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5月5日 星期六

你能讓90%的病不發生:如何培養不生病的體質



你能讓90%的病不發生:如何培養不生病的體質

作者:岡本裕

出版日期:2012 年04 月 26 日


第一章 什麼想法讓你不生病?
沒有自立心,哪來自癒力?

打從我定期走訪幾家老人安養院、提供老年人醫療諮詢服務後,我發現,「自立心」是決定老年人健康與否的最大關鍵。

比方說,到了八、九十歲的高齡,多數老年人外出散步都需要坐著輪椅,但也有些老年人身體還是非常硬朗,不需要由看護推著輪椅散步。這些人毫無例外,都是富有自助精神的人,例如平時不坐電梯,全靠自己的雙腳爬樓梯;吃完飯後也會主動把餐盤拿進廚房,凡是能力所及之事,全都自己來。

自立心愈旺盛的老年人,身心就愈健康,思考也愈有條理。年紀大了以後,會不會罹患痴呆症,或是晚年能不能過得健康長壽,這種健康與生病的差別,跟老年人本身有沒有自立心,以及自立心是否旺盛,都有很大的關係。

主動積極活動身體、不依賴他人、自己的事自己做等的自助習慣及獨立精神,是維持身心健康的能量來源。

人的心理和身體遠比現代醫學所能想像的更加休戚相關。就像「病來自氣(想法)」的說法,健全的心理狀態與強烈的意志,對提高自癒力──對疾病的免疫力及健康的復原力,有直接或間接的影響,一點也不足為奇。

因此,如果缺乏「自行承擔人生」的自助獨立精神,將無法在心靈上變得堅強,從而提高自癒力。由此可知,自立對人體的健康有多麼重要。親自觀察過這麼多生病及健康的老人家後,我深刻地感受到:獨立自主的人所擁有的健康長壽,很可能是不獨立的人所無法擁有的。

然而,獨立自主是現代人最缺乏的一種特質,現代人從事最多的職業就是上班族,一直以來,大多數的上班族都在公司組織的庇護下,利用名片或頭銜工作、所得稅採薪資扣除,由公司負責申報、購屋資金由公司幫忙儲蓄,年金的運用及健康檢查也都由公司安排。這種完全依賴公司的人生,很難培養出「自己的事自己處理」的自立心。

在老人安養院過著疾病纏身、孤獨以終的老人,以前大多是上班族,而且還有不少人曾是一流企業的董事、頂著響叮噹的頭銜,但這些人退休後還是離不開公司,不時提起過去的豐功偉業,將「想當年,我在○○公司擔任業務部長時……」之類的話掛在嘴邊。

這種老是提起當年勇的行為,會變成公司以外的人際關係的阻礙,也是老人在安養院會被孤立的原因,對健康絕對會造成不良影響。

另一方面,靠自己的力量養活一家人的自營業者,多半都具有堅定的自立心,而且大多身體健康、有朝氣、人際關係圓融。

自立心是維持人們身心健康的重要因素,它所帶來的影響,在退休之後將變得更加明顯。因此,請務必在退休之前養成自立心。比方說,在任何領域都該拋開公司給予的名片及頭銜,努力培養足以養活自己的獨特才能(我稱之為「自活力」或「自營力」),邁向自立之路。

人在過了四十歲之後,原本年輕時旺盛的自癒力便會急速衰退,健康狀態開始朝生病的方向走下坡。自立心是活化自癒力不可或缺的要素,因此,在四十歲前養成並鍛鍊自立的能力,是實踐健康法的首要目標。

傾聽自己身體的「自立」
本章探討的是「讓九○%的病不發生的心理狀態」,要達到這一點,首要條件便是前文提到的自立心。但如何擁有自立心?最重要的是動腦思考、培養自我判斷力。

