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8月3日 星期三

夏日洗澡9問 你洗對了嗎?

夏日洗澡9問 你洗對了嗎?

洗澡的時機、水溫、當時的身體狀況都會影響健康。關於洗澡的各種說法,你了解多少?
說到洗澡,從古早至今流傳了多種說法,從冷水增加免疫力到不適當的洗澡時機會導致昏厥,以下整理了9種坊間的講法,以中西醫觀點,為大家提出解答。

Q1: 洗冷水澡可以增強免疫力?

從中西醫的觀點來看,都認為這種說法並沒有根據。

御絨中醫診所中醫師廖千慧指出,增強免疫力還是要靠運動和飲食。她建議,如果身體允許,可以不用穿過多的衣服。至於洗澡的水溫以攝氏38~40度為佳,不能過冷也不行太熱。

針對冷水澡可以增加免疫力的說法,臺北市立聯合醫院中興院區新陳代謝科主任黃麗珊更直指「沒有這種事情」。

Q2: 酒後洗澡會頭暈、眼花,甚至昏迷?

沒有太大關連。

黃麗珊指出,喝少量的酒對洗澡沒有影響,至於大量酗酒的人,則本來就會在酒後發生頭暈眼花,甚至昏迷狀況。因此,酒後洗澡跟頭暈目眩、昏迷沒有太大的關聯。


Q3: 體力或腦力勞動後,如果立刻洗澡,會引起心臟、腦部供血不足,導致昏厥?

的確需要休息一下,但不至於昏厥。

廖千慧指出,以運動員為例,如果運動停止還在喘就洗澡,可能會有一點疑慮,但不至於昏厥,除非是因為體力上的勞動而脫水到極端嚴重的地步,不過這樣的情況算是特例。

至於用腦過度,她並不認為立即洗澡會因此昏倒。

Q4: 滿身大汗的時候洗冷水會心肌梗塞?

有這種案例。

廖千慧說,流汗後血液會因為缺少水分而變濃稠,且流速變緩,這時候如果又因為洗冷水澡而使血管收縮,便可能引發心肌梗塞。

Q5: 血糖低時洗澡,可能出現腦部供血不足,容易虛脫?

是。

黃麗珊指出,血糖低時,人本來就會頭昏,倒不是因為洗澡;但她也提醒,血糖、血壓太低的時候,先不要洗澡比較妥當。


Q6: 常洗澡會洗掉身上的益菌和油脂保護層,所以一週只要洗1 ~2 次就好?

依體質而定。

黃麗珊認為,看你的體質是否容易流汗而定,每個人不一。另外,如果是在寒帶,1~2次就可以,生活在其餘的氣候環境則不一定。

Q7: 發燒時洗澡容易發生意外?

有可能。

黃麗珊說,發燒時體溫過高可能會引起熱筋攣,也就是抽筋的現象。如果這時正在洗澡則容易發生意外。

Q8: 什麼時段洗澡比較好?早上或晚上?

沒有太大分別。

黃麗珊說,這要看個人習慣,早上或晚上沒有分別,洗乾淨就好。

Q9: 吃完飯後洗澡,會引起低血糖,甚至虛脫昏倒?

不太可能。

廖千慧認為,吃完飯後,身體的血糖應該是處於上升的狀態,「已經進入血液的血糖,不會因為洗個澡就不見了」,頂多是肚子脹氣、消化不良。或許有些血液會因為洗澡而流向皮膚,不過血糖還是會慢慢上升。因為飯後洗澡就昏倒,似乎不太可能。


但是黃麗珊仍然建議,飯後應先休息30分鐘再入浴。

2016年7月28日 星期四

咖啡不致癌,還可護眼睛

咖啡不致癌,還可護眼睛

咖啡有益健康,護眼、減重、降血壓,都是因為這個抗氧化物:綠原酸。
世界衛生組織近日調降了沿用長達25年的咖啡致癌等級,將咖啡從可能對人體致癌(probably carcinogenic to humans)的2A級調降至第3級,也就是無法歸類為人體致癌物(not classifiable as to its carcinogenicity to humans)。

