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9月24日 星期一

心理症之中醫藥治療方法(6) 恐懼症

恐懼症

恐懼症通常是指患者對某種特定對象,例如:人物、野獸,的恐懼或特殊的場地如:高處、空間過大、過小、過窄、或黑暗的地方等等,產生過份的恐懼反應。
所謂過份的反應,是指對不應該恐懼的東西,或不甚恐懼的東西,發生強烈的恐懼反應,發作時甚至驚嚇到心跳加速、人事不知、而暈倒等。

醫案一

羅天益衛生寶鑑曰:「魏敬甫之子四歲,一長老摩頂受記,眾僧念咒,因而大恐遂驚搐痰涎壅塞、目多白睛、項背強急、喉有痰聲、一時方醒。

後見皂衣之人輒發,多服硃砂龍腦鎮墜之藥,四十餘日前證仍在。又添行步動作神思如痴,命余治之。診其脈沈弦而急,(中略)蓋小兒血氣未定,神氣尚弱,因有驚恐神無所依,又動於肝,肝主筋,故癇瘈發。病久氣弱,小兒易為虛實,多服鎮墜涼定之藥,後損其氣,故行步動作如痴。取天柱灸、兩矯者二七壯(以下原文被刪錄)次與沈香天麻湯,服三劑而痊癒。(古今圖書集成  醫部彙考四百三十三)

上述的醫案,是很明顯的孩兒接受宗教儀軌的過程中,受到了驚嚇而成之疾病,在一般而言,兒童的神經系統發育並不成熟,所以處在恐懼狀態中受驚,的確會引發許多不良的後遺症,在巢氏諸病源候論中記載如下的記錄:「驚癇者,起於驚怖大啼,精神傷動,氣脈不定,因驚而發作成癇也。」(卷四十五小兒雜病諸候)

這一類的疾病在民間的習慣上,是會採用收驚的方式處置,但收驚者有些有效有些會無效,結果多變。原因是種種原因會有不同的影響,必須要對症治療,才能夠產生完整的治療功效。

醫案二

石山治一女,年十五,病心悸,常若有人捕之,欲避而無所,其母抱之於懷,數婢護之於外,猶恐恐然不能安寐。醫者以為心病,用安神丸、鎮心丸、四物丸不效。汪診之脈皆細弱而緩。曰:「其膽病也!用溫膽湯服之而安」。(石山醫案 載於宋元明清名醫類案)

醫案三

是個三十歲的婦人,自十年以來就患上了頑固的失眠症。臉色蒼白而瘦弱,屬於遲緩性體質,而兼胃下垂症。據她說:「自兩年前起,又患上了頑固的耳鳴,因此在失眠和耳鳴的雙重痛苦下,好像是行屍走肉的,一直沒有生存的感覺」。

這個患者的失眠狀態,是一旦入睡之後就隨即做夢,種種驚恐的場面有如地獄圖而盡出,為惡夢驚醒之後,便因恐懼而不能入睡。

經服用各種安眠藥、而施行持續睡眠法、以及電擊療法、都沒有效果。終於加入宗教團體,但仍然在這六年間,沒有一天能得安眠。由於患者脈和腹部都很軟弱,胃內有停水。因此給與服用溫膽湯加黃蓮、酸棗仁。經服用數天後就發生效果,服用一個月後,耳鳴也大為減輕,與以前的她比較簡直判若兩人,在數個月的服藥期間,雖然有時也發生失眠,但是在大體來看,總算是完全脫離了十年來的苦惱了。(矢數道明  漢方之臨床二卷十一號)

石山醫案,是明代汪機之醫案,為其門人陳楠所編輯而成。汪機字省之,號石山。在正德年間,以精通醫術、善治奇症而聞名。這一位明代名醫與日本近代的名醫矢數道明,都同樣的以溫膽湯為主方,以治療患者的恐懼症而獲得滿意的療效。因此作者就依據兩人的治療功效,去反追溫膽湯的治療源頭:

『治心膽虛怯觸事易驚或夢寐不祥或惑於異象遂心驚膽懾氣鬱生涎涎與氣博變生諸症或短氣悸之或復自汗四肢浮腫飲食無味心虛煩悶坐臥不安。』(三因極一病證方 驚悸門)

