顯示具有 經典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顯示具有 經典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2015年1月3日 星期六

老祖宗留下的28項生活體驗


1. 飽不洗頭,餓不洗澡。冷水洗臉,美容保健。汗水沒落,冷水莫澆。溫水刷牙,防敏固齒。

2. 吃米帶糠,吃菜帶幫。男不離韭,女不離藕。青紅蘿蔔,生克熟補。食不過飽,飽不急臥。

3. 養生在動,養心在靜。心不清淨,思慮妄生。心神安寧,病從何生。閉目養神,靜心益智。

4. 藥補食補,莫忘心補。以財為草,以身為寶。煙薰火燎,不吃為好。油炸醃泡,少吃為妙。

5. 臭魚爛蝦,索命冤家。食服常溫,一體皆春。冷勿冰齒,熱勿灼唇。物熟始食,水沸始飲。

6. 多食果菜,少食肉類。飲食有節,起居有時。頭部宜冷,足部宜熱。知足常樂,無求常安。

7. 養生在勤,養心在靜。

8. 人到老年,必須鍛練,散步慢跑,練拳舞劍;莫怕嚴寒,清掃庭院,繪畫添趣,心胸廣寬;

9. 聞雞起舞,床不可貪,種花養鳥,習書覽篇;奕棋唱戲,房事莫貪,私事勿念,便宜勿占;

10. 活動身體,貴在經常,心情舒暢,長壽健康;遇事勿怒,勞勿過偏,茶水勿濃,學習勿念;

11. 飲食勿暴,少吃晚餐,吃飯勿語,切勿吸煙;低鹽低糖,勿食太鹹,少吃脂肪,飯莫過量;

12. 每日三餐,調劑適當,蔬菜水果,多吃無防;按時入睡,定時起床,起身要慢,勿急勿慌;

13. 飲酒勿過,名利勿鑽,閒氣勿生,胸懷要寬。

14. 心無病,防為早,心裡健康身體好;心平衡,要知曉,情緒穩定疾病少;

15. 練身體,動與靜,彈性生活健心妙;要食養,八分飽,臟腑輕鬆自疏導;

16.人生氣,易衰老,適當宣洩人歡笑;品書畫,溪邊釣,選擇愛好自由挑;

17. 動腦筋,不疲勞,思睡養心少熱鬧;有規律,健身好,正常生活要協調;

18. 常搓手,可健腦,防止凍瘡和感冒。

19. 夏不睡石,秋不睡板。春不露臍,冬不蒙頭。白天多動,夜裡少夢。

20. 睡前洗腳,勝吃補藥。晚上開窗,一覺都香。貪涼失蓋,不病才怪。

21. 早睡早起,怡神爽氣,貪房貪睡, 添病減歲。夜裡磨牙, 肚裡蟲爬。

22. 一天吃一頭豬,不如床上打呼嚕。

23. 三天吃一隻羊,不如洗腳再上床。

24. 枕頭不選對,越睡人越累。先睡心,後睡人,睡覺睡出大美人。

25. 頭對風,暖烘烘;腳對風,請郎中。

26. 睡覺莫睡巷,最毒穿堂風。
 
27.睡覺不點燈,早起頭不暈。
 
28.要想睡得人輕鬆,切莫腳朝西來頭朝東。
 
 
 

2014年1月4日 星期六

心燈亮了

不寐者夜長,疲倦者路長,無明者痴長,心光者法長。──《出曜經》
這四句偈子主要是告訴我們:
當一個人心中擁有佛法,睡覺能睡得安穩,走路有氣力堪行長途之路,也能有大智慧破除愚痴無明 「不寐者夜長」,人如果睡眠不足,會嫌夜太短,不夠睡;反之,有的人要睡覺了,卻整夜翻來覆去難以安眠,這時就會感到長夜漫漫,不知何時才能等到天,可見失眠是很痛苦的事情。
「疲倦者路長」,有的人平時吃過飯或利用閒暇時間,就是要出去走路健身,才會感到身心舒暢。可是當一個人走路走得疲倦,沒有力氣了,舉步艱難,就會覺得這條路很長。
「無明者痴長」,無明是什麼?就是不明白。對人不明白、對事不明白、對理不明白,對人生從哪裡來、往哪裡去都不明白;對於宇宙世間、緣起緣滅不明白,這些都是愚痴。因為愚痴,就失去了認識世間本來面目的能力。
比方對金錢不能明白,會被金錢收買;對愛情不能明白,會被愛情誘惑;對世間的真理、是非、得失、善惡、好壞不能了解,就不知道善惡,不知道權衡是非輕重,愚痴的人真是可憐又可悲。甚至有人說,寧可與聰明的人打架,也不要和愚痴的人講話,可見一個人到了愚痴、無明、不講理的地步,確實是很可怕的!
「心光者法長」,佛法如光,一個人的心光不,他的人生等於生活在黑暗中,前途晦暗;如果能藉由佛法點自己的心燈,心地一片光明,就能增長自己的道德與禪悅法喜。

