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9月4日 星期二

現代社會常見的疾病與其病因、病理機轉:


壹、病因之一:濕熱之

一、病因源自:營養過剩缺乏運動代謝不良
二、病理機轉:

    中醫所稱的『毒』,除了病毒以外;凡有害人體的『致病因子』,中醫亦泛稱為『毒』。
人體的代謝廢物,是透過呼吸、排汗、小便、大便排出體外,現代人營養過剩,又缺乏運動與勞動,關在冷氣房,減少排汗量;加上西藥、農藥之毒;此有如,原本四個人負責清理的垃圾量,現在只剩二個人負責清理。
垃圾清理不乾淨,就形成
濕熱之毒代謝病高血脂、糖尿病、痛風、中風
若這二個人工作過勞,就造成功能衰竭,這是『尿毒症、肺癌、肝癌、』的主因。
人體的代謝衍生物,中醫稱為『濕熱之毒』,台灣俗話稱熱毒或稱火氣;西醫稱為自由基。
其意義是指:營養過剩缺乏運動代謝不良、廢物囤積體液與血液酸化(中醫稱為濕熱之毒西醫稱為自由基加速細胞氧化作用)血液粘稠(俗稱血濁)易生血栓血液流速遲緩(中醫廣義的血瘀)組織缺氧功能性慢性發炎累積日久,則組織變性、壞死。現代社會很多常見的慢性難纏疾病,大都導源於此。
體液與血液酸化的生理環境(濕熱體質),也是病毒、細菌最喜歡寄生繁殖的環境;此又助長組織細胞慢性發炎壞死的程度。濕熱血瘀病毒細菌,糾結呈現,其整體病理機轉是環環相扣、互為因果的。由此觀之,中醫西醫所指病理相同,只是用詞用語不同。

三、中醫『濕熱證=濕熱體質』,常見以下症候群與指徵:

易疲倦、嗜睡、多夢、尿黃腥臭、大便黏膩或易腹瀉、口乾舌燥、目糊目澀、眼屎多、耳鳴、耳癢、心煩易怒。面色黃赤亮,掌色紅,舌體紅,舌苔偏厚。
以上症候群與指徵,不一定全呈現;但出現半數,即可確認為『濕熱證=濕熱體質』。
濕熱-血瘀凝聚部位而有病變部位之差異。凝聚在肝,則為纏綿性慢性肝炎。凝聚在血液,則為皮膚瘡瘍、搔癢。凝聚在腰,則為慢性腰部韌帶肌肉發炎腰部酸痛

四、濕熱證之醫囑:
濕熱證的飲食宜清淡,多喝開水,少熬夜,適度運動。

貳、病因之二:氣滯

一、病因源自:經長期處於壓力或長期心情鬱悶、焦慮、憂愁、緊張能量紊亂都是造成中醫『氣滯證』的主因。

二、氣滯證的病理機轉與延伸發展:
短期氣滯會呈現消化系統症狀:如胃酸過多、食道逆流或睡眠不佳。
長期氣滯會造成自律神經失調
血管不自主收縮導致血流不順;這是中醫廣義的血瘀。
諸如:循環障礙
(頸、肩、背、腰的僵硬或酸痛)。嚴重的血瘀,則導致心肌梗塞或中風。
長期嚴重的氣滯,甚至會導致自體免疫障礙的難治疾病,諸如:腫瘤、尿毒、、。
西醫診斷的自律神經失調症、精神官能症、憂鬱症、、都概屬於中醫『氣滯證』的範圍

三、中醫『氣滯證』,常見以下症候群與指徵:
脅肋痛、胸悶、氣短、口苦、咽乾、腹脹腹痛-噯氣、放屁則舒、腸鳴腹瀉、心煩易怒,不易入睡、易醒,頸肩背酸痛,耳塞住感;情緒壓力則病情更嚴重;病患常敘述『服寒藥則腹瀉,服熱藥則上火』。面顯鬱鬱寡歡,面色偏青,掌色黃,舌體紫暗。
中醫稱氣滯證為『肝氣鬱結證』『肝脾不和證』,台灣俗話稱之『冷熱不和』。

四、氣滯證之醫囑:
治療氣滯證的療程中,思想與心情是影響氣滯證療效反覆波動的因素
所以,治療氣滯證的重點是病患的思想與心情轉換。
氣滯證病患應戒除忙碌、急躁、緊張、憂愁、鬱悶,避免壓力。
應該忘卻人生遺憾悔恨,打破一切規矩道德,降低理想慾望,耳順自在、談笑人生,放空吶喊、舒展心情,放慢生活節奏、渡假放鬆,適度玩樂,持久運動,都是藥。
本文作者: 宋奮醫師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