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科學】的定義:
科學的定義是:“有系統有條理的學科”;並非以新、舊,或以傳統、現代,區分科學與否。社會大眾往往不深究科學定義,卻誤解中醫不科學。
中醫的藥物學、方劑學、內科學、針灸學、、、等等學科,都是現代科技儀器未發展之前,中國古代臨床醫師累積數千年的天然藥物治療經驗+對病徵病象的長期觀察+記錄病患的綜合症候群細微差異,以中醫基礎理論(黃帝內經)為綱,經過嚴謹的歸納→分析→推理→分類→驗證,才形成中醫的理論與臨床一體的科學。是中外傳統醫學在系統與條理上最完備的。
中醫(中國傳統醫學)與西醫(西方現代醫學)源自不同文化與時空,具備不同的理論體系、思維模式、診治程序、療效機轉與療效呈現。
貳、中醫的臨床診治程序【辨證論治】:
【有諸於內,必形諸於外】,意謂凡有內在物質基礎,必會呈現外在的【象】。
【辨證論治】是依據病人整體症候群與指徵資料=所呈現的【象】→推斷個體內在的物質基礎。
【辨證論治】才是中醫的診治準則。中醫對每種「病」、「症」都有詳細的原因證型分類,中醫臨床診治程序如檢警辦案,非常周詳。
中醫臨床診治程序:第一階段搜症,是透過望五官氣色、體型、舌象、掌色、唇色、,聞味聽聲,問主訴與兼症,切脈象、、等等過程,搜集病患的綜合症候群資料。中醫在辨證思維時,除病人主訴之外,對於似不相關的兼症與指徵之細微差異,視如破案的蛛絲馬跡,十分重視。
搜症完畢,第二階段進入辨證的思維階段,是依據中醫理論整體宏觀研判證型;此時不能有任何主觀意識存在。
第三階段才進入論治的治療階段。先依據判定的證型,釐定治則(戰略);再依循治則進行處方選藥或針灸選穴(戰術)。
經過如此周詳的辨證論治,才符合中醫理→法→方→藥程序。因此,僅憑西醫病名或簡單的症狀描述,無法客觀判定原因證型;所以,病人必需親身看診,以免失之毫釐,差之千里。不經如此嚴謹的辨證論治程序,是形同捕風捉影、瞎子摸象的商業賣藥層級。
※※戲劇的誤導,郎中的助虐,以致民智誤認中醫僅以把脈診病。雖然,中醫界有人專研把脈,有人精通五官氣色;事實上,中醫有獨特的理論體系與周詳的診察程序,僅以單一資料診斷,總嫌武斷主觀,況且干擾脈象、氣色的因素太多,單以把脈或氣色論病,違反中醫診察程序,也愧對醫師職責。
參、中醫【辨證論治】的特點:
中醫是依據個體的機體反應或免疫反應,所呈現的總體症狀來辨證;易言之,中醫【辨證論治】是辨別正邪之勢,因勢利導;是針對不同個體的內在本質與條件差異,設定不同的治療對策;是以人為主體的整體治療。故,中醫有同病異治,異病同治的玄妙。
因此可知,中醫【辨證論治】視每個病人為個案,不能公式化,也無法套用。所以,中醫的辨證論治是極富邏輯推理與藝術創作的樂趣內涵;辨證論治嚴謹的理法方藥診療程序,也是中醫臨床量產與中藥商品化的瓶頸。
中醫的理論與臨床是一體的。是故,中醫於臨床“辨證論治”時,是嚴格遵循中醫理論體系做臨床診治的思維指導,並非依據西醫的病名或病理檢驗報告。西醫的病理、藥理,只幫助溝通;讀多了,反會束縛中醫的臨床變證思維。
雖如此,西醫的病理檢查卻能做為中醫的療效證據;唯有透過大量病例的客觀實證、對照與類比;才能合理驗證中醫的存在價值。不經如此客觀實證對照,再多的爭論都是主觀偏頗。