2013年10月29日 星期二

出離心




在佛教裡,「出離」有很多種含義和解釋,我遇到的很多人都把佛教的「出離」理解為「遠離人世」,就像悉達多太子曾經做過的那樣,不過這種解釋容易把尚未準備好的人嚇跑,佛陀並不打算剃光每個追隨者的腦袋。對於生活在城市裏,喝桶裝水,每天坐地鐵上下班的人來說,悉達多的出離在多數時候只能是一種遙遠的夢想。他們可能並沒有太多的選擇餘地。如果你想修行佛法的話,你可能只能在這樣的環境裏修,在地鐵裏,在公司裏,在下班的路上,在晚飯之後。但你同樣可以出離,要知道,出離心並不只有一種表現形式。
如果你想知道自己是否具有「出離心」,可以以這種方法檢驗:在過去對你很重要的一件事,現在是否對你一點都不重要,過去可以輕易激怒你的事,現在你是否毫不在乎。如果是的話,那麼你就從這裏出離了。你需要出離的東西很多,並不只是不抽煙不喝酒或不打牌,那只是開始。
所謂的「出離」,就是不再執著過去執著的人事物當你不再執著一個人、一件事物或一種習慣時,它就失去了指揮擺佈你的能力,你也就獲得了自由。從這個意義上來說,你必須出離所有的事物,才能獲得徹底的自由,我這裏所說的「所有的事物」當然不止是那些看得見摸得著的東西,也包括很多細微的東西。例如:如果你看到一個觀點,這個觀點令你不舒服,那麼說明你執著於一個相反的觀點。這個觀點奴役著你,所以你會不舒服。這樣的事情也應該出離。不管這個相反的觀點正確與否,或是誰所說,如果他可以讓你不舒服,那你已經被攻陷,你都應該從那裏出離。
應該指出的是,佛教所有的觀點都是為了破除另一些觀點而出現,但它不應該成為你的新主人。你也許經常會變得很生氣,那是因為你的生活裏總是出現與你所預期的相反的東西。例如,你請的臨時工可能讓你非常不舒服,僅僅是因為她擦桌子的方式與你不同,你很不喜歡她那種看上去非常笨拙的擦法。甚至有時候你在街上看見一些打扮誇張把頭髮染成綠色的人也會生氣。那是因為你執著於古老的審美觀。要擺脫這種不爽的心態,有兩種方法,一種是你改變心態,不再執著於每個人 必須按照你的方式去做事的想法。還有一個就是換一個擦桌子的方式和你所期待的一樣的臨時工。很顯然,前者是一勞永逸的方法(佛教用的就是這種方法)。後者只能暫時解決問題,你可能必須不斷地更換臨時工(這也是很多人不斷更換老公的原因)。你可能花了很多時間找到一個照你說的方式去擦桌子的臨時工,但你很快會發現,她上廁所的時候居然忘了沖馬桶。因此,試圖以改變外在的世界來追求完美是徒勞無功的。永遠會有你意想不到的事情出現,把毫無準備的你激怒。你有多少執著,就有多少痛苦,要擺脫痛苦,你必須從所有的執著裏出離。當你生氣的時候你應該看一下自己的心,為什麼會生氣?是否因為出現了與你所期待的正好相反。你的期待,就是你所執著的東西。

佛陀不會被任何事情激怒,因為他出離了所有的執著。你可能因為公共汽車開得太慢而生氣;可能因為找不到所需要的東西而生氣(她把東西放哪了?她總是亂放東西);可能因為你想讓他生氣的人不生氣而生氣。這說明你非常脆弱,你很容易被激怒。在經過一段時間的修行之後,你可能還是未能了悟空性,也不知道金剛經在說什麼。但你還是和過去有所不同,過去的你是個追求完美的人,而現在的你 已經可以容許很多不完美的事在自己的生活中出現。例如,你可以吃一道比較鹹的菜而不會抱怨。
所謂完美主義者,也就是說,你希望所有的事情都要達到你所希望的樣子,你希望住在 牆壁是藍色的屋子裏(如果不是,你就會睡不著覺);你不喝桶裝水之外的任何水;你希望用自己喜歡的杯子喝茶;你希望茶的味道不要太濃也不要太淡。做一個完美主義者的壞處就是,你會經常痛苦,因為這個世界上多數事情都不會輕易俯首聽命,它們不會事事順著你。要讓他們達到你所希望的樣子,你必須花很多時間。很多人試圖創造完美的世界,不過他們最終都被證明失敗了。事實上,只要把你的心稍作調整,一切都會很完美。你之所以看到的是一個不完美的世界,是因為你有各種執著和不切實際的期待,如果你可以從這裡出離,你會變得非常強大(讀者心得:「無欲則剛」!)。你不會再堅持必須住在有藍色牆壁的屋子裡;不會再堅持必須喝桶裝水;不會再堅持必須用自己喜歡的杯子喝水;不會再堅持茶的味道必須不濃不淡。如果你出離了所有的執著,那麼你就會變得非常自由,沒有任何事情可以激怒你或傷害你。
宗薩欽哲仁波切開示

2013年9月2日 星期一

修行的資糧


修道的時候要有助道因緣,什麽是助道因緣呢?

你修道的時候要穿衣,也要吃飯,也得有個住處。這就是助道因緣,資助你修道的緣。

沒有所依的資糧,這樣去修行是成功不了的。

你要想修定,得先備辦資糧,得先準備好,這是修道的前方便。

你要想得定,得先有一個處所啊!但是這個處所煩亂是不行的,必須得有個處所,還得有人護持,你得有護法啊!你要修定,就說閉關,把你關到屋子裏頭去了,得有人給你送飲食。 

閉關了,你是清淨的,衣食住行有了,不要操心了,還得有人照顧。這樣子才能夠使你不再起心動念,不要有雜務的干擾,心裏頭不要胡思亂想,把雜亂的都能放得下,這就是行道的資糧。

還有法。更重要的是法的資糧,你要修定,得先修四加行。修任何法,要先修加行法。加行是說你證道之前要修定,或者四禪八定,或者楞伽大定。受過戒的人,回照一下,你連五戒三歸都清淨不了,那更不要說比丘戒、比丘尼戒。即或是沒有違犯根本戒,細行都有犯的。懺悔掉沒有?懺悔清淨沒有?在修定前一定要先修懺悔法,不然你修定是修不成的,會有擾害的。還得把業障消除,停止一切作業。  

假使沒有資糧的話,處所不淨,干擾會很厲害。沒有人照顧你,你心裏就生起妄想了,不能不想啊!有妄想了,你修定要怎麽修啊!心裏不能有一點的妄想!環境的關係,修定的環境,那你就得準備好。你不準備好啊!定修不成的了。你餓著肚子,你能修道嗎?吃了這頓沒下一頓,心裏不想嗎?你還要自己去打水,還要自己去燒鍋,自己做飯,那定要怎麽修啊?這是客觀的環境。
 

