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1月13日 星期三

張仲景灸法理論


張仲景在灸法理論中提出了陰証宜灸,同時也提出陽盛陰虛忌用火灸等灸法禁忌証。張仲景所撰《傷寒雜病論》一書,其內容以方藥辨治外感熱病及內傷雜病為主,盡管針灸條文不多,其中《傷寒論》載灸療7條,《金匱要略》2條,重複出現2條,實為7條,其用灸法多用於治療三陰經病、虛証、寒証、陽衰陰盛証。
 

(一)強調三陰宜灸

《傷寒論》中有關針灸的條文,除誤治致變的外,施灸的有7條,6條用於三陰經;針的有9條,8條用於三陽經,從條文可以看出:病在三陰經,虛寒病証,陰陽之氣衰弱証候,宜灸;邪踞三陽,正氣未衰之實熱証候,宜針,故確立了「病在三陰宜灸,病在三陽宜針」的針灸治則。仲景治病遵循一般規律,但並不拘泥,強調「觀其脈証,知犯何逆,隨証治之」308條:「少陰病,下利,便膿血者,可刺」。本為三陰病証,宜灸,而病屬陰傷血滯,瘀腐成膿,故用刺法以疏通血脈,調暢氣機。總體上說,《傷寒論》注重灸法的溫補作用,但具體的用法卻各不相同。 

1.   助陽抑陰

304條:「少陰病,得之一二日,口中和,其背惡寒,當灸之,附子湯主之」。少陰陽虛陰盛,內服附子湯溫經散寒,外用灸法以助陽抑陰,後世灸大椎、膈俞、關元等穴。成無己在《注解傷寒論》中云:「少陰客熱,則口燥舌乾渴。口中和者,不苦不燥,是無熱也。背為陽,背惡寒者,陽氣弱,陰氣盛也。經曰:無熱惡寒者,發於陰也,灸之,助陽消陰;與附子湯,溫經散寒」。 

2.   溫腎通陽

292條「少陰病,吐利,手足不逆冷,反發熱者,不死,脈不至者,灸少陰七壯」。虛寒吐利,腎陽勢微,心氣衰竭,而脈不至,急灸足少陰經,溫補腎陽以通陽復脈。後世多取足少陰腎經原穴太溪。
 

3.   回陽救逆

343條「傷寒六七日,脈微,手足厥冷,煩躁,灸厥陰。厥不還者,死」。厥陰病,手足厥冷,脈微欲絕或無脈之亡陽証,可灸關元、氣海,培補元氣,回陽救逆。陸淵雷《傷寒論今釋》云:「脈微厥冷煩躁,乃亡陽急証,湯藥常不及救,灸法或可濟急」。
 

4.   升陽補陰

     325條「少陰病,下利,脈微澀,嘔而汗出,必數更衣,反少者,當溫其上,灸之。」少陰病下利,陽虛氣陷,灸其上。方有執曰:「上,謂頂,百會穴是也。灸,升舉其陽而調養其陰也。」劉渡舟說:「虛寒下利日久,勢必造成陽氣下陷,陰液涸竭之証,然考慮到陽虛陰傷,有形之陰液不能速至,而無形之陽虛則必須先顧。因此,治療則「當溫其上,灸之」,以溫陽消陰,急救於頃刻,然後才容煎煮藥以固陽扶陰」。
 

5.   通陽外達

349條「傷寒脈促,手足厥逆,可灸之」。手足厥逆而脈促,非陽虛,而是陽郁之熱厥,灸之以達引陽外出之功。尤在涇云:「手足厥而脈促者,非陽之虛,乃陽之郁而不通也,灸之所以引陽外出」。
 

(二)提倡灸藥並施

《傷寒論》117條「燒針令其汗,針處被寒……」燒針迫汗,腠開汗出,寒邪從針孔侵入,氣血凝滯,針處腫大色赤如核,劫汗內損心陽,陽虛陰乘,下焦水寒之氣上沖,發為奔豚。故外用艾炷灸針處,散寒邪,內服桂枝加桂湯溫心陽,降沖逆,則內外皆平。304條「少陰病,得之一二日,口中和,其背惡寒者,當灸之,附子湯主之」。少陰病,口中和,背惡寒,為陰盛陽虛,寒濕凝滯,《內經》云:「人身之陰陽者,背為陽,腹為陰」,少陰直中,陽虛不布,當灸之,助陽消陰,同時予附子湯以溫經散寒。歷代許多醫家提倡灸藥並施,且大量實踐也証明,在辨証基礎上灸、藥配合使用,的確提高了臨床療效。 

(三)重視灸法禁忌

《傷寒論》對灸法運用比較慎重,並對灸的禁忌証上有了很大發揮,在應用上,專篇論述灸法禁忌,在《傷寒雜病論》中提出誤治的條文有21條,其中17條屬於三陽篇,誤治的原因均與熱症用灸有關,115條「脈浮,熱者,而反灸之,此為實,實以虛治,因火而動,必咽燥,吐血。」太陽病脈浮熱甚,為邪實而陽氣郁閉,本瀉實開郁,反用火灸,則陽氣郁閉更甚,火熱內攻,繼則動血傷陰。116條「微數之脈,慎不可灸,因火為邪,則為煩逆,追虛逐實,血散脈中,火氣雖微,內功有力,焦骨傷筋,血難復也。脈浮,宜以汗解。用火灸之,邪無從出,因火而盛,病從腰以下必重而痺,名火逆也。欲自解者,必當先煩,煩乃有汗而解。何以知之?脈浮,故知汗而解。」微數之脈多為陰虛火旺之証,誤用灸法,使陰血更虛,火熱更盛,致血散脈中,肌膚失養,甚至焦骨傷筋的嚴重後果。後世針灸學熱証忌灸流派則導源於《傷寒論》。根據現代臨床施灸的實際來看,出現不良反應並不多見,提到上述火逆証的可怕症狀則更少,難道仲景的記載有誤?非也!仲景生活的時代,東漢末年,連年爭戰,人民流離失所,癘疫爆發。癘致病,則有發病快,病勢狂,多煩躁,出血等變証的特點;另外,當時的艾灸為艾炷直接灸,瘢痕灸,艾炷體積大,壯數多,火力強,因此,急、熱性病症施以重灸容易導致火逆証的嚴重後果。

綜上所述,《傷寒論》對灸療學的貢獻是顯著的,「陰症宜灸」、「熱症忌灸」等理論,對現代針灸臨床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但也不要囿於仲景之說,應該用辨証和發展的觀點來對待經典理論。隨着醫學科學的發展,逐步認識到灸法具有提高免疫功能、抗感染、抗腫瘤、退熱的作用,擴大了灸法應用的范圍。
 

參考文獻:灸法醫鑒
 

以上內容,只供參考,有鑑於個人健康情況因年齡、性別、病史和特殊情況而異,建議您,若有任何不適,應諮詢專業醫護人員之診斷與治療建議為宜。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