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1月19日 星期二

陳延之灸法理論


陳延之《小品方》重視灸法,並極力提倡,他說:「針術須師乃,其灸則凡人便施,為師解經者,針灸隨手而行,非師解文者,但依圖詳文則可灸,野間無圖,不解文者,但隨病所在便灸之,皆良法。」他認為灸具有簡便易行、應用范圍廣泛、效果良好等優點,值得提倡與推廣。從該書輯佚之部份灸法處方,可反應其這方面的學術思想。


(一)大力倡導灸治,詳述腧穴可灸與禁灸

對施灸中應加以注意的38個腧穴分為「禁不可灸」與「無病不可灸」兩類。陳氏記載了針灸古籍《黃帝經禁》中禁不可灸的18個腧穴的名稱及灸害,與《甲乙經》中記錄的禁灸腧穴內容到文字均大致相同,只不過《甲乙經》多載7個禁灸穴位。考《內經》無專門討論禁灸穴位的篇章,說明《甲乙經》成書時也收集了《黃帝經禁》的有關內容。值得注意的是,陳氏收載了《曹氏灸方》(據傳為三國時曹翕所著)中「無病不可灸」的20個腧穴,如頭維、玉枕、天突、關元、三陰交,……等穴位。陳氏認為:「遠道針灸法,頭病,皆灸手臂穴,心腹病,皆灸脛足穴,左病乃灸右,右病皆灸左,非其處病,而灸其穴,故言無病不可灸也。」他又說:「頭病,即灸頭穴;四肢病,即灸四肢穴,心腹背脇亦然,是以病其處即灸其穴,故言有病者可灸,此為近道法也。」顯然,所謂「無病不可灸」是指這些腧穴不宜作為遠部取穴施灸,所謂「有病者可灸」是指這些腧穴可以作為鄰近取穴施灸。關於一些腧穴的這種有病可灸,無病不可灸的討論,其內容在一般針灸醫籍中殊為少見。


(二)詳述施灸的艾炷大小與壯數

1. 施灸艾炷大小

陳氏一方面對《內經》「灸不三分,是謂徒瘂」之說進行了闡發,認為這是「欲令根下廣三分為適也,減此為復孔穴上,不中經脈,火氣不能遠達。」另一方面他又主張因人因地制宜,他說:「今江東及嶺南地氣溫,風寒少,當以二分以還,極一分半也,隨人形闊狹耳,嬰兒以意為之也。」


2. 施灸壯數

陳氏多根據施灸部位及病情而定,一般四肢腧穴灸7-14壯,胸部腦穴灸14-50壯,腹部及背部腧穴多灸至百壯,偏熱的疾病壯數較少,如消渴、諸淋,關元穴但灸30壯,偏寒的疾病壯數較多,如治泄利不禁,少腹絞痛,石門穴灸至百壯。 《小品方》認為,只有恰當地掌握火量,才能使火氣沿着經絡達到病變部位。火量過大,易燒傷機體;火量過小,火氣不能抵達病變部位,不易發揮治療效果。對用灸壯數,有一般要求,但主張根據地域,氣候、體質的不同,分別對待。其用灸壯數,多至100,少但14,即同一種病,也有100壯、50壯、隨年壯,或13次用灸的區別。


(三)主張化膿灸

陳氏認為:「灸得膿壞,風寒乃出,不壞,則病不除也。」認為灸以化膿,風寒之邪可以祛除,無化膿,則病不易除。


(四)鮮明的艾灸配穴特點

《小品方》中記載了陳氏灸治內、外、婦、兒、五官等科多種疾病的經驗,在艾灸配穴上頗具特色,其主要特點是。

第一,取穴特點是少而精,一般每次只取一穴,多的不過二三穴,除十四經穴外,亦取經外奇穴。

第二,以鄰近取穴為主,對於臟腑疾患多根據受病臟腑的位置高下,在相應的胸腹背腰部選擇穴位,心肺病變,多取胸背部穴位施灸,如治咳嗽諸灸方中,除巨闕穴位於上腹部外,其餘處方中的腧穴如大杼、風門、肺俞、云門、俞府、膻中……等均位於胸背部。脾胃病變,多取上腹部及腰背部腧穴,如巨闕、中脘、脾俞、命門等穴。治肝腎、大腸、小腸、膀胱、子宮等病,常灸下腹部及腰骶部腧穴,如遺尿灸大赫、中極穴,消渴灸關元及關元兩旁各2寸的水道穴。

第三,重視辨証配穴,如灸治胸痺心痛,根據病因病機取不同腧穴,「心痛、胸痺」,以氣滯為主,故灸氣會穴膻中,心痛如刀刺,由血瘀所致,故灸血會穴膈俞,「心痛、胸脇滿」,與肝有關,故灸肝經募穴期門。

第四,注意單方、驗方的應用,如遺尿「灸陽陵泉、陰陵泉,隨年壯,」治噦灸「腋下聚毛(極泉穴)」,卒狂,灸「左右脇下,對屈肘頭(章門穴)」,這些處方值得臨床驗証使用。


參考文獻:灸法醫鑒


以上內容,只供參考,有鑑於個人健康情況因年齡、性別、病史和特殊情況而異,建議您,若有任何不適,應諮詢專業醫護人員之診斷與治療建議為宜。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