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0月31日 星期四

談臣服


當你不再問:

“為什麼這會發生在我身上時”,臣服就會來臨。

 當你接受真相,你就會來到一個更深的層次,

你的內在狀態和你的自我感就不再依賴

於心智的“好”或“壞”的判斷。

 當你認可生命的"如是"(“isness”),

當你以當下本來的樣子接受它時,你就能在

自己的內在感覺到一種極其和平的廣大。

在表面,當陽光燦爛時,你依然會興高采烈,

而當下雨時,你會感到不快;

你會為贏得一百萬元而開心,或失去你的所有財富而悲傷。

然而,在內心深處,你不再有快樂或不快。

它們只是你存在表面泛起的漣漪。

無論外面的情形如何,你內在背景的平安不會受到打擾。

對真相的接受,展現了你內心深處的一個維度,

它既不依賴於外在情境,也不依賴於

不斷變動的思想和情緒的內在情境。

也就是說,你不再需要一種情形、一個人、

一個地方、或一件事來讓你感到滿意或讓你高興。

你可以接受事物的發生和它們的不完美。

而奇蹟就是,當你不再對它作出不可能的要求時,

每一種情形、每一個人、每一個地方、

或每一件事都會變得不僅令人滿意,

而且更加和諧、更加和平。

當你完全接受當下,當你不再與真相爭論時,

強迫性的思考就會減少,並代之以一種警覺的寧靜。

你會變得全然有意識,而心智不會以任何方式給當下貼上標簽

 這種內在的不抗拒的狀態使你向無限的意識敞開,

它要比人類心智遠更偉大。

這種廣大的智能於是就能通過你來表達自己,並幫助你,

既從內在也從外在。藉由放下內在抗拒,

你時常會發現環境也改善了,這就是原因所在。

 我是不是在說:“享受當下,要快樂”嗎?不是。

接受當下本來的樣子。這就足夠了。

臣服是臣服於當下,而非臣服於一個故事,

你用這個故事去詮釋當下,然後想讓你自己聽命於它。

例如,你可能有殘疾,不能再行走。

情形就是,你再也不能行走了。

 也許你的心智正在編造一個故事,

說:“我的生活成了這種樣子。我到頭來坐進了輪椅。

生活對我太殘酷和不公了。我不該得到這樣的下場。”

當你不再問:“為什麼這會發生在我身上時”,臣服就會來臨

甚至在貌似最無法接受和痛苦的情形中,

也隱藏著一種更深的善,

每一場災難裏也包含著恩典的種子

在歷史上,有人面對巨大的損失、疾病、監禁或死亡,

接受了貌似無法接受的命運,

並因而找到了“可以理解一切的安寧。”.


接受無法接受的,這就是世上最偉大的恩典的源泉。




~摘自 艾克哈特‧托勒《寂靜之聲》

2013年10月30日 星期三

肾肝脾胃心的中医养生之道


阴阳五行   养生之道

一肾(属水和膀胱相表里,水生木(肝胆)水克火(心和小肠)中医认为肾的生理功能是藏精、生髓、主骨、为生殖发育之源,有主纳气、主水、开窍于耳和二阴,其华在发。易恐(胆小)、色黑、喜咸 .五方在北,五季为冬。酉时(17——19点)肾经最旺。申时(13——15点)膀胱经最旺。

中医讲肾为先天之本,肾好一切病都容易康复,肾不好各种病越治越复杂,有的成了不治之症。

  肾的功能是

1)血液循环的过滤器,肾的作用是将血液中的尿液分离出来排除体外,如果这一切正常,就能使血液的杂质减少,高血压降低,当然还需要肝的排毒来配合。

  2)肾主生殖,人类为了繁衍生息,必须要生育,生殖系统的健康,关系到两代人的健康。

  3)泌尿,肾是将尿液从血液中分离出来进入泌尿系统,如果泌尿器官如膀胱出现了炎症、结石、肿瘤、甚至是癌症,是与肾有密切的关系,西医只针对膀胱治疗,中医则认为膀胱是标,肾是本,两个一起调理,效果才好。