三因方的作者是宋代的陳無擇所著陳氏生長於十二世紀的中葉由他的著作中記載溫膽湯的主要功用是治療因為膽受驚之後的惡夢及失眠症但是為什麼病人服用安眠藥無效而服用溫膽湯時卻能夠獲得完整的治療效果其原因不明

從藥方的組成來看,溫膽湯只屬於調理膽汁分泌而改善腸胃功能的藥物,並不屬於安神定魄的神經系統性之藥劑,何以會產生治療的功能,似乎是這一種患者,經過長時期的失眠和心悸之後,膽汁分泌不正常引致腸胃消化系統功能轉弱,久而久之體質就變成了虛弱性的神經性體質,所以所有的症狀都難以消除,經過溫膽湯的調理之後,體質改善所以身心得以恢復正常。

醫案四

「敷氈以步,使其不聞席音;攝養修治,無微不至,但不見寸效,在床已數年矣!於是請診於先生,先生以苓桂朮甘湯,積年之病以之漸癒。」(成績錄)

成積錄,是日本漢醫吉益南涯之醫案(17331815),其學是繼承其父吉益東洞之醫術而來,為日本古方學派最盛時期的傑出人物。在上述的醫案中,病者也是一個恐懼症的患者,經過多種治療的方劑而無效,後經吉益南涯,使用苓桂朮甘湯而痊癒。

從上述的醫案記錄來看,中國古代的名醫治療相關的恐懼症時,都是以調整腸胃功能的藥物,為主要的治療方向,並且認定為氣鬱痰生為主症,所以作者特別引用古代的相關資料來對照參考,今列如下:

「夫驚悸者心虛膽怯之所致也且心者君主之官神明出焉膽者中正之官決斷出焉心氣安逸膽氣不怯決斷思慮得其所矣或因事有所大驚或聞虛響或見異相登高涉險驚忤心神氣與涎鬱遂使驚悸驚悸不已變生諸症或短氣悸之體倦自汗四肢浮腫飲食無味心虛煩悶坐臥不安皆心虛膽怯之候也治其之法寧其心以壯其膽膽氣無不瘥者矣」(宋  嚴用和  濟生方)

「假如病因驚而得,驚則神出其舍,舍空則痰生也。人之所主者心,心之所養者血,心血一虛神氣不守,此驚悸之所肇事端也曰驚曰悸其無可辨驚者恐怖之謂悸者怔忡之謂心虛而鬱痰則耳聞大聲目擊異物遇險臨危觸事喪亡心為之忤使人有愓愓之狀是則為驚心虛而停止則胸中滲漉虛氣流動水既上乘心火惡之心不自安使人有怏怏之狀是則為悸驚者與之豁痰定驚之劑悸者與之逐水消飲之劑所謂扶虛不過調養心血和平心氣而已」(元代  丹溪心法)

「按外有危險觸之而驚心,膽強者不能為害;心膽怯者觸而易驚,氣鬱生涎,涎與氣搏變生諸症」。(明 李中梓 醫宗必讀)

「小兒驚搐之症必有痰,或因驚而痰聚;或因痰而致驚。古人治驚方中俱兼痰藥,必須先治其痰,然後瀉火清神,苦痰壅塞胸膈不去,則瀉方清神之藥無所施其地也。」(明 王綸 明醫雜著)

從上述歷代名醫的心得報告之中,都可以發現到恐懼症的患者,日久之後會有「痰」病,中醫的痰病其實是一種人體水份代謝不良的症候,到了後來,痰與驚兩者之間會相互影響,會把病情加重,所以中醫從治療「痰症」的角度來看待恐懼症,就變成了一個新的問題,究竟心因性疾病使用藥物而產生治療功效時,我們應該如何去看待這一些疾病的定義呢?

最符合「古代身心同療的 醫者」的搜尋結果
回顧中國醫學的發展過程中,這一類的身心失調所造成的類心理症,其實也相當的多。古代 的中醫,都是採用藥物作生理平衡的調整方式,以達到治療的功能。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