你靜坐的時候,靜下來什麽都不想,衣食住行都不想。閑靜其心,這是第一個。找一個寂靜處,安閑的沒有干擾,這還不是住山林哪!在佛說的比丘住山林的時候,修道的時候,如果沒有定力的話,你就去住山林,你會恐怖啊,你修不成啊!除了野獸的恐怖,還有很多的恐怖現相。

我們過去的祖師以他修道的經驗說,沒破參不住山。你沒破參的時候,沒明心見性的時候,不能住山。那個山是指著住茅棚,沒有人煙的地方,不是我們這山裏的大廟,是那樣的住山。山林是寂靜處。山林的干擾很厲害,有野獸,有這類的干擾,讓你的定得不到。  

想修定,要戒根清淨!如果破了戒,戒根不清淨,身口意三業不清淨。如果三業不清淨的時候,你會有熱惱。在你修的時候,會生起煩惱的。犯了戒,你所行的破了律儀了,破了戒就是行惡行了。那還能得定嗎?行惡行不能得定的。怎麽辦呢?把那業懺悔掉!怎麽證明我懺悔清淨了呢?要見相好。《占察懺》就告訴我們,能見到相好,或者見到地藏菩薩,你所有的罪業都清淨了!這不止一個業了,還包括意業。戒是什麽意思呢?防非止惡,保護你的,犯了戒了,破了戒了,保護的沒有了,那叫行惡行。行惡行的,要想修定是不可能的。  

我們看見過去的大德們,入定得了三昧,入定了還能犯戒嗎?他以前沒有犯戒,現在能入定了。戒裏頭微細的很,不是只講戒條,主要的是心。因為你修定的時候,要用心去修。先使你的心清淨,沒有什麽煩惱。沒有什麽煩惱才行,有煩惱了,定不下去的。有汙染心、雜亂心,那怎麽能得定呢?


講者:夢參老和尚

2013年8月24日 星期六

生活中的觀照 *現代人的修行方式*

生活中的觀照~~~色蘊及受蘊的觀照  
                                   
  *現代人的修行方式

    一般我們談到觀照,往往想到的是自己一個人靜靜的坐在屋子裡,或
  是在森林裡才能修止觀。但是事實上現代人很少有這樣的機會,現代人的
  煩惱相形之下比古代人還要多。要追求解脫,現代人比古代人更不容易。
  因此,現代人學習佛法可能與古代人在經典所描述的方式,要有一些改變
    。也就是說,必須在生活的當下去學習佛法,這就是我們要做生活觀照的
  理由。我們就在上班、下班、與人來往中、在家庭裡、打電話、走路、說
  話、穿衣、洗澡等,種種生活細節裡來觀照,要不然我們真的沒有那麼多
  的時間整天打坐。也許你會問,打坐打禪七重不重要呢?這種禪修的確是
  很有幫助,但是如果平常沒有修行,即使七天關在那 ,也很難有成就。
  因為平時累積了一大堆垃圾,而要在七天內就清理乾淨,幾乎是不可能的
  事。我們的修行要像清潔隊一樣,每天清運而中間不可有間斷休息的時刻
  。我們這個班為什麼叫「研習班」?而不稱之為「研討班」?因為我們的
  重點不在討論,而在於練習。這種的練習往後的幾堂課,就會在課堂上立
  即練習,現在只是要求各位回去以後要確實練習。各位目前的功課還滿多
  的,成長團體要做功課,生活觀照研習班要做功課,生命日誌也要做功課
  ,還有雜阿含經要研讀,非常辛苦,但對各位的成長相當的有幫助!

2013年8月21日 星期三

夢參老和尚說應該這樣誦經

你若是讀《普門品》,《普門品》是讚嘆觀世音菩薩功德,讚嘆觀世音菩薩說,你遇到什麼災難,只要一念觀世音菩薩,觀世音菩薩就能救苦救難。經文上是這樣說,你要知道,念觀世音菩薩要至心,不至心不會來。如果你會修觀的,念《普門品》的時候,你觀想為什麼觀世音菩薩發這麼大願?我也要學他,讀誦他過去所作的事情,也就是故事,那就是觀世音菩薩他過去所作的事情。你讀他,也要學他發願。
誦經的時候,要把 「觀」 加進去,效果就大,那樣才能斷煩惱有的道友們經這樣問過我說:「誦《普賢行願品》,已經誦了幾千部,每天誦一部的話,我誦了十幾年,但是,一點兒效果都沒有。」我說:「你是怎麼誦的?」他說:「拿著經本念就是了。」對不對呢? 對。我說:「 你所說的效果是要求什麼效果呢?你最初發的是什麼願?」 在習誦的時候,你得發願,你讀哪一部經,或者讀《地藏經》,或者讀《普門品》、《普賢行願品》,那就隨順地藏菩薩發願讀《地藏經》,你讀《普門品》,就隨著觀世音菩薩發願,讀《普賢行願品》要隨著普賢菩薩發願。
這樣誦,效果就大了。你如果能夠了解這部經的涵義,誦的時候,要是不起執著,沒有能誦的我,也沒有所誦的經,念經時讀誦,你的心跟經結成一體,你的心跟觀世音菩薩結成一體,你讀哪一部經,就跟哪一位菩薩結為一體,那就叫入了不可思議的境界,這就是你讀經的一個方式。 讀完了經,一定要回向。 開始讀的時候要發願,讀完了要回向,過程一定得做,這就叫修行。你讀經,就是在這兒行菩薩道!就是修行!我自己坐在那兒念,我怎麼行菩薩道呢?你讀經的讀誦功德,加持回向給一切眾生,特別是三惡道的眾生,你發願希望菩薩加持,度脫它們,免除它們的災難。回向的意思,就是把我們心裡的力量,我們所作事業的力量,所得的報酬,都拿去給他們。像我們打工,把打工賺來的錢,供養三寶。完了,看見窮苦的眾生,佈施給他,這種功德是很大的。但是,你不知道在讀誦經的時候也如是,你所得到的報酬就是菩薩加被你,三寶加持你。希望三寶加持一切眾生,無論有緣、無緣,這樣你在讀誦的時候,才能斷煩惱。
習誦的時候,能夠除滅中大煩惱,得到無上智。否則的話,你照著經文,只念那個字,你是得不到的,讀的時候、念的時候,要加上觀想力,這樣子才能夠得到無上智。因為大家修定的少,念《藥師經》是為了消災免難,減除痛苦,使我身心健康不害病,乃至於已經有病了,使他除癒,菩薩加被除愈。你讀《藥師經》也得會讀,同時你在讀的時候,隨經文的意思入觀,定跟慧兩者是相結合在一起的。你在讀的時候,如果沒有雜亂心,你讀讀會入定的。這可不是睡覺,讀到昏沉也像入定一樣,那就混淆了。所謂入定的意思,例如你讀《華嚴經》,你會入到華嚴境界。
過去有位老和尚就是這樣,他是在定中讀,速度很快,怎麼樣快呢?他是從天王殿到大殿的路上就讀了一部《華嚴經》。大家知道《華嚴經》有八十卷,他才走那麼一兩百步,就讀完一部《華嚴經》,他是在定中讀的!要普遍的讀,那就是一即一切。後來侍者提出問題,不相信他,就找了八十個人,一人拿一卷,八十個人聽著他讀經,拿第一卷聽到他讀一卷,拿八十卷聽到讀八十卷,他就讀好了。
我們雖然還不到這種定力,但是我們可以從初淺的作起,你讀《地藏經》,讀到哪一品,就觀想哪一品,知道這一品是什麼意思,要懂得意思再去讀,效果更好一點。乃至於讀經的時候,不要把瑣碎的事情都擱在腦子裡頭。讀經的時候,不要打妄想,你很忙亂的時候,就坐在那兒讀經,讀一讀就睡著了。這個情況也有,讀一讀,打妄想、昏沉,不知道讀到哪裡了。修定不許掉舉,不許昏沉,讀經也是這樣,不能掉舉,也不能昏沉。你要是掉舉,這一部經看的是很少,你會讀很長的時間也讀不完,讀一讀,會生厭煩的,要是碰見一部長的經,你更是讀不下去。這些是要防犯的過患,才能得到一切智。