  4)主骨,骨骼的发育与肾有密切的关系,如小儿骨萎、骨结核,骨坏死,骨髓病变都以养肾为主。

  5)肾纳气,我们可能遇到这种事情,咳喘时尿液跟着一起出来了,原因是喘与肾有关系,肾有纳气的作用,肺有呼气的作用,两脏功能正常时,喘容易治疗,肾纳气功能减弱、衰退,哮喘就不易治好,出现久治不愈,遇到这种情况,看问题不要在肺上打圈,要想到肾起到的作用。

  6)络膀胱,肾与膀胱属于经络关系,肾有火(西医叫病毒)容易使膀胱有火造成炎症,结石,膀胱有火也容易通过经络使肾有火,产生肾结石,肾炎等。

  7)肾开窍于耳及二阴,耳的听觉功能依赖于肾精充养,如果肾精不足,就会出现耳鸣、听力减退等症状。

   二阴指前阴后阴。尿频、阳痿等症状多肾阳不足所致。肾阳不足,即可出现大便秘结,也可出现大便塘泄(脾肾阳虚)

  肾的病态反映:腰酸痛、腿沉、小便不顺、下肢浮肿、头晕、耳鸣、性冷淡、高血压、不孕、结石、炎症、关节痛、咳嗽不止。

  望诊,颧骨至耳之间,到下巴是为肾的反射区,如果这一区域内有黑斑、疙瘩、痣说明肾功能有病变。口唇四周及人中为生殖器官的反射区,如果这一区域有病变时,可认为生殖系统有病,肾主生殖,在调理上应配合肾才好。

肝(属木和胆相表里,木生火(心和小肠)木克土(脾胃)中医认为主要功能是主疏泄、主藏血、主筋、开窍于目,其华在甲。五志为怒,五味为酸,五色为青,五方在东,五季为春。丑时(1——3点)肝经最旺,子时(23——1点)胆经最旺

1)主免疫、肝有解毒功能,它可将酒精分解为二氧化碳和水,将有毒的物质分解为无毒的物质排除体外,人的免疫力减弱,特别容易患病,人无免疫力时生命将会终结。如总喝酒好肝变成酒精肝,最后肝硬化,肝腹水,使免疫力消失而死亡。

  2)肝藏血,肝是血液的储存器,它向心脏供血,而心脏会把血液推向全身。使大脑、四肢、五脏、皮肤及时得到血液的营养,人反应灵敏,有力。如果肝功能不正常就会感到乏力,思维迟钝,所以肝是调节血量的。

  3)主谋虑,人是有头脑有思维的,其中考虑和判断问题,处理和决断事情的能力都与肝胆有关系。当断则断,判断准确是肝功能正常的表现。如果一改过去正常的习惯,性情易怒多疑,胆怯,很可能肝功能发生了变化。同时情绪低落工作不顺一易伤肝。

  4)主筋,古语说久走伤筋,筋伤肝衰。凡是肝功能好的人筋爪柔软、有力,在选小孩学舞蹈有的筋软,有的筋硬,从这里可以判断他们肝功能的强弱。手脚常抽筋西医认为是缺钙,中医则认为是肝有问题,凡是肝硬化和肝腹水的病人都有不同程度的脚抽筋,特别是受冻时。

  5)肝开窍于目,由于肝胆经络走眼睛,所以当肝胆有病变时,会很快影响到眼睛。如学生偏食,造成肝功能变差,在加上学习,看电视,用眼多造成真假近视。

  另外肝胆功能差包括糖尿病后期引发的眼干涩,遇风流泪,甚至失明。

  6)消化,胆汁是由肝脏分泌进入胆囊和十二指肠,帮助肠道消化吸收食物,如果肝功能病变,会出现胆汁上逆口苦,消化不良,胃胀,腹胀。

  7)络胆,肝胆有经络关系,肝有病胆有会变化,如肝有火,胆会出现胆结石,胆囊炎。

肝的病态反应:

  口干苦、耳鸣、聋、偏头痛、手脚抽筋、肝区沉痛、易怒、多疑、恶心呕吐、易感冒、经期不正常、行走不稳。

  从颜面上看,鼻梁中段和两侧为肝胆反射区,如果有红疙瘩、青白、黑斑等是肝胆有病变。两侧眉尾也为肝区。

  三脾(属土和胃相表里,土生金(肺和大肠)土克水(肾和膀胱))中医所指的脾主要指消化吸收功能而言,脾主运化统血、主肌肉及四肢,开窍于口,其华唇。五志为思,五味是甘,五色为黄,五方在中,五季为长夏。辰时(7—9点)胃经最旺,已时(9—11点)脾经最旺。