任何的法,都有它使用的特定對象、時空、環境與條件。中醫認為太過與不及都是病態,強調用藥如用兵。即使是養生防病,也須經過專業醫師【辨證論治】的診斷程序,依據辨證的理法→擬方選藥,符合個體的體質條件與需求,取得內在生化能量的動態平衡,才能達到最佳效益。台灣充斥健康食品的推銷,或坊間流傳的偏方,都是錯誤的;這種未經中醫師專業診斷→量身訂製的濫服,除了花費巨額金錢,也殘害身體。
肆、中醫的【證】與【症】、【病】的差異:
中醫強調人體的正氣(免疫系統)是個體的自動修護系統,才是疾病預後吉凶關鍵。中醫【辨證論治】著重的“證”,是依據全部症候群與指徵資料,整體宏觀判斷個體內在生化、能量失衡矛盾與個體免疫障礙差異性,是以人為本的內在本質與矛盾的整體條件思考。
由此觀之,中醫【辨證論治】是對“證”下藥,而非對「症」下藥或對「病」下藥;“證”與「症」、「病」存在極大差異。「症」狀是個體內在生化能量失衡造成的功能障礙反應,或是病毒細菌進入人體後與個體免疫機能的對戰反應。「病」變部位型態,則是科技儀器發展之後,才漸趨明確完整,也淺顯易懂。但以中醫的辨證角度而言,西醫診治所著重的“症狀與病變部位型態”,以及病理檢查報告,都只是表象,是果非因。
伍、個體免疫基質是中醫證型的演變主軸:
中醫認為同一病源進入不同個體,所造成反應差異的源頭,在於個體內在生化、能量的失衡矛盾→造成個體免疫障礙的差異性(個體免疫基質),是疾病反應差異之源頭,也是中醫“證型”的差異所在。
免疫基質形同個體的生命密碼,與人的個性同理,非短時間可以改變,甚至是終身不變。中醫依據總合症候群與指徵資料判斷證型=判定個體的免疫基質,相同於從一個人的處世態與長期總體言行了解其個性(個性也是多元組合)。
『戰略的釐定,戰術的運用,首要了解對方統帥的個性』。中醫臨床亦同此理,免疫基質既是證型的演變主軸,身為中醫師只要能正確判定該病患的個體免疫基質,必能夠掌握該病患的免疫障礙主結構與證型演變規律,清楚治療對策;治療用藥必能接近圓通神明境界,不致於用藥亂無章法。
陸、舉例中醫的【證】:
中醫的辨證,是極細膩的,譬如:中醫的瘀血證,是指廣義的血液循環障礙,但實際臨床辨證時,還細分多種原因類型(證型),如:
氣虛血瘀證:意指血液動力不足(氣虛)→血液循環障礙。
氣滯血瘀證:意指長期情緒壓力引發能量紊亂(氣滯)→血管不自主收縮→血液
循環障礙。
濕熱血瘀證:意指代謝不良→血液稠度高(濕熱)→血流粘滯→血液循環障礙。
寒凝血瘀證:意指體質虛寒(能量不足)→血管收縮(寒凝)→血液循環障礙。
『血瘀』只是果,只是表象;氣虛、氣滯、濕熱、寒凝、、才是形成血瘀的因。中醫對不同原因證型的判定,是依據細微的指徵差異;原因證型不同,論治的理法與方藥也差異極大(中醫的方藥分類,也極細膩);且瘀血部位不同,尚有引經藥的區別。實際於臨床所見,也經常是多元挾雜的證型,不能一概以破血活血藥妄投。由此可知,中醫【辨證論治】的精細程度。
柒、舉肝病為例,闡述中醫的【辨證論治】:
西醫所稱急性肝炎、猛暴型肝炎、急性黃疸型肝炎、急性黃疸型傳染性肝炎、急性傳染性肝炎、黃疸型病毒性肝炎、病毒性肝炎、慢性B型肝炎、慢性肝炎、慢性活動性肝炎、遷延性肝炎、肝硬化、脂肪肝、、等等都是西醫的分類病名;包括病理檢查的肝功能指數,都不能做為中醫臨床處方選藥的依據。