讀經就是修慧,也是修福。《金剛經》講般若空義,讀《金剛經》,福德之大,超過用三千大千世界七寶的供養,比那個佈施的功德都大,這就是福。而且能用、能得到慧,那就是慧。福慧雙修,才可以得到般若智。經文當中好像沒有說修法,其實每部經都告訴我們方法,你得修習,習的時候就是學,你這樣的讀才能夠得到受用。佛令這一切的眾生,要是有大乘根機的,專門修大乘的,讓他習讀誦大乘,不但自己去習、去讀,也勸別人去習去讀。這樣子就能夠得到無上智慧,也因為讀大乘經典,回向給一切眾生,除一切苦,可以消除眾生所有的苦難。你自己讀,讓一切眾生也讀,令他們趣入無畏城。
「無畏城」,成了佛之後,有四無所畏,畏是畏懼的,我們現在懼怕的情形很多。有很多道友讀《地藏經》,感應不同,或者看見鬼神,或者發冷,這並不是壞現象。這個時候你都要問一問,這是他有畏懼,不敢再讀經。本來讀經是消除畏懼的,但是他有了畏懼,由讀經而感受畏懼,這種情況很多。
不只是《地藏經》,讀別的經也會有,你要先明瞭,讀誦大乘經,就有護法護持,怎麼會有這種恐怖感呢?本來讀經的時候,能夠趣向無畏,趣向沒恐怖。佛的四無畏是一切智無畏,障道無所畏。你修道的時候,說清楚那些障道法。在說的時候,無所畏。只有佛才能說清楚一切的障道法,你要修道,有些障道必須跟你說清楚。說的時候,無所畏懼。還有,漏盡無畏。漏盡,就是再不漏落三界的意思,乃至不漏落一切眾生,使他永遠都得到解脫。第四是盡苦道無畏,說盡苦道無所畏懼,說的時候無畏懼,因為佛的智慧能夠知道。這是求大乘的,求大乘的要想入佛智,達到佛的境界,除一切眾生苦,在讀誦大乘經典的時候,就能得到這些利益,這跟前面求利益、得定的時候是一樣的。

                                                                                                      
夢參老和尚 自述

2013年5月18日 星期六

習禪的目的是什麼?

 在現實生活中,每個人都有一顆貪婪、善變、不斷向外奔馳攀緣的心,這顆心如果不加以鍛鍊,是無法捉摸、控制的。當自我無法控制自己心意時,就會不滿於現實所擁有的一切,這便是「苦」產生的根源。

如何配合日常生活的需要,透過禪的修持訓練,使自己的思緒能漸趨冷靜、理性、穩定,以昇華人格,增進內在涵養,實為現代人當務之急!

現代人學習坐禪的目的,大致有三種心態:
(1)為了身體的健康
現代人因事務繁忙,身心的能量消耗的多,在疲憊之餘,假坐禪的訓練學習,可開發出先天的潛在能量(),來調合氣血、清除體內殘留毒素,以及疏通身體阻塞之脈管,讓自己能擁有強健的身體,來應付繁忙的工作及社會變遷。

(2)為了心靈的淨化
坐禪的修持可以提昇人的內在涵養,培養出道德、慈悲、冷靜、明理,更具睿智與遠見。等到每個人都有深刻的禪修體驗時,「愛人、愛世界」,就會自然形成一種常態;淨化內心世界,並依內心的淨化,而影響外在世界也隨之而淨化,使漸趨於圓滿、至善,這即是現代社會淨化的必然途徑。

(3)為了佛法的體悟
禪僧,或是在佛道上精勤的禪者,能借由禪的修持,來達到「明心見性」的內在體證,道業的完成。
一般而言,這些希望,都會在實踐坐禪的過程中,逐漸的得到或多或少實現,由此可知,坐禪是一種「實踐哲學」。懂得多少禪學或哲學理論,並不能使你進人禪的堂奧,以及讓身心得到陶冶,而促成人格的成熟,只有努力學習坐禪,才能成為完美的人,進而實現「成就佛道」的願望。

2013年2月3日 星期日

你會吃飯嗎?