  脾的功能是

1)脾与胃是经络关系,胃是容纳和腐熟食物,脾是吸收和输送食物中的营养。将其运至全身。

  2)脾生血,脾是生血之源,它将食物中的营养运送到血液中,如果脾脏出现生血不足的病变,就会贫血,如白血病就是其中之一,西医是换骨髓,手术费要几十万(25—100)成功率只占百分之60,手术后的养护也需要花大量的时间精力和费用。中医是养脾,脾脏功能好了,白血病的恶化就能得到控制。

  3)脾统血,脾有统摄血液在血管中流动的能力,这个能力不足会造成口鼻牙出血,皮下淤血,内脏容易出血,西医认为是血小板减少的原因,中医认为是脾统血的能力下降,还有失血过多,崩漏,都以养脾为主。

  4)脾主肌肉,肌肉发达有力,说明脾脏健康,这里的肌肉除了四肢、胸腹背外还包括内脏的平滑肌,包括子宫平滑肌,它出现病变时,生育会出现难产,呼吸肌病变时,会出现呼吸无力,吞咽肌出现病变时,会出现饿死的危险。

  5)脾主四肢,脾功能好四肢发达有力,反之则无力。

  6)脾还向全身提供水液,控制水的功能,饮水入胃,经脾向肺输送,经肺流向全身,脾脏输水液的功能紊乱全身就会浮肿。

  7)络胃,胃象一个发酵器,脾象蒸馏器。二者配合使营养散布全身。胃寒易受湿,脾受湿胃功能就减退。

脾功能病变的特征:

  口酸臭,食欲减退,嗜睡,头身沉重,皮肤搔痒,胃有反酸,隐痛,口鼻牙出血,便血,大失血等。

  从面诊上看,鼻子尖是脾,两侧是胃,如果这一区域有红血丝,红疱、酒糟鼻,可认为脾胃有火有湿,如果有黑斑,颜色发白,可认为脾胃功能衰退。

四肺(属金和大肠相表里,金生水(肾和膀胱)金克木(肝胆)开窍于鼻,主皮毛,主呼吸,易悲优,喜辛辣,色白,五方为西,五季在秋。肺是宰相,配合心脏控制全身,也参与意识活动。寅时(3—5点)肺经最旺。

  肺的功能是

    (1)主呼吸,吸进氧气,呼出废气。与饮食营养共同提供人体所需的营养成分,并向全身的肌肉,皮肤,毛发散布,提供营养,其作用成为喷雾器。

  2)通调水道,引入胃的水经过脾化为津液输给肺,肺推动津液在全身流动,为人体各组织补充水分,使水液顺利到达膀胱,变尿排除体外,水液到达皮肤,出汗散热,这样进的是清水,出的是废水,净化身体,如果水道不通会出现浮肿。

  中医认为肺,脾,肾是组成人体水道的三个主要脏器,肺为水上之源,上源水道不通常会出现上半身浮肿,如面,头,上肢,脾脏造成的水肿容易在全身。如1960年三年自然灾害时期很多老人都记得,由于营养不良,人先吃成大肚子,瘦成小细脖,后造成浮肿,这是脾脏受损形成的水肿,肾水肿先从下肢开始。

  3)肺主皮毛,由于经络,神经,血管上的关系,皮毛感受道温度,痛感等首先反射道肺部,如受寒之后要打喷嚏,有惊吓,痛感时吸口气,叫倒吸一口冷气。如果得了哮喘,气管炎,肺气肿,肺癌等疾病,要注意皮毛与肺的关系,防寒,防热,防污染,防燥,防滥用过敏,毒性药。

  4)络大肠,大肠络肺,肺有热有寒时,也叫病毒和功能减退,大肠常会出现大便干结和拉稀,反过来大肠受寒或食用不良食物拉稀日久会出现咳嗽,咽痒,易感冒,打喷嚏等肺功能差的现象。

  肺的病态反应:

  肺是除心以外的第二各重要脏器,反应为咳嗽,咽干,多痰,浮肿,口臭,和皮肤干燥,呼吸无力,大便干稀不定。

从面诊看,前额两眉处为肺,有红,脓疮,黑斑,痣等均是有病变。

五心,中医认为心主血液,为人体血液运行力所在,并认为心主神志,开窍于舌,其华在面。易喜,喜苦,色红,五方在男,五季在夏。午时(11—13点)心经最旺,戌时(1921点)心包经最旺,调理心脏的最佳时辰。亥时(2123点)三交经最旺。

  1)心脏时是推动血脉运行的脏器,属火脏,是泵,当它的功能出现问题时,整个五脏六腑都容易出现问题,因为它做为核心脏器,有粗大的血管,很集中的神经,影响全身,一旦粗大的血管受阻,就会胸部剧烈疼痛,大脑和四肢会失血导致健忘,体凉,功能紊乱,甚至死亡,比如心肌梗死。如果心脏功能疲劳衰退,会出现心力衰竭死亡。

  2)主思维,每个脏器都与神经有关系。中国古人把神赋予心是由阴气,阳气的相互作用而成,精神体现了人的意志,把魂赋予肝,魂是随着精神而活动有叫灵魂。如果心功能出现某种病变,会出现神经精神方面的病变,有一种病叫痰迷心窍,西医叫癫痫,就是因为津液受热成痰,蒙在心包上,导致心功能瞬间使大脑功能紊乱,造成突然失去知觉,双目上翻,口吐白沫,手足抽筋,喉中鸣响。另一种病叫痰扰心火,有时叫精神分裂症,六亲不认,狂躁,痴语,不知羞耻,使因为痰阻在心,使心火得不到正常散发而致。所以在调理这种病的时候因该养心,养肝。(3)心主汉,汉为心之液,过多的汗液会导致心脏衰竭,盗汗,自汉,手足潮汉,也说明心脏有病变。

  3)络小肠,食物中的营养经小肠吸收后进入脾脏,输入肺等,另一部分进入膀胱。由于心络小肠,心有火会使小肠受热,受热的水分进入膀胱,出现尿热,尿涩甚至尿血,在治疗久治不愈使应想到可能心有火在起作用,应当消除心火,达到尿痫,热的病状消除。

  心的病态反应是:胸闷气短,心率不齐,胸心痛,失眠多梦,多汗,眩晕,口唇青紫,心悸,口舌生疮。

  从面上看,额头,两眼间是心和血管的反应区,这一区域内有红,黑色,发青,白认为是心和心血管方面有病变。

2013年10月29日 星期二

出離心




在佛教裡,「出離」有很多種含義和解釋,我遇到的很多人都把佛教的「出離」理解為「遠離人世」,就像悉達多太子曾經做過的那樣,不過這種解釋容易把尚未準備好的人嚇跑,佛陀並不打算剃光每個追隨者的腦袋。對於生活在城市裏,喝桶裝水,每天坐地鐵上下班的人來說,悉達多的出離在多數時候只能是一種遙遠的夢想。他們可能並沒有太多的選擇餘地。如果你想修行佛法的話,你可能只能在這樣的環境裏修,在地鐵裏,在公司裏,在下班的路上,在晚飯之後。但你同樣可以出離,要知道,出離心並不只有一種表現形式。
如果你想知道自己是否具有「出離心」,可以以這種方法檢驗:在過去對你很重要的一件事,現在是否對你一點都不重要,過去可以輕易激怒你的事,現在你是否毫不在乎。如果是的話,那麼你就從這裏出離了。你需要出離的東西很多,並不只是不抽煙不喝酒或不打牌,那只是開始。
所謂的「出離」,就是不再執著過去執著的人事物當你不再執著一個人、一件事物或一種習慣時,它就失去了指揮擺佈你的能力,你也就獲得了自由。從這個意義上來說,你必須出離所有的事物,才能獲得徹底的自由,我這裏所說的「所有的事物」當然不止是那些看得見摸得著的東西,也包括很多細微的東西。例如:如果你看到一個觀點,這個觀點令你不舒服,那麼說明你執著於一個相反的觀點。這個觀點奴役著你,所以你會不舒服。這樣的事情也應該出離。不管這個相反的觀點正確與否,或是誰所說,如果他可以讓你不舒服,那你已經被攻陷,你都應該從那裏出離。
應該指出的是,佛教所有的觀點都是為了破除另一些觀點而出現,但它不應該成為你的新主人。你也許經常會變得很生氣,那是因為你的生活裏總是出現與你所預期的相反的東西。例如,你請的臨時工可能讓你非常不舒服,僅僅是因為她擦桌子的方式與你不同,你很不喜歡她那種看上去非常笨拙的擦法。甚至有時候你在街上看見一些打扮誇張把頭髮染成綠色的人也會生氣。那是因為你執著於古老的審美觀。要擺脫這種不爽的心態,有兩種方法,一種是你改變心態,不再執著於每個人 必須按照你的方式去做事的想法。還有一個就是換一個擦桌子的方式和你所期待的一樣的臨時工。很顯然,前者是一勞永逸的方法(佛教用的就是這種方法)。後者只能暫時解決問題,你可能必須不斷地更換臨時工(這也是很多人不斷更換老公的原因)。你可能花了很多時間找到一個照你說的方式去擦桌子的臨時工,但你很快會發現,她上廁所的時候居然忘了沖馬桶。因此,試圖以改變外在的世界來追求完美是徒勞無功的。永遠會有你意想不到的事情出現,把毫無準備的你激怒。你有多少執著,就有多少痛苦,要擺脫痛苦,你必須從所有的執著裏出離。當你生氣的時候你應該看一下自己的心,為什麼會生氣?是否因為出現了與你所期待的正好相反。你的期待,就是你所執著的東西。