中醫師臨床診治肝病時,絕不能思考西醫的病名是甚麼?病理檢查指數多少?藉以找尋對應性公式用藥。中醫應該嚴格遵循中醫的辨證論治診察程序與中醫理論體系,客觀判斷【證型】,做為處方選藥的思維指導。譬如:
(1)、肝病患者的綜合症候群與指徵,屬於中醫的「脾胃氣虛證」,意謂著病患
的免疫障礙在消化→吸收→組合的功能衰弱,應該施以健脾益氣的方藥治療:恢復病患的消化→吸收→組合功能,則病患的免疫機能才能恢復。
(2)、肝病患者的綜合症候群與指徵,屬於中醫的「肝氣鬱結證」,意謂著病患
源自長期情緒壓力引發能量紊亂→導致自體免疫障礙,就應該施以舒肝解鬱的方藥治療:調整病患的能量歸序,則病患的免疫機能才能恢復。
中醫對肝病,除了上述的「脾胃氣虛證」、「肝氣鬱結證」,尚有「肝經濕熱證」、「寒濕證」、「血瘀證」、、以及許多兼夾的證型,如「脾胃氣虛夾肝氣鬱結證」、「肝經濕熱夾血瘀證」、「肝經濕熱夾氣滯血瘀證」、、、。
無論是屬於西醫分類的任何「病」,臨床的任何「症」,中醫都是如此辨證論治,只要中醫辨證論治的理→法→方→藥正確,病理檢查指數都會回復正常。中醫的診治重點是落在找出引發免疫障礙的原因組合,予以排除,讓免疫機能恢復正常運作,這是中醫【治本】的療效機轉與歷久彌新的價值所在。
捌、中醫的療效機轉與療效呈現:
中醫認為每個人身上都有免疫系統,免疫系統是人體對抗疾病的最重要防線,黃帝内經稱免疫系統為神靈,俗稱真氣、元氣。中醫認為真正治愈疾病的功臣是個體免疫系統,不是藥物;藥物只是幫助個體一臂之力,促使個體內在生理環境進入相對平衡的良性循環→讓個體免疫機能恢復正常運作,即能達到根本收功的療效。這是中醫的治療奧義。
中醫陰陽五行的真義是“動態平衡”,意謂太過不及都是病態。故而,中醫的療效機轉是讓個體內在生化與能量取得動態平衡→排除個體生化能量失衡引發的免疫障礙→恢復個體的正常免疫機能→達到對抗客體、調和機能與修復病灶的治療目的;這才是中醫的療效機轉,這是中醫的恆久存在價值。
易言之,中醫是透過修護個體免疫功能達到治療之目的,療效是迂迴的;依據中醫理論辨證準確,常見雙向調節效應;中醫的療效是無法以西醫西藥之學理解釋的。中醫“證與治”之合理性,未來會經由現代醫學的生化學與免疫學,獲得學理根據。
“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每種慢性病依其原因、性質與個體條件,都有其合理療程。治癒與否的療效標準,也涉及兩個環節:療程的預設與遠期療效。療效的指標,則除了症狀的解除、西醫的病理檢查證據,更重要在於生命品質的綜合改善。
中醫治療著力點,是功能修復與調和,是質變漸進量變。故,評估中醫療效應以療程做階段性評估,中醫的療效呈現-病人會感到:包括主訴症、兼症、、等整體病症的發作頻率逐漸減少、病況逐次減輕,氣色、精神、體力正面增長(生命品質的綜合改善);病理檢查也會呈現逐次進步的數據,都可做為中醫的療效證據。否則,應考慮辨證錯誤或辨證不夠周全。
※※治療疾病,除了醫師盡到詳細診療與解說職責,病人配合醫囑與療程之外;病人的心情壓力、飲食營養、生活起居、運動量、是否重複用藥、、都會造成療效波動。故,只要醫師看診詳細,不宜因療效波動而輾轉更換醫師;也切忌重複服藥,以免干擾療效評估。
