脊椎受傷或病變治療過程複雜而危險,復原很慢,不良的姿勢壓迫脊椎的血管和神經結傳導,以此為功用的組織和器官即深受其害,健康必受重大影響。此外,抬頭挺胸挺直腰桿,人的情緒會隨著高亢激昂、英姿風發,彎腰駝背會壓迫胸部,垂頭喪氣心情必然沮喪委頓,沮喪是很困擾的疾病,在我國傳統的醫學系統中,腹部被認為是身體精力的中心,稱為「氣」,而胸部是「氣」的樞紐,健康的姿勢重在平衡,左右對稱,正確的姿勢更要從自覺開始,如坐姿、站姿,走路的姿勢,一發覺自己彎腰駝背時,立即做個深呼吸,然後抬頭挺胸、鬆肩、鬆膝,如上班族在接電話時,習慣把話筒夾在脖子和耳朵之間,造成一邊比另邊肌肉強壯,將脊椎拉向不正確位置,謹記不良姿勢不但影響身體健康,也影響情緒,良好的姿勢是造成最少關節或生物力學壓力,最經濟的能量耗費,避免長期重複性或極端的姿勢,專家建議維持良好姿勢的原則是:
  1.保持頭頸直立的姿勢,可從調整電腦螢幕或是工作台的弧度著手,許多電腦族都有長期頭前屈的壞習慣,這對頸椎而言造成很大的壓力,因此記得適時提醒收下巴,重回正中姿勢。
  2.維持適量的腰椎前凸,可選有腰椎支撐的座椅著手,如果已經有椅子了,不妨加裝腰椎支撐墊,效果也不錯。
  3.座椅的高度須配合個人的身高,也即是髖關節、膝關節彎曲建議大約以九十度為宜,而足部必須要有足夠的支撐。
改善環境得安康
  生活在大都會狹小的空間裡,改變大環境的能力幾乎等於零,然而我們需要工作才能謀生,所以絕大多數的時間是在辦公場所或工廠、場礦度過,這種資方提供的工作空間,不能因為個人因素而改變,可是辦公室的電腦、雷射印表機、投影機、影印機等辦公自動化設備的電磁波,其輻射量和偏頭痛或其他器官病變全都脫不了關係,而室內植物盆栽可以吸收輻射物質及有毒氣體,因此,如果不能將工作環境帶進自然,就把自然帶入工作環境。陽光和空氣是我們健康所必須,現代化都會中辦公室甚至居家環境無不裝置空調設備,為節省用電,室內外的空氣不做更換對流,只將室內空氣不斷循環,污濁的空氣無法與室外交流,也不可能開窗戶因應,上班族只能靠自己利用公餘時間,到戶外或山澗水湄、森林綠野散步或運動,以排除堆積在肺臟中的濁氣,適量照射日光以製造維他命D,攝食含鈣食物,兼作抗地心引力的運動可以增加骨密度,減緩骨質疏鬆症的進行速度,又可預防季節性憂鬱症的發作。

接續~健全的心理 豐富了生命的光彩

身、心、靈整體健康的幸福人生~劉景陶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