佛陀不會被任何事情激怒,因為他出離了所有的執著。你可能因為公共汽車開得太慢而生氣;可能因為找不到所需要的東西而生氣(她把東西放哪了?她總是亂放東西);可能因為你想讓他生氣的人不生氣而生氣。這說明你非常脆弱,你很容易被激怒。在經過一段時間的修行之後,你可能還是未能了悟空性,也不知道金剛經在說什麼。但你還是和過去有所不同,過去的你是個追求完美的人,而現在的你 已經可以容許很多不完美的事在自己的生活中出現。例如,你可以吃一道比較鹹的菜而不會抱怨。
所謂完美主義者,也就是說,你希望所有的事情都要達到你所希望的樣子,你希望住在 牆壁是藍色的屋子裏(如果不是,你就會睡不著覺);你不喝桶裝水之外的任何水;你希望用自己喜歡的杯子喝茶;你希望茶的味道不要太濃也不要太淡。做一個完美主義者的壞處就是,你會經常痛苦,因為這個世界上多數事情都不會輕易俯首聽命,它們不會事事順著你。要讓他們達到你所希望的樣子,你必須花很多時間。很多人試圖創造完美的世界,不過他們最終都被證明失敗了。事實上,只要把你的心稍作調整,一切都會很完美。你之所以看到的是一個不完美的世界,是因為你有各種執著和不切實際的期待,如果你可以從這裡出離,你會變得非常強大(讀者心得:「無欲則剛」!)。你不會再堅持必須住在有藍色牆壁的屋子裡;不會再堅持必須喝桶裝水;不會再堅持必須用自己喜歡的杯子喝水;不會再堅持茶的味道必須不濃不淡。如果你出離了所有的執著,那麼你就會變得非常自由,沒有任何事情可以激怒你或傷害你。
宗薩欽哲仁波切開示

2013年10月28日 星期一

愛別人,也愛自己 -《完美的愛,不完美的關係》



經愛過的人,都會有這樣的感覺:愛能帶來巨大的喜悅,但情海滄桑也帶來最大的痛苦。愛,真的如許艱難?

臨床心理學家,亦是執業心理治療師約翰.威爾佐德(John Welwood1 的《完美的愛,不完美的關係》(Perfect Love, Imperfect Relationships2 一書,告訴讀者,到底是什麼讓愛出錯

作者寫的一句詩說,「想靠別人獲得喜悅,我潰不成軍。」

愛,不就是從別人身上獲得喜悅嗎?到底,錯在哪裡?