※※西藥的症狀療法,都是對“症”下藥,是「頭痛醫頭」的公式化用藥,是針對客體或症狀(表象)治療,是迴避自體免疫機轉的強力阻斷或直接補充,是西醫思維,西藥特長;雖即刻量變,取效快速,卻是依賴、傷害所在。西藥的症狀療法是粉飾太平,想要重建機體的免疫機制,取得生命品質的綜合改善,是不可能的。
玖、中醫西醫結合:
中醫西醫是在不同的東西方文化背景下產生的兩種學科。中醫與西醫具備不同的理論體系、思維模式、診治程序、臨床療效的優缺點,應該彼此互補,只是兩種醫學溝通語言上存在鴻溝。
大陸推行中醫西醫結合教育政策50年後,已經發現中醫與西醫是兩個完全不同的理論體系,譬如:(1)中醫的臟腑,以功能為名,西醫臟腑,是以實體為名。
(2)西醫藥理學對單味中藥的藥理尚且無法詮釋,又如何詮釋中醫複方的療效機轉。∙∙∙兩種醫學如此差異,強求相容或結合,卻用西醫的模式要求中醫對號入座,或者用西醫的學理將中醫的整體觀肢解分析,是削足適履,正足以消滅中醫;是故,大陸已開始重視回歸中醫基礎理論。
故,西醫的病理檢查只能做為中醫的療效證據,西醫的病名只可做為醫師界在醫案學術溝通的名詞。若以西方醫學的學理詮釋或學習中國 醫學,或是以西方醫學的思維模式指引中醫臨床開方用藥,總難進中國 醫學玄妙之境。
台灣中醫教育也走錯方向,追求中西醫結合,卻以西醫理論思維為教育主流。台灣的中醫師,也常見以西醫病理藥理來理解中醫、學習中醫;或以西醫病名結合中醫方藥的對號入座方式,作為臨床診治思維;或為了執業時方便溝通,難免受西醫西藥學理的拉扯,反而忽略中醫基礎理論的深耕;這樣培育出來的中醫師,必難跳脫以西醫病名或西醫病理、藥理,作為中醫的臨床診治思維,如此牛頭對馬嘴,無法客觀彰顯中醫的精隨與價值。
拾、台灣中醫政策:
台灣自日據時代起,醫藥政策與醫界生態由西醫全面掌控,政府衛生單位也都是西醫主持,對中醫不瞭解必漠視之,導致醫政偏重西醫。台灣光復後,加上中藥材都仰賴大陸,國共對立的政治因素,更任由中醫生滅沒落。
台灣中醫西醫門戶之見又太深。例如:現代醫學因為儀器的進步,帶動病理與外科突飛猛進。儀器是科技產物,不是西醫的產物,應服務並驗證所有學科,在台灣卻只限西醫使用,是主持醫政者的意識形態所導致,這樣的門戶之見,關閉中醫西醫的融合,也妨礙中醫的發展與療效驗證。
如此由西醫全面掌控醫藥政策,時至今日,各級政府尚未有具備行政權的中醫藥專責單位;政府醫藥預算全數用於發展西醫,加上科技儀器與外科手術日新月異,西藥的症狀療法迅速治標緩解,西醫的語言淺顯易懂,以致媒體的正面報導偏向西醫。上述諸多條件,數十年的錯誤消長,造成西醫的絕對優勢。
拾壹、台灣中醫的現況:
實際上,台灣中醫在未全民健保的年代,中醫就業市場是很亂的。目前為止,基層民眾尚且無法區別合法中醫師,更何況當時的社會;凡是使用草本治病的,包括:廟宇藥籤、坊間偏方、廣告藥品、接骨所、草藥房、中藥房、聘請醫師的廣告診所、、都混屬中醫之列。甚至迎合眾生心智只求迅速緩解,而有混雜西藥者,因此,媒體報導中醫常是負面新聞,形成劣幣逐良幣的必然。
除了民智低落,不辨別合法中醫師;政府之醫療政策,也偏重西醫,譬如勞農保醫療,優先開放西醫院所承辦。如此艱困的經營環境,加上中醫內容深奧,精髓難悟,想學習正統中醫,也缺乏明師門徑,艱困經營環境加上明師難尋,造成早年中醫系畢業生,多數選擇執業西醫的主因。
中醫的經營環境,直到民國82年中醫全面承辦勞農保,才獲得明顯改善;合法中醫診所與接骨所、草藥房、中藥房、才出現明顯區隔;台灣中醫師的素質,逐年提昇,已今非昔比。
