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4月10日 星期四

東方音樂療法


中國傳統陰陽五行的醫學原理配合印度醫學、七脈輪系統的「東方音樂療法」,藉著音樂中陰陽的運轉,由太極進入無極的過程,化解人類的病變於無形,提昇人體自我自癒的能力….是未來醫學的新趨勢。
中國的醫學理論
陰陽五行的學說,是中國古老智者觀察宇宙萬事萬物本源在氣(乙太或能量)的理論基礎,他們認為任何事物內部,都存在相互對立及相互統合的兩股力量,是一切事物變化和發展的動力;陰陽就是這兩方面的概括;而五行學說,主要是以相生相剋制化的理論來說明萬事萬物在運行變化過程中相互聯繫與牽制,以及在變化中相對穩定狀態的力量。如果把它運用在醫學領域上,它促進了《黃帝內經》理論的成形,並且用它來分析、論證人體生理活動與病理變化的規律,對人類整體醫學方面,無論是生理、病理、藥物、診斷、治療、預防等的理論,都不能脫離此思想體系。中國醫學根據此項理論,發展了一套醫學體系,千百年來,東方子民的生命,就是依靠這套理論的實踐及臨床應用,來捍衛他們的生命及慧命,流傳至今,未被時代淘汰,仍見其博大精深的光芒,形成與西方醫學迥然不同的一套醫學理論體系。
陰陽五行音樂療法
世界是物質性的整體,是陰陽二氣對立統一的結果。「對立」集中表現為陰陽,可以一分為二。「統一」集中表現在陰陽又可合而為一。自然界是一個統一的整體,形成陰陽平衡的整體性。所謂人之有病,就是陰陽失調的現象。音樂療法即是透過音波來調整人的陰陽平衡。
音療可以分為陰陽兩大類,並能旋轉陰陽,用以糾正或調整人體陰陽旋轉失調。取材於自然音樂,在宮商角徵羽基礎上形成的各種韻曲(調),各種『調』的變化關係以陰陽升降為基本形式。張景岳說:『十二律為神物,可以通於天地而合神明。』則需要音樂本身的陰陽升降來實現。
音療內容與人體的整體關係,中醫歷來認為是時間與空間的統一關係,對它的理解形式是通過古樸的太極陰陽旋轉加以認識的。如張景岳說:「太極動靜而分陰陽,故天地只此動靜,動靜便是陰陽。」人與大自然,形成陰陽太極的整體性。而人之有病,就是陰陽失調。音療作用於人體是調節人體「內易」的旋轉,以便適應自然界的「外易」,從而達到人與自然界旋轉的平衡,來消除疾病,使用音療法幫助恢復人體陰陽平衡,以達到康復身心的目的,這不僅是生命科學的一途徑,也是研究音療的法門之一。
《黃帝內經素問》」中「陰陽應象大論篇第五」:
肝主目,其在天為玄,在人為道,在地為化。化生五味,道生智,玄生神。神在天為風,在地為木……在音為角,在聲為呼……心主舌,其在天為熱,在地為火,在體為脈,在臟為心,在色為赤,在音為徵,在聲為笑……脾主口,其在天為濕,在地為土,在體為肉,在臟為脾,在色為黃,在音為宮,在聲為歌……肺主皮,其在天為燥,在地為金,在體為皮毛,在臟為肺,在色為白,在音為商,在聲為哭‥‥‥
腎主耳,其在天為寒,在地為水,在體為骨,在臟為腎,在色為黑,在音為羽,在聲為呻
傳統的中醫,將人體視為一個小宇宙;對應於外在世界稱為大宇宙,血、津液、五臟等屬陰;氣、六腑等屬陽。而疾病的發生,主要是人體內部陰陽失調的結果,中醫將人體內部的器官分成五臟(心、肝、脾、肺、腎)、六腑(大腸、小腸、胃、膀胱、心包、膽),這些臟器的分類,不但是體內某些器官的名稱,更重要的是包概括了體內一些器官的生理功能。例如「心」在現代醫學中是指某一臟器的名稱,但在中醫理論中,除了代表人的心臟外,還代表了身體上某些循環系統、神經系統等功能。
在古代醫學論述中,人體小宇宙中的五臟,正好對應於外在大宇宙中的五行。五臟各有屬性,正如五行,例如:心似太陽,屬五行的「火」;肺主氣、主肅降,屬五行中的「金」;脾主運化,屬「土」; 肝主昇發,屬五行中的「木」;腎潤養人體,排出水液,為水臟,屬「水」。
根據中國音樂源至上古《河圖》、《洛書》的數學模型,推衍出人體的生理節奏,導引出五音調式特徵的音樂理論體系。據說是古人取諸自然聲籟中的五個類型音階,這五個音階的特性,正好與五行的屬性,有不謀而合之處,例如:「宮」音和平雄偉,莊重寬宏,具有土的特性,可以入五臟中的「脾」;「商」音清淨肅穆,有「金」的特性,可以入肺;「角」音朝氣蓬勃、蒸蒸日上屬「木」,可以入肝;「徵」音熱烈歡欣,屬五行中的「火」,可以入心;「羽」聲悠揚澄靜,柔和透明似「水」,可以入腎。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