尋求無條件的愛
我們都渴求愛,但我們內心,都有最大的恐懼:不會因自己的真正面目而被愛。一旦對方知道了真正的我是怎樣的一回事,就不會再愛我了 — 換句話說,我們認為,自己的真面目不可愛、不值得被愛。

其實,我們窮一生去追求的種種成就、財富、權力、地位、美貌,無非都為了得到別人的認可、讚美,即是,別人的愛。由於我們生命中第一份愛來自父母,令我們以為,愛總是要來自外界

可惜,許多父母從不視孩子為獨立或不同於自己的個體,潛意識希望孩子的發展如己所願,於是不自覺地用控制或操縱的方式施予愛。小孩子仰賴父母而生存,因此,必須取悅父母,愛成為了一種符合某些標準方能得到的身外之物。

看到這裡,如果你同意以上說法,請你不要去責怪父母。事實上,父母也有他們的父母,父母本身都是在這種有條件的愛的模式下長大。好了,身為小孩子的我們感受到漠視、感到自己不被全然接納,小小的心靈,從此認為只有符合某種外在標準,才會被全然地擁抱,無條件被愛
作者說:「我們每一個人都渴望知道並確信,自己內在是美與善。尤其在孩提時代,我們需要別人看到我們靈魂內的美,然後像鏡子一樣映像出來,如此,我們才可以看見並且欣賞自己。而當真我之美沒有被肯定的時候,我們就會覺得沒有愛。」

其實,兒女們沒有意識到,即使行為或表現沒有符合父母的要求,父母縱然傷心、失望、打罵、不悅,但心底裡,對兒女的愛卻絲毫無減,只是其表達情緒的方式,會在兒女們內心留下烙印,而兒女們又很在意父母的愛與認同,於是造成了連番誤會。

很少人會教導我們,要學懂自己愛自己,「自愛」總是跟「自私」的概念混淆著,我們只是忙著去符合各種外在標準,爭取他人對自己的良好評價,以求取接納、認同,以求取愛

無奈地,這個他人,如無意外,其成長與求取愛的模式,跟我們都是相同的,埋藏在討好別人外表下的那個真實的我,也同樣經歷過未被全然地愛的創傷,於是,兩個渴求愛的靈魂,都期望對方成為絕對 / 完美之愛的泉源,期望這段關係穩定、不離不棄、從不褪色,以撫慰自己過去的情緒創傷。

我們期望對方以符合自己意願的方式去對待自己,安全可靠、始終不渝,卻沒有想到,對方也跟自己一樣,會恐懼不被愛、會有不安全感、會有各種各樣的心靈傷口、會有其情緒引爆點 ……

向外尋求完美之愛的結果,總會感覺失望,無論換上什麼人,都是一樣。
我們愈不能安頓自心,便愈期望從他人處,尋求心靈契合
其實,我們沒有想過,來自他人的絕對之愛,原來也是一種手段,我們希望透過他人的無條件的接納與肯定,來確定自己的真面目值得被愛。
可惜的是,我們越仰賴他人之愛,只會令我們的心靈越加緊張,因為那份外在的愛,總不會全然穩定,總不受我們控制。

我們渴求外在不受控制的事物來達到自我滿足、來療癒心靈創傷,只會適得其反,那不受控的愛的來源,只會愈益加重內心的沮喪失望。

打破惡性循環
我們在愛裡感受到痛苦,越加努力向外追尋,我們的意識變成孩子,不斷希望從外界補償童年沒有得到的事物。
又或,我們索性封閉內心,對人性、對愛,全然放棄,在內心築起了一道堅實的牆,包圍著心裡的重重怨恨。

因感覺不被愛,或不以我所渴望的方式被愛,我們批判責怪別人,也批判責怪自己。其實,這些怨恨,只是植根於沒有好好被愛的陳年傷口,及對之束手無策的陳年挫折感。

因感覺不到被愛,於是更感覺到自己不值得愛。慢慢地,演變成一種自我憎恨。

感覺自己不夠好已經成為一種心理通病,這種感覺可說是眾多感覺中最痛苦的。事實上,自己不愛自己,比別人不愛自己難受得多。
由於最初感到自己不因本來面目被愛,於是向外尋求絕對之愛,最後失望而回,再加深了自己不值得被愛的感覺 — 你看到那個惡性循環了嗎?
如果我們繼續在這個向外尋求絕對之愛的圈子裡團團轉,我們的心靈絕對找不到出路,這也是為什麼許多人終其一生都在不斷怨恨 — 不是怨恨別人就是怨恨自己 — 的原因。