「身安則道隆,飲食知節量。」

二千多年來,佛教的飲食觀首重的就是飲食量的調和。佛陀在《佛遺教經》裡便告誡弟子,「受諸飲食,當如服藥,於好於惡,勿生增減,趣得支身,以除饑渴。」
在印度的原始佛教時期,僧人托缽乞食,是把吃飯當作療饑止餓的醫藥,以攝取足以維持生命最少的量為原則;到了中佛教,雖然改為自耕自食,但飲食上仍以「不多不少,不饑不飽」為調和之相,而寺院齋堂和精進禪期用餐時所採行的「過堂」方式,便類似於托缽乞食的精神,讓修行者練習不貪多、不貪味。
飲食是滋養色身以成就道業的助力,無論過量或不足都會造成身體不適,遑論調身攝心了,隋朝智者大師在指導參禪入門的筆記《小止觀》中便指出:「夫食之為法,本欲資身進道。食若過飽,則氣急身滿,百脈不通,令心閉塞,坐念不安;若食過少,則身羸心懸,意慮不固。此二皆非得定之道。」可見「於食知量」是幫助我們調身養心的基石。
然而一般人對飲食的要求,不但講究色香味俱全,看到好吃的就會貪愛多吃、暴飲暴食,不喜歡的便挑剔揀擇,甚至隨意浪費丟棄,要怎麼吃才能「不多不少」地攝取呢?
「以正思擇,食於所食。」法鼓佛教學院校長敏法師說,用餐時應了解身體的需要,正確地思考判斷這樣的量是對還是錯?看到好吃的食物是否應該多吃?「吃飯的時候,我會去觀照整個食物和我的身心的生滅關係。」每一口飯菜的背後都像一張網子,從食物的源頭到嘴巴這一端,連著許多的人、事、物的奉獻與付出,藉此提醒自己:「是否恰如其分地用餐?吃進來之後,能量要用去哪邊?如何報答眾生恩,回饋社會大眾?」

飲食與修行一樣,離不開佛法所說的因緣法則,沒有一個固定的框架,是因時、因人、因地而變化。
長時間照顧聖嚴法師飲食的常持法師說,他從聖嚴法師身上看到,無論飲食或任何事情,法師都是以修行的態度面對,「他是隨順當下的因緣,吃該吃的食物,可是因緣不在了,他也能夠放下,就是這樣一種隨遇而安的心態。」

民初的弘一大師也是如此,有次教育家夏丏尊拜訪弘一大師時,看見他吃飯只配一道鹹菜,便問:「這樣不會太鹹嗎?」法師回答:「鹹有鹹的味道。」用完餐後,夏丏尊看弘一大師又只喝白開水,不捨地問:「怎麼喝這麼清淡的開水,難道連茶都沒有嗎?」法師微笑說道:「開水是淡,可是淡有淡的味道啊。」
隨緣飲食、平等飲食,沒有分別執著,歡歡喜喜的,每一口飯菜都是禪食,都是滋養色身、養心悟道的契機。

你會吃飯嗎?
乍聽之下這或許是個愚蠢的問題,但仔細回想自己平日究竟是怎麼吃飯的?囫圇吞棗還是細嚼慢嚥?我們吃飯的時候經常是一心二用,邊吃飯邊看報或者聊天扯淡,偶爾趕時間連吃一頓飯也變得緊張而難以放鬆,往往一餐之後連自己吃下了什麼都不清楚,即使美食當前,也可能食不知味。

聖嚴法師分享,吃飯的方法很簡單,掌握「動口不動手,動手不動口」的原則,全身放鬆,以歡喜感恩的心情,清楚挾菜、咀嚼、吞嚥的每一個動作,清楚每一口飯、菜緩緩咀嚼和吞嚥的感覺

唯有放鬆、清楚、專注地吃,才能吃得健康,也吃出食材的原味。

當心回到單純吃飯的動作與當下,便能感受到用心飲食的禪味
如果可以利用三餐飲食的機會—吃飯時專心吃飯,心無二用,吃飯也能化解生活壓力,調整不安的身心,產生安定的力量,每一餐都將是補充身心營養的禪修好時機。
從選購食材開始有一套「採買經」。上市場前,一定先擬定計畫表,按表採購。來到蔬果區,首先選擇當令、本土的食物,因為季節產量大,價錢相對便宜,吃起來新鮮安全,營養豐富。
當「看到琳瑯滿目的商品,一般人難免會動心。」這時候就要清楚察覺自己的念頭,提醒自己哪些是採買單上「需要」;如果不在清單上,那可能是自己「想要」。即使價格便宜,或是老闆不斷鼓吹,也不會因此買下多餘的食材或物品,清楚地做到「需要的不多,想要的太多,能要該要的才要,不能要不該要的絕對不要」的態度。

若是在寺院大寮則隨順環境因緣,有什麼材料做什麼菜,結合「三德六味」(註)的佛法觀念,「讓心安住在當下,放下個人的好惡,盡量以大眾的飲食需要為主。」看待每一次的任務:「接了就全力以赴,做完了就放下,重點是在過程中『用心』,即便是簡單的法會飲食,但珍惜每一次供養大眾的因緣。」

註:三德六味:「三德」是一、淨潔:清潔而無有葷穢的食物。二、輕軟:柔軟甘和而不粗澀的食物。三、如法:隨時措辦,飲食製造得宜。六味是苦、酸、甘、辛、鹹、淡。食品色香味俱全,吃起來味道適宜,可口又能滋養色身,就是三德六味。
許多人可能會想,低碳料理該不會只有生菜沙拉吧?「適當生食,當然是最低碳的方式,但還有許多烹調上的小技巧可以運用。」集中食物一起烹煮、利用汆燙餘溫或燜燒鍋、混用多種調理方法……都不失為節能減碳的好方法。