關於這一點,我們經常在老人安養院裡,看到兩種對比的例子。例如當我以諮詢醫生的立場提供醫療建議時,有些老人根本不理我,甚至在我建議「牛奶的脂肪含量太高,最好不要喝」時,還會持反對意見說:「才不呢,牛奶可以讓骨骼更堅固,我每天早上喝牛奶,已經喝幾十年了。」

他們所持的反對意見,多半援引社會地位高或權威人士的說法,如「某大學教授說過」之類的,全是道聽塗說,沒有自己的想法及判斷。像這樣斷然否絕我的建議的老年人,多半是高學歷的菁英,擁有極高的社會地位。

或許這些人就是因為割捨不掉菁英意識,才會把「比自己更厲害的人的意見」當成最主要的判斷依據,卻不願意相信看護或諮詢醫生。

然而,社會上這種人還真不少。每當電視或雜誌以「血壓真的慢慢降下來了!」等改善成果為訴求,介紹新的保健觀念時,這些人都會因為「是電視說的」就不疑有他,馬上一窩蜂地奉行不悖。

雖然也有人是因為愚昧無知才會相信這些似是而非的「健康祕訣」,但實際上,那些關心健康又有知識的人,反而更容易因為一知半解的知識而自以為是,對缺乏醫學根據的「健康祕訣」堅信不疑。

我所知道的案例中,就有人因為深信「斷食療法對治療癌症非常有效」,既不接受正規治療、也不按時吃飯,結果因為蛋白質攝取量過少而營養失調,導致病況更加惡化。

這種危險的想法很可能導致免疫力急遽下降,讓身體變成適合癌細胞成長的環境。所以,每個人都必須了解:道聽塗說、囫圇吞棗或一知半解的知識,反而可能危害健康。

每當電視報導某種食材對身體有益,隔天超市的貨架必定被一掃而空。會發生這種可笑的情形,都是因為現代人缺乏自我判斷力,不願意用頭腦思考,只想奉他人意見為圭臬。

當然,我也遇過相反的例子。某家老人安養院裡有一位年過百歲、依然身強體健的老人家。我觀察這位老人,發現他維持健康長壽的精神支柱,是旺盛的自立心以及超乎常人的自我判斷力。

例如這位老人迎接百歲生日時,我建議他不要再喝牛奶了。剛開始他回絕說:「不,牛奶是有益健康的食物。」無法接受我的建議,但也因為這樣的機緣,他開始自行調查牛奶對健康的利弊,進而發現:「醫生說的沒錯,牛奶還是不喝為妙。」最後照我的建議去做。

因為他具備蒐集、取捨情報、加以再消化吸收的智慧,所以他並不是全盤接受我的意見,而是先傾聽別人的意見、仔細思考,再靠自己的判斷力判定好壞。而且,他沒有我的囑咐就自行決定停用高血壓藥,理由是「覺得吃藥讓身體狀況變得更差」。

他對身體發出的危險信號,有著近乎動物性的敏銳直覺,這種直覺判斷成為他衡量健康的指標,用來守護自己的健康。我這麼說或許並不恰當,但我在他的身上看見何謂「健康的野人」──他的直覺判斷只會幫助他提高自癒力,絕不會變成一種妨礙。

他平時習慣早起,每天都會散步並做伸展操,連我建議的簡單伸展功法「易筋功」(按,見《九○%的定自己會好》第四章)也奉行不悖。一個高齡百歲的老人家,竟有如此驚人的自助自立精神,讓人不由得打從心底尊敬他,並萌生「想要像他那樣慢慢變老」的想法。

這位老人家年輕時是木工師傅,所以從來不受公司組織的庇護,也不依賴頭銜,
被動的人不會健康
「自癒力」是「自體免疫力」與「復原力」的總稱。在這三個同義詞當中,自癒力一詞較被廣泛使用,但我之所以採用自癒力一詞,是有原因的。
自癒力一詞給人的感覺是:身體會自然出現反應、主動醫治疾病。然而,自癒力雖是生命原本就具備的能力,卻能藉由本身的意志及努力來提升;反之,如果本身不努力的話,就無法提高自癒力。換句話說,想讓自癒力發揮十二分的作用,自主提高自癒力的積極性,就變得格外重要。因此,自癒力的全文才不叫作「自然療癒力」,而是「自我療癒力」。