在此同時,也有愈來愈多的研究顯示飲用咖啡對一般人來說其實利大於弊,其保健效果從降低糖尿病到防癌都有。只不過,咖啡對於眼睛的作用卻很少被人提起。

康乃爾大學在一項研究中發現,咖啡中所富含的綠原酸(chlorogenic acid)可能有保護視網膜細胞的作用。

視網膜位於眼球的內層,由一層感光細胞和其他神經細胞組成,負責接受及組織視覺影像,供大腦辨認。視網膜同時也是身體裡新陳代謝最活躍的組織之一。


研究人員指出,視網膜的耗氧速度甚至比大腦還快,而氧化壓力所引起的現象,如黃斑部病變、糖尿病視網膜病變和青光眼,都有可能導致失明。

然而,他們經由動物實驗卻發現,咖啡中的主要物質之一綠原酸,卻可以減少視網膜神經細胞因缺氧和過多的一氧化氮所引起的細胞凋零。

研究人員解釋,綠原酸的抗氧化作用,可能是減少視網膜細胞死亡的原因之一。他們因而推論,喝咖啡或許能預防視網膜因退化而引起的病變。

這項研究刊載於《農業與食品化學期刊(Journal of Agricultural and Food Chemistry)》。

咖啡中的綠原酸除了能預防視網膜的退化外,還有以下幾個鮮為人知的好處:

減重


《醫學國際期刊(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Medical Research)》在一項人體實驗中發現,攝取綠原酸含量高的咖啡的受試者,12週之後體重平均下降達5.4公斤,至於所喝的咖啡綠原酸含量較少的一組,平均體重只減1.7公斤。

體脂肪方面,咖啡中綠原酸含量多的一組,平均減少3.6%,而綠原酸攝取較低的組別,則平均減少0.7%。

降血壓

《臨床和實驗性高血壓期刊(Clinical and Experimental Hypertension)》在一項針對有輕微高血壓的患者的實驗中發現,一組給予綠原酸咖啡萃取物,對照組則服用安慰劑。攝取咖啡綠原酸的組別,收縮壓與舒張壓都明顯降低,飲用安慰劑的另一組在血壓方面卻沒有明顯的下降。

保護神經


《生活科學期刊(Life Sciences)》則是發現綠原酸似乎有保護運動神經的效果。文中指出,當細胞內的麩胺酸堆積過多,會對神經細胞產生毒性,綠原酸可以降低這種毒性,從而對神經細胞產生保護的作用。

不過,有兩件事情要提醒。

如果想從咖啡中攝取最多的綠原酸,飲用淺烘焙的咖啡最好,因為綠原酸的含量會隨烘培的時間減少。重烘培的咖啡會降低綠原酸的成分,身體也就無從得到這些好處。

另外,也有研究顯示,熬夜喝咖啡會使眼壓飆高,反而容易增加罹患青光眼的風險,因此,除了喝淺烘焙的咖啡,飲用的時間也需要留意。

資料來源:Medical News Today、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Medical Research、Clinical and Experimental Hypertension、Life Sciences

2016年7月25日 星期一

中醫師談咖啡:陰虛、濕熱體質少喝、吃中藥應間隔2小時

中醫師談咖啡:陰虛、濕熱體質少喝、吃中藥應間隔2小時

香醇濃郁的咖啡,已被WHO正名非致癌食物,反而是防癌食物,現代中醫怎麼看?
由於咖啡屬於外來種,古籍上並沒有相關記載,現代中醫師通常依據傳統「四氣、五味、五色、歸經」等中藥特性的分類方式,跟據外觀顏色、香氣、味道、作用等綜合判斷咖啡的屬性。