低碳料理的小撇步:有時外出趕回家煮晚餐,時間上比較趕,可以用熱水替代冷水煮飯(內、外鍋都改用熱水),這樣可以縮短煮飯時間,並利用餘溫將飯蒸熟。而比較不易熟透的食材如花生,可以先將花生冷凍,以分解分子,再用燜燒鍋讓花生熟透入味,只要方法運用得宜,即便是需要較長烹調時間的食材,一樣能輕鬆減碳。

調味上以少鹽、少油、少糖、低脂為原則;也可以運用自然素材來調配,例如用話梅、檸檬汁入菜可以帶出酸味,用天然海鹽取代精鹽,用水果的自然甜味取代白糖;煮濃湯時以山藥代替勾芡;加入香草植物可以增加口感,「其實只要多用點心,素食也能吃得簡單而豐富。」

從選材、「減法」烹調到調味,低碳素食不只容易料理,營養滿分,更是從生活環保、禮儀環保延伸到自然環保,最後回歸心靈環保的佛法實踐。
做菜調味的同時也在調心廚房裡的工作,都在幫助自己累積資糧、與大眾結善緣,但最終還是要走向了脫生死的修行之路。

:「減法」烹飪,就是運用有限的食材,以簡單、混搭的烹調方法,去延伸、變化和創新,延續食材的生命與風采。用當令的時鮮蔬果、至誠心感恩蔬菜對我們的滋養,展現食物的原色、原味、原香,相信用餐的人也會吃得歡喜。

每次做完菜檢討自己在過程中的心念變化:是否有將佛法落實在做菜的當下?有沒有管好情緒?「廚房就像戰場,人多意見也多,有時可能因為別人的話或者被催菜,整個流程就亂了。當煩惱心一起,所煮的菜味道也跟著走樣,用餐的人會感受得到。」因此提醒自己「以清淨的心煮菜,不去在意有沒有得到掌聲,放下得失心,專注在做菜的當下,很簡單的菜也會變得很可口。
順應四時、一物全體、營養均衡的飲食固然能吃出健康,不過,聖嚴法師在〈歡喜地吃,自然地吃〉一文中也提醒,「最好的味道和營養是自己吃出來的。」換句話說,身心的健康與我們的飲食態度息息相關。對聖嚴法師而言,並沒有一定要吃什麼或不吃什麼,而是隨緣飲食、平等飲食,不貪多也不貪味。「飲食也是修行,當我們無法保持一個簡單而開放的心態時,再自然健康的食物也吃不出營養。」

身體隨著自然的節奏簡單飲食,用心感受一滴水、一粒米、一葉菜的生命力,不論進禪堂與否,再平凡不過的食材也能吃出健康禪味。「身土不二」與「一物全體」也正合乎「吃當下、當下吃」的精神。當我們嘗試自然的、整體的、隨緣的、無分別的飲食,健康,就在每一個用心咀嚼的當下。

本文轉摘法鼓文化心靈網路書店

2012年12月1日 星期六

《易經》說:·吃桂圓能根除頭暈、頭脹、頭痛

每當疲勞、熬夜、用腦過度時,我立即煮一碗桂圓水喝,或者剝二三十顆桂圓生吃,這樣,腦子立即就能恢復清醒,仿佛碧藍的天回到了身體裏一樣。

·吃桂圓能根除頭暈、頭脹、頭痛
 在學醫的過程中,我自然也找到了根除自己頭暈、頭脹、頭痛的好方法。
您可能想像不到吧,我苦苦尋找了那麼多年治頭部不適的靈丹,竟然是——桂圓。

  《易經》說:南方是先天乾卦、後天離火之地,由此,我 推算出桂圓對我的頭部有益。我買來一斤幹桂圓,取30顆,剝去外殼,把桂圓肉(帶核的)加水煮,水開後繼續煮20分鐘,然後把桂圓水倒出,放溫後喝下。 不到2個小時,人就覺得特別神清氣爽。

  我買了整整一箱幹桂圓放在家中備用。 從此,每當疲勞、熬夜、用腦過度時,我就立即煮一碗桂圓水喝, 二三十顆桂圓生吃,這樣,腦子是馬上就能恢復清醒,仿佛碧藍的天回到了身體裏一樣。

  有一個冬天的下午,我洗頭後受了涼,頭變得木木的。 我當時想,這點小毛病,應該自己會好起來,可到了第二天,頭暈不但沒好,還更重了,於是我照例抓一大把幹桂圓,洗淨後煮了一碗濃濃的桂圓水喝下,很快就好轉了。

·桂圓能治長期失眠、高度近視,還能提高人的智力

  我聽一位中醫前輩講,有一個病人因長期失眠找到他,
他沒開藥,直接就讓病人回家煮桂圓水喝,不久、病人失眠順利痊癒。
當時這位前輩的解釋是桂圓補養心脾,所以能治療失眠。

  桂圓又名龍眼。據民間傳說,很像龍的眼睛呢。
但不管是否真的像龍的眼睛,桂圓對眼睛確實有好處。
治過一個高度近視的患者,他每天用桂圓肉、桂圓核、枸杞一起煮湯喝,
堅持了近一年,結果他800度的近視降到了200度。

我建議,有近視眼的朋友不妨經常喝這種湯,對眼睛有較好的保健效果。

2012年11月17日 星期六

佛教的拜懺療法

懺悔不是羅織罪狀的自虐,而是放下面具、洗滌自己、觀照自己、看清楚自己,進而承坦自己。
《老子》上說︰「和大怨,必有餘怨,安可以為善?是以聖人執左契,而不責於人。」
這樣的說法,我叫它「懺心」。

1. 什麼叫「拜懺」
  拜懺,又叫禮懺,就是禮拜諸佛菩薩,懺悔自己的一切罪業。對佛懺悔,並不是求佛赦罪的意思,而是求佛證明,向佛坦白自己所做的罪業,下定決心,不再故意作惡。對不起他為「懺」,對己認錯為「悔」,拜懺的作用則是洗刷心中的罪業。