然而,現今缺乏積極性的中老年人非常多,老人安養院裡最多的,就是那種一副老態龍鍾、自認為「都這把年紀了」的老年人。

「反正我都老了,現在才學新東西也沒用了。」
「就算學習新知識,我也會馬上忘得一乾二淨。」

這些老人覺得動腦思考、著手規畫、採取行動等積極作為非常麻煩,所以從一開始就放棄了。舉例來說,當我建議他們出國旅行時,他們也只會畫地自限地說:「別開玩笑了,醫生,你以為我幾歲啊?」

「老人就該有老人的樣子」這類傳統觀念,對他們思想及行為的束縛,比想像中更加嚴重。

若是基於他們本人的堅定意志及明確的生活態度,導致他們只想安穩地度過餘生、平靜地面對死亡的話,確實沒有局外人置喙的餘地;但就我從旁觀察的結果,發現他們是因為年老造成的無力及疲倦感,限制了自己的思想與行動。換句話說,這些老人多半是自己把自己的心靈封閉起來。

這些人不管做什麼事都很被動、保守,這種缺乏積極主動與自立精神的個性,不但會影響自癒力的作用,也會讓身體變得容易生病,甚至導致疾病很難治癒。如何改變消極老人的想法,是從事老人醫療的醫師們的最大課題,因為愈被動的人,愈難接受他人的忠告及建議。

要是像前文提到的那位百歲木工師傅那樣個性積極、自立心強烈,就絕對不會全盤接受他人的意見,而是在深入了解其中的好處後,才會坦然接受。但這種人畢竟不多,多數的老人都個性被動、不喜歡改變。

我也時常跟看護們討論:「為什麼同是老年人,想法卻有這麼大的差異!」討論的結果多半歸結到「跟他們過去的生活經歷有關」:過去從事什麼工作、在社會上處於怎樣的地位、生活在什麼樣的人際關係中等。

在過去的環境中長時間造就的個性及思考模式、生活方式及為人處事,到了七、八十歲時,早已根深柢固、難以改變,即使是退休前後的年紀,要改變也都太遲了,所以我才主張四、五十歲就要開始準備自立,培養能夠應變的開闊心胸。

四、五十歲的年紀正是「人生之秋」的開始紀,一般來說,人到了這個年紀已經能預知自己的未來、了解自身能力的極限,雖不至於因此感嘆「反正我已經老了」,但心裡多少會有「我已不再年輕」的感慨。這種「未老先衰感」對自癒力絕無幫助。

那麼,該怎麼做,才能改變退縮不前的消極態度、培養自立自主的能力呢?此時最重要的,就是「拋開過去的力量」。

健康的人活得很有攻擊性
前文提過,退休後如果還是不時流露出過去在職場上高人一等的態度,在群體中容易被孤立。

在老人安養院裡話當年勇,身邊的人只有剛開始時會附和說:「你好厲害!」但是當同樣的事一說再說之後,大家就會不耐煩地說:「你又來了!」而不想再聽,這時再拿以前的資歷或頭銜來自吹自擂「我以前是某某公司的董事」,也沒人願意搭理了。

過去的經歷在老人安養院的世界裡是沒有用處的,相對的,年輕時默默無聞的人,反而往往能成為老人安養院的人氣王。這些人因為放棄追求職場上的晉升,有更多時間可以用在培養興趣、鑽研喜愛的事物上,因此大部分都見多識廣,能談論的話題也非常豐富,再加上懂得人情世故,能察覺到人際關係的微妙變化,所以大多很受歡迎。

像這種退休後立場的大逆轉,也會對健康造成影響……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