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5月17日 星期五

真正的靜坐是真實體悟

靜坐是透過一種技巧,將注意力集中於一點,幫助人的心靈由日常的大小瑣碎事情中解放出來,讓心靈回复原本和諧與完整的方法!

當我們把注意力引導到心靈某一點的時候,氣的能量流動也會隨之而至,造就和諧的氣場,護持身體免於亂能的干擾,讓身心維持在一定的狀態與品質上!

•真正的靜坐是看清幻象的紛擾,同時讓我們當下了解體悟到自己是誰?徹底了解萬事萬物,平息心中之前的困惑,看到我們人生本質中的光明,平靜與和諧!
•只有全然的放下及領悟,從心出發,做到真實的感恩於慈悲,我們才能夠重生,為生命的一切,包括健康負起完全的責任!

回到慈悲
我們並不是毫無目標地漂浮在生命之流中,我們是擁有神性的高等靈體,完整且有無限潛能!透過實踐慈悲與其他慈悲的化身,我們會了解,我們原本就是完美的存在,而我們也不需要再去追求比完美更完美的了!
環顧所有的宗教,所強調整個宇宙的形成,是都基於造物者的慈悲!因此『慈悲』可以說是宇宙磁場與力量的最基本單位!也因如此,所以各個主要宗教都有『發慈悲心』的這個說法…
活在慈悲中是自由的,解脫的。生活在慈悲中,我們開始能夠信賴生命裡的一切過程,我們不再為負面的事情沮喪或對不盡滿意的事情憤怒失望,更不會在任意論斷,不再堅持自己主觀認為的對或錯而給自己增添煩惱

記得快樂
快樂原本就在我們的心中!人類生下來就是快樂的,我們有喜悅的天性!
快樂不是等著我們去取得的事物,而是我們『已經是』的狀態!快樂也是我們回到平衡,和諧,諧振狀態的具象
疾病是快樂的相反,維持快樂,疾病就會遠離!
  快樂是對付疾病最有效的處方簽!
身為父母,如果我們可以替我們的下一代展現示範快樂,他們就能夠在人生的早期,學會如何維持與生具有的快樂,以及應用這個快樂來面對當前的處境,豐富他們的人生!

思想清淨,正面思考
錯誤的思考以及毀滅性的情緒是導致身體失衡的重要原因,
『錯誤的思考』包括:負面,壓抑,以自我為中心的思考
『毀滅性的情緒』:恐慌,憂慮,沮喪,憤怒,探求,偏執
這些思想與情緒會使我們的內在緊繃,神經機制得不到適當的休息而受損,同時讓內臟系統運作困難,削弱消化,吸收排泄功能,這完全是一個我們自己『創造』出來摧毀自己健康的敵人!
正確的思考習慣就是以『冷靜,清晰,無雜念』的心智思考進入建設性的境界,發掘人生在世遭遇的問題,並積極地設法解決。對萬事懷有善意與感恩,讓生命因為寬容與善意而充滿活力!
轉變人生就是那麼簡單!僅需一個感恩的正面心念與思想,就能夠改變對於人生的看法與找到屬於自己的快樂與和諧。

人類與生具有的和諧快樂
古人在很早以前就知道,人類必須與大自然和諧共存,由於人的身,心,靈 是一連串密不可分的能量流,在諧振 (harmonious Resonance) 狀態中, 它與天,地,萬物都是和諧的,也是合而為一,這是人類與生具有的能力與能量!
當量子諧振被破壞的時候(疾病,壓力,外圍環境等)身心就會被帶往退化的不快樂道路上,於是引發出許多文明病:高血壓,心臟病,糖尿病,纖維肌痛症,憂鬱症,癌症以及其他慢性病
由於僅靠藥物是不可能完全恢復健康的,因此我們必須主動找回與生具有的身體諧振!
現在,醫學界的觀念也已經開始轉變,不再專注與某一疾病或特別部位的治療,而是身,心與靈的整體療愈!
簡單的實踐就能改善生活品質!
只要飲食稍微調整,提高生食蔬菜與水果的比例,攝取足夠的礦物質與水分,減少加工食品或過度烹煮的方式,落實細嚼慢嚥的習慣,使腸道菌落回复正常,再搭配正確持續的運動,相信大多數的人都可以回复到身體原有的健康與平衡!

•這些看似簡單的實踐,卻又是最經得起時間考驗的健康老智慧,疾病並不像現在一般人想的那樣,是單純生理或心理的現象。所以,最好的療法是要深入疾病核心,而不是只治療疾病的徵兆,大多數傳統醫學所持的還是「簡約處置(reductionist approach)」的方法,也都只能提供部份的健康解答。即使是過量的維生素或其他天然營養成份,也不見得能夠矯治病根,健康不能只被切割為分子和化合物而已,和諧的整體有賴身心靈平衡。人類不只是細胞的組合體,也不僅是遺傳程式的表現,除了肉體,我們還有智慧、創造力,所以整體平衡絕非單靠矯正化學物質就能輕易達到,不論處理任何健康或疾病的問題時,都一定要以人的整體為考量。只要有適當且良好的資訊和溝通,相信患者醫師都會願意選擇平衡的健康觀點,並將身心靈視為整體治療對象。這麼一來,相信常見的各種健康問題都將消失。

健康不能只靠吃藥或某種營養素來維持,病人本身必須主動積極,才能維持並促進自己的健康,包括改善生活型態、適度運動、攝取正確的營養、徹底改變心念等,才能將疾病連根拔起。換句話說,唯有患者確實努力,方能掙得自己的健康和康復。
只有徹底轉變心念,才能恢復健康與福祉!
唯有全心全意,身體力行追求平衡的生活模式才能真正恢復健康。

本文作者: 楊定一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