顯示具有 劑方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顯示具有 劑方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2016年6月3日 星期五

中醫幫你搞定胃病

中醫幫你搞定胃病

  • 文章出處:康健雜誌200期
  •  
  • 2015.07.01
  •  
  • 作者 : 謝曉雲
  •  
  • 圖片來源 : 康健雜誌
時常胃痛,卻不知道自己的胃為何鬧脾氣?胃病原因不能一概而論,中醫教你從根本護胃養生。
現代人過勞,壓力大,作息不正常,尤其飲食紊亂─過時不吃,三餐併兩餐,吃太快,吃太飽,吃太多冰品冷飲,以及熱性、刺激性的食物,造成腸胃勞損生病。

在中醫門診裡,最多病人因經常胃痛、泛酸、噯氣或呃逆而求診,台北市立聯合醫院林森中醫院區中醫師劉佳祐說。

壓力、錯誤飲食是禍首 

中醫認為:「不通則病」,身體出現病痛是體內氣血阻塞、不暢通所致。

胃痛病人可分為虛和實兩大類型,而虛又分為陰虛型、陽虛型;實又分為氣滯和血瘀兩種。

劉佳祐解釋說,胃主受納,也就是儲存食物,好比蓋房子,如果結構不好(如胃黏膜受損),無法妥善儲存食物,就是陰虛;另外,胃也像一條輸送道,負責將食物初步消化,再運送至消化道的下一站更進一步消化吸收,而推動搬運食物靠的就是陽氣,如果胃的運送功能不好,推不動食物,無法充分消化食物,就是陽虛。

虛證胃病

●陰虛型(虛熱) 


。症狀:飯前痛,餓也痛。

這一類胃痛病人由於體內的陰液不足,缺乏陰液滋潤而無法保護胃黏膜,尤其餓的時候,胃沒有東西空磨,就會痛。

有些陰虛型的人喜歡吃辣、烤、炸等耗損陰液、助長體內虛火的食物,並且吃了這些食物之後就會胃痛。

其他非飲食的原因,例如乾燥症(風濕病、紅斑性狼瘡等)、糖尿病,在中醫歸類都屬於陰虛。此外,癌症化療之後也容易慢慢轉變成陰虛體質。

。治療:著重養胃陰,滋陰清熱。

。常用中藥:沙參麥冬湯

。養生方法:

①定時定量,少量多餐,才能避免胃痛。

②睡眠充足,避免熬夜。熬夜容易耗損體內陰液。

③攝取有膠質、養胃陰的食物,如山藥,生吃熟吃都可以,有助修補胃黏膜。一般腸胃健康的人則可以喝甘蔗汁加一點生薑汁養胃陰。

●陽虛型(虛寒) 

。症狀:吃飽之後胃痛。

陽虛型病人嗜吃生冷食物,而且一吃就胃痛、肚子痛、拉肚子,表示