目前台灣中醫發展的瓶頸,仍然存在有:
(1)、疾病的發展,都先源自內在生化能量失衡的功能障礙階段,最後才進入
器質性的病變階段。功能障礙階段是中醫內科的優勢價值領域,器質性
病變階段是西醫外科的優勢價值領域。然而,數十年的錯誤消長,造成
西醫的絕對優勢,民眾幾乎忘記中醫的存在,在功能障礙的內科階段,
都只求治標緩解,錯失尋求中醫治療的良機。往往惡化到器質性病變的
難逆階段,又四處尋求偏方,寄望奇蹟,成為神棍郎中的祭品。
(2)、台灣社會結構改變,追求速效,能遵守療程者極少。加上科學中藥取代
傳統煎劑,科學中藥畢竟無法取代依據【辨證論治】理法→擬方選藥的
靈活度;科學中藥之劑量效力,難以取代傳統煎劑治療危急重症與虛弱
證;則無法彰顯中醫的存在價值。
(3)、中醫在台灣屬於非主流的弱勢團體,健保總額的分配偏低,競相商業化
經營→搶量搶錢的結果,如何能遵行【辨證論治】的診治程序?
拾貳、中醫的哲學與藝術內涵:
中醫著重的是方向不是細節,是定性不是定量。中醫證型著重於病性與病位,只要掌握免疫基質【免疫障礙型態】的這個精髓,處方用藥能符合病性方向,即可達到“雖不中,亦不遠”的靈活境界。
中醫的典籍何以多稱“心法”,意在強調相對條件的權變,不是絕對的法則;意謂病理是動態的,中醫的證型只是疾病恒動中的相對靜止狀態,以靜態處理動態並不契合實際。黃帝內經多處強調天地人與身心靈的整體相對互動影響;傷寒論-張仲景說【觀其脈證,知犯何逆,隨證治之】才能掌握動態的病機;無非要求醫師臨床診治時,必須隨機權變。
所有自然科學,都必須接受人文哲學的指導。任何專業若停留在主觀、偏執、狹隘的專業角度,難免淪為只是撈錢的工匠。中醫從學習過程的相與矩,行醫時的著相與循矩,要達到『變化規矩之外,又不離乎規矩』之藝術境界,必需充實人文哲理為底蘊,才能觸類旁通,柳暗花明,一再拍案叫絕,逐步悟道→破矩→無相→圓通。
譬如:當局者,常易陷入感性的迷境或慣性的思維。中醫師於臨床診治時,在【辨證論治】的辨證的思維階段,應該落到“零”或“空”的境界來辯證思維;唯,醫師終究是凡人,“空”的境界,很難修煉;至少應該以“冷眼旁觀”的高度要求自己。
專業領域如此,處世智慧亦是如此。因為牽扯的機緣與條件複雜,生命永遠找不到標準答案與絕對不變的法則可以遵循。所謂“權變智慧”,是對不同人事時空的相對互動關係,能具備客觀的本質判斷與理性對待;醫學亦然。
拾參、中醫與西醫的優勢、價值與綱要比喻:
中醫優勢在能量醫學(針灸)、證的分類、方藥的豐富。
中醫價值在功能性內科疾病、疑難怪病與養生防病。
西醫優勢在症狀療法與科技儀器→對病位病象的檢查。
西醫價值在症狀緩解、器質性疾病(外科手術)與急救醫學。
以中醫西醫的診治思維與療效呈現,概括式比喻:
用宏觀(見林不見樹)比喻中醫;―――用微觀(見樹不見林)比喻西醫。
用教你釣魚(功能修護)比喻中醫;――用直接給魚(直接補充)比喻西醫。
用自力國防比喻中醫;――――――――用外籍兵團比喻西醫。
官宋奮 醫師 撰文
e-mail:dr.kuansungfen@kimo.com
41270台中市大里區元堤路一段1022號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