  千佛懺、大悲懺、三昧水懺、藥師懺、淨土懺等等是佛經中最盛行的懺法儀軌。 拜懺是一種佛法儀式,可以衍生成「心靈拜懺」,把對佛懺悔改成對自己的懺悔。

  撰寫「宗教療法」的過程中,曾有些專家與非專家們,提出或苛或慈的質疑︰「你說的行得通嗎?」如此的質疑,某種意義上代表了他們對心理治療的誤解,我曾在《心靈醫師》一書(遠流出版社出版)中提過,所謂的寬心療法,是把不安定的靈魂變成安定的歷程,或可衍生說它是一種心靈救贖的過程,更積極的應該是用來「重塑」與「恢復」健康自我的方法。誰有能力做到讓困頓者產生這樣的改變,誰的方法就是好方法。

  我們千萬不能忘記,可以被提出的心理治療法就有二百六十八種之多,包括最近相當熱門的「芳香療法」與「運動治療」等等,這使我們相信,治療的法則具有絕對的「個別性」,相信「佛學心理治療」的人,絕對可以從中求得「寬心解憂」的秘方,而它需要或要求的只是一種更科學的法則,或與科學的心理學之間的關係。

  拜懺,可以解構成「心靈的滌淨作用」,洗脫內心的愧疚與宿怨。從佛家語,它用來「消除業障」與「祈福保祐」的,使「一切苦具,轉為樂緣」。

2. 懺如浣洗,以水為名。
◎正有淨化與覺醒的意義:
  在佛教的教義中,藥師琉璃光如來,算是人間的心靈大師,它代表東方的「淨琉璃世界」,它以淨化作「藥引」,用來醫眾生的「情病」,返照自性如來。

  阿彌陀佛意謂著西方的極樂世界,接引的是心靈光淨如琉璃的人,淨土宗談的應該是追求「心靈淨土」吧。

    懺悔心的建構,來自於「凡人」的假設,人皆凡俗,所以有喜怒哀樂愛惡欲七情,有生老病死四苦,有錯誤、犯過、跌倒、失意、挫敗等等常情,所以不必諉過,而是該懂得發懺心。

  從事心理治療十三年多(從一九八三年二月至一九九六年四月)見過為數眾多的「外遇」個案,誠如西方心理學家所言,外遇是常態。如果治療的模式仍然集中在「外遇的防止與解決」的純西方式論證,那麼常態就會被解釋成必然,那麼根本就勿需輔導與諮商。

2012年11月8日 星期四

藥性賦淺釋~7~(平性賦(五十四種)

詳論藥性平和,惟在以硼砂而去積;用龍齒以安魂。青皮快膈,除膨脹且利脾胃;芡實益精,治白濁兼補真元。
「詳論藥性平和,惟在以硼砂而去積」:詳詳細細地說一說平和的藥性這一類。想消除胸內的積聚,要用硼砂;硼砂,它有一種鹼性,所以能令積聚的東西都活動、滑開,它有滑膩的性質。
「用龍齒以安魂」:要是人或者小孩子嚇著,魂魄走了不回來,天天就睡覺,旁的什麼也不知道,得了常常睡的病;這樣就用一點龍齒可以把他魂魄給收回來。龍齒,就是說龍的牙齒。
「青皮快膈,除膨脹且利脾胃」:青皮,就是橘皮在沒有黃,青著的時候,把它剝下來,這種叫青皮。這種藥材,你要是心裏不舒服、不痛快,它可以令你這個胸氣通暢,就沒有那麼悶了。膨脹,是你胸裏頭發脹,就不消化。為什麼消化會好了呢?就因為它能令你這個脾也容易消化,力量也大一點,這個胃也是消化快一點。
脾,在中文又叫鐮蹄;鐮蹄它打著那個胃。人身裏面都是一個機器,這個機器它自由地去做工的。你吃飽了,那個鐮蹄大約有一尺多長,它就「乓」,打這個胃一下;胃被一打,胃就往下消化一點,打一下就消化一點,打一下就消化一點。這個叫鐮蹄。鐮蹄就是脾,脾常常向胃消化做工,這麼打的;一打,它就消化一 下。如果脾不work(幹活)了,那個胃也不work,胃也就不消化了;沒有鐮蹄打它,它就不消化了。
人身都是一個天然的機器,用來做什麼呢?就在那兒造糞;所以說人又是一個造糞的機器。這個糞可以做什麼呢?糞可以做肥料。要是用人的大便去做肥料,那生出的東西特別生得更肥更好。那麼美這個家,把這個真正的肥料都放到海裏去了,這真是太可惜了!這種東西若能製造肥料,比那個魚粉啊、什麼肥料都好;這是有一種天然的肥來幫助農作物生長,這是最好的。
青皮能幫助脾來助消化。幫助脾,就是叫脾不要那麼懶惰,令這個脾一時一刻也不懶惰;你就吃東西也會吃多了,消化也快,很快就會消化了。不過我們金山寺不要吃這個青皮;若一吃青皮,你很快就餓了,你吃一餐絕對受不了的,所以不要吃這種青皮的藥。
「芡實益精,治白濁兼補真元」:芡實也是一種藥材,它能增加人這個精;增加精就會增加氣;增加氣就會增加神。它能治白濁,這是益精治白濁;它又可以治這個真氣之元;氣的根本,它可以治的。
原夫木賊草治目翳,

藥性賦淺釋~6~(溫性賦(六十種)