我們對別人失望、對自己失望,內心於是滋養出一批「內在評審委員」,不斷評審自己、評審別人,不斷努力地做些什麼,例如,爭取成為成功人士、或好好先生、或顛倒眾生的美女,希望得到認同、接納,又或論斷排斥別人,就是俗語所謂的踩低別人以抬高自己。
自私、自大、驕矜、傲慢,其實都無非想把自己塑造得比別人更優勝、更重要,說到底,其實是心底裡自認不夠好,自己欠缺了對自己的愛。如作者所說:「這世界所有邪惡的背後,都潛藏著一顆負傷的、破碎的心靈。」
靈性導師阿諾‧德雅爾丹(Arnaud Desjardins)也說過相同的話:「世上沒有壞人,只有沒好好被愛的人。」

邪惡的根源,在於沒有好好被愛,及向錯誤的源頭尋求愛。
所以,如果不希望生活這樣下去,惟一的出路,是打破這惡性循環。

接納真正的自己
如果每天繼續地評審自己:「我不應該這樣,我不夠好,我應該比這樣更好」,那其實就是不讓自己做真正的自己,而這只會惡化「我的真實面目不被接納」的創傷,把自己與自己對立起來,產生內在分裂和混亂。

所以,何不學習接受自己、體諒自己、對自己仁慈?
「自愛」是無論經歷什麼,都肯定自己,而非緊抓著「我應該怎樣」、「我應該如何做」等概念,其實,每時每刻,我們都抱著這心態- 以自己的能力已經做到最好了。必須要接受,我們也會疲累、也會失神、也會犯錯,而有些事,如果我們此刻未能做到,那只是顯示外在條件,或我們力量或心靈的局限,要承認目前這局限、接受目前這局限,而非責備或苛求自己怎麼沒有成為更棒的自己,這是實際,也是對自己的慈悲。

背負著種種心靈傷口的我們,不時也會有粗鄙、糟糕的行事方式,事後,我們的內在評審委員不會忘記狠狠地懲處、教訓、貶斥、指罵我們,但我們亦可以換另一個方式與自己相處。

「是的,我剛才爆發了憤怒,因為我小時的內在傷口被碰觸了。」「是的,我今夜顯得浮誇,因為我怕那些老同學看不起我。」當你如實接納了自己未如理想的表現時,當你承認自己的一些心靈弱點時,你的內心會放鬆下來,你不再排拒自己的失控,你反能接受自己的局限,而下次當有同樣情況出現時,你的情緒反應會因為你的內在鬆弛而慢慢消減
對自己的諒解,是使自己能夠安於做自己的最佳方式。

當你安於做自己,也會明白讓他人做自己是多麼重要,你不會再希望他人的行事必須符合你的要求,你會友善地體諒別人的局限,不希求別人必須要以符合你希望的方式去愛你。當你不再評斷別人,自會有空間去欣賞別人的優點。
你向自己打開了心,也向別人打開了心,愛就能自由地在兩顆打開的心之間流動。我們不會再因內在的不安,以求操控別人來獲取內心的安寧。內心的安寧來自如實接納,如實接納自己、如實接納他人。

「我們開始愛別人並關懷別人的真實面目,而不是為他們設計出一個面目來。」作者說。本來,對愛的渴望沒有錯,那是人性的一部份,錯的,只是渴望的方式。

愛,從自己內心深處滋養起,滋養自己、滋養別人,其實,我們內心都充滿愛,只是一些失誤令愛變成恨,或令內心對愛關了門。

怎樣才能在愛裡得到歡愉?
「我們生命核心中,溫暖和開放的本性是我們最親密的愛人,一直都與我們同在。在它的懷抱裡,我們終於可以放下。」

關於作者

[1] 約翰.威爾佐德(John Welwood),美的臨床心理學家,執業心理治療師。他整合了東方靈修傳統與西方心理治療,認為內心的覺知對心理治療大有裨益,一向致力研究心理治療與禪宗開悟的互補關係,不斷接觸佛法與東方各種禪觀,認為心理工作重視處理內心傷口,而靈性工作則可在深層本質上開發我們天性中的無窮資源。出版多本著作,《完美的愛,不完美的關係》一書獲頒 2006 年度的「促進更美好人生之書」(Books for a Better Life Award)及「最佳佛教作品」(Best Buddhist Writing)。


[2] 約翰.威爾佐德著,雷叔雲譯:《完美的愛,不完美的關係》,深圳報業集團,2009年。台灣中譯本:《遇見100%的愛》,心靈工坊,2007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