有趣的是,咖啡會隨著不同程度的烘焙,產生不同顏色與味道,從淺焙、中焙到深焙,咖啡豆會從淺黃色轉變為深褐色,味道也會從酸至苦,果香到焦香,還能帶有甘甜味。

壢新醫院中醫師王凱平自學咖啡8年,他認為,咖啡的性質比較像是經過分階段處理的中藥材,過度簡化地以單一顏色或氣味判定屬性並不是那麼恰當。

他指出,咖啡因是咖啡的主要成份之一,有降低睡意、增加心跳、擴張血管、興奮、利尿等效果。一般來說作用時間短暫,若非長期大量飲用,會造成體質濕熱的說法尚未有明確依據,目前沒有相關中醫體質試驗佐證。


高雄榮民總醫院特約中醫師、新世紀中醫診所院長郭哲彰則認為,咖啡因經過烘焙過程,在中醫裡普遍認為屬於「溫性」。

其中,淺焙咖啡較溫潤,酸味較重,而酸入肝,有護肝、解肝毒的效果。針對緩解短期的頭痛、提振精神,咖啡也有一定的功效。中、深焙的咖啡較偏燥熱,容易上火;若味道又偏苦,苦入心,刺激過多可能會心悸、失眠、情緒焦躁。

中醫師全聯會常務理事、義守大學學士後中醫學系教授陳旺全認為,咖啡有一定的止咳效果,他發現很多止咳的藥都含有咖啡因成分,若是沒有痰的咳嗽,喝點咖啡有助於緩解,幫助肺氣循環。

陰虛體質、濕熱體質應少喝

雖然長期喝咖啡不一定會影響體質,但中醫師們同意,若本身已經是陰虛、濕熱體質,就要少喝咖啡。

郭哲彰臨床上看到不少咖啡成癮病患,本身因為長期熬夜、作息不正常、壓力大造成陰虛體質,此時透過咖啡來提神,效果不但不好,還弄壞身體。


他解釋,中、深焙的咖啡因烘烤時間長,會帶燥熱,陰虛體質的人長期喝容易上火、口乾舌燥、便秘、眼睛痠澀,不但咖啡成癮,提神效果下降,甚至還看過病人出現禿頭症狀。

此時,他會建議病患逐步減少咖啡攝取,並開補氣的藥方,讓病患精神可以提振,不用依賴咖啡。

中醫的濕熱體質之中,「肝經濕熱」以及「膀胱經濕熱」容易有所謂「小便短赤」,即每次小便量少,顏色深黃,常合併尿頻、尿急。此時若再多喝咖啡,可能會讓小便更頻繁,咖啡溫熱的性質也不利於治療熱性疾病。

胃陰虛夾濕熱體質的人,容易胃酸過多,再喝咖啡反而更刺激,胃食道逆流就容易發生。王凱平建議,嚴重的熱性體質,或是中重度以上肝經濕熱、膀胱經濕熱體質應少喝咖啡。孕婦、青少年也已有研究建議少喝為佳,以免影響胎兒和學習的專注力。

服用中藥  記得間隔2 小時


若有服用中藥,記得先與醫師討論,確認是否合適喝咖啡。

陳旺全指出,若是服用腎性貧血相關的中藥,咖啡中的咖啡因會交互產生生物鹼,沉澱在體內會阻礙藥物吸收,降低效果。

有些藥物則有加乘作用。郭哲彰舉例,傳統「川芎茶調散」必須搭配熱茶服用,現今改成科學中藥後則參有茶葉,透過茶中的咖啡因加強療效。若再喝咖啡,會有加乘的效果,導致劑量過多,因此要避免。此外,補氣、溫陽的藥也要避免與咖啡一起服用。

保險起見,陳旺全建議平常服用任何中藥,前後建議間隔2小時,避免有交互作用產生。

咖啡適量喝,淺焙尤佳

除了注意體質,想要喝咖啡促進健康,中醫師建議選擇咖啡因少、盡量不含人工添加物的黑咖啡。

王凱平指出,生豆品種、烘焙與萃取方式、飲用量等,都會影響人體攝入咖啡因含量。萃取時隨著咖啡粉接觸水的時間愈長,溶出的咖啡因就會愈多。如手沖咖啡的咖啡因含量,反而較大家印象中「比較濃」的義式濃縮咖啡還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