溫藥總括,醫家素諳。木香理乎氣滯;半夏主於風痰。蒼朮治目盲,燥脾去濕宜用;蘿蔔去膨脹,下氣治麵尤堪。
我念錯了,你們要告訴我,因為我這沒有本子。我頭先講經有沒有講錯,我也是沒有本子;有沒有錯?(弟子答:沒有)。我念錯了,講錯了,你們隨時都要告訴我;我不怕人家告訴我的錯;我有錯,誰告訴我,我是最歡喜。
「溫藥總括,醫家素諳」:藥有寒、熱、溫、平,現在是講這個溫性。溫性,它不太涼也不太熱,是溫和的;就是它性也不太強,也不太弱。好像我們人,有一種溫和的這種氣氛,對誰都和得來;那麼這種藥,也是和其他的藥很少相衝突。但是也不能因為它溫和就隨便濫用,這也不可以。好像這個半夏,就不能和川烏、草烏、何首烏在一起來用;若一起用,就會有問題發生,就有意外想像不到的事情。醫家,就是做醫生的;素諳,就是都明白。所以說,溫藥總括起來,一般的醫生都會明白。
「木香理乎氣滯」:木香這味藥材,能治人胸裏邊的不舒服;氣好像停止在那裏,那個氣不太舒暢,木香就治這個病的。
「半夏主於風痰」:半夏也是一味藥材的名字,它是治痰的。你有痰,用一點半夏,但是要用生薑作引子;你要是因風而有的痰,很快就把這個痰治好了。
「蒼朮治目盲,燥脾去濕宜用」:蒼朮能治這個目看東西看不清楚。脾要是燥,或者有濕熱,都可以用這種藥。
「蘿蔔去膨脹,下氣治麵尤堪」:蘿蔔,是我們常常吃的蘿蔔;這也是一味藥材,這是去膨脹的。膨脹,就氣不通順;你覺得胸前這兒不舒服,在這兒脹,很悶的,吃東西不消化。你吃麵不消化,這蘿蔔也能幫著消化,所以說是下氣治麵很好的一味藥材。

藥性賦淺釋~5~(熱性賦六十種)

藥性賦淺釋~5~(熱性賦六十種)
宣化上人白話解於1975年美金山禪寺
男訪客(中藥師):中藥有中藥的好處,有中藥的特長。中醫,這個中的醫學是一個整個兒的。怎麼說是整個的呢?藥性、脈訣、扎針。扎針用美話來說叫acupuncture。那麼你要是會扎針,卻不會把脈;這個針往什麼地方扎呢?沒有地方扎。假使你會下藥,卻不會把脈;也不知道是下什麼藥、走哪一經。就算是你會把脈,也會下藥;不會扎針,不知道這是哪一經的病。人家說這根手指頭麻,這根手指頭麻是哪一個經?這根手指頭是哪一個經,這根手指頭是哪一個經,這根手指頭是哪一個經?這都不同啊!五個手指頭不一樣。五個腳趾頭也不一樣,五個腳趾頭也是五個經,都不同。要是大腳趾頭他說麻,你不懂的話,你說:「我光會把脈,光會下藥!」不知是哪一經的病,也是不行。所以學這個中醫,是一個整個的問題。
那麼我們就開始研究這個藥性。中這個藥性,原來就是好幾百年以前、千數年以前了,不是現在定的。因為什麼呢?一千多年以前著的這個書,現在也有可能有常用的,也有不常用的;同時還有新增加的藥,不在這個裏頭的還有,這樣子。那麼過去,幾百年以前著的這個藥書,說明四種藥性:一種是寒性。寒性是最涼的,多麼熱的病,吃下去就把熱給去了。一種就是熱性,人身上發冷,吃下去身上就熱了。一種是溫性,溫和性、溫柔的。再一種是平和的、平衡的。分為四種。
藥有溫熱,又當審詳。欲溫中以蓽撥;用發散以生薑。五味子止嗽痰,且滋腎水;膃肭臍療癆瘵,更壯元陽。
「藥有溫熱,又當審詳」:今天從這個熱性開始講。這個大熱的藥,總是差不多要在立冬以後用得最多。現在時節是秋天,明後天就要立秋了;一立秋之後,就是用這個溫藥。所謂溫的,就是溫暖的;熱的,就是發熱的,大熱就是抵抗涼的,這樣的。所以藥有溫熱──有溫和的、有熱性的,是兩種。溫和的不是太熱,就是溫暖;熱性的,就是覺得很熱。吃的人把這個藥吃下去,就好像人穿了一件皮襖一樣,不管怎麼冷,不冷了;天氣多麼冷,下雪了,不冷了。就這麼快!
一般沒有用過的不知道,

藥性賦淺釋~4~(寒性賦(六十六種)

諸藥賦性,此類最寒。犀角解乎心熱;羚羊清乎肺肝。澤瀉利水通淋,而補陰不足;海藻散癭破氣,而治疝何難?
「寒性」:這個藥性就有寒的,寒的多數是屬水,寒就是治熱的。
「諸藥賦性」:所有的這個藥,天地給它的這個性;賦,就是賦給它的這個性。「此類最寒」:這一類是最寒的;最寒?的,不是熱的。 
「犀角解乎心熱」:犀角就是犀牛角。這種牛大約是在水裏住的,它這個犀牛角不是很長的。你心裏有熱,就是有火氣了;你用犀角,它就是解心熱的,這個心熱就好了。 
「羚羊清乎肺肝」:羚羊角、犀角都是很貴的藥材,這個藥材是不容易得的,很稀有的。你要是肺裏頭有熱,肝裏頭有熱,你就要吃點羚羊角;羚羊角是清理肺部和肝部的火的。
「澤瀉利水通淋,而補陰不足」:澤瀉,也是一味藥材,它利小水。譬如沒有小便,它可以通小便的;有淋病,它也是可以治的。你這個陰不足,譬如或者腎虛,它可以補的。
「海藻散癭破氣,而治疝何難」:海藻是海裏的一種藥材、一種草,它可以散癭;癭,就是長了很大一個的?,這癭它也不痛。這個氣要是積聚,海藻能給破了它;氣不通,它可以幫著你通氣。疝,是疝氣,指小腸疝氣;用海藻治這種疝氣,有何困難呢?
聞之菊花能明目而清頭風;射干療咽閉而消癰毒。薏苡理腳氣而除風濕;藕節消瘀血而止吐衄。瓜蔞子下氣潤肺喘兮,又且寬中;車前子止瀉利小便兮,尤能明目。是以黃柏瘡用;兜鈴嗽醫。地骨皮有退熱除蒸之效;薄荷葉宜消風清腫之施。
「聞之菊花能明目而清頭風」:聞之,就是聽到過。聽到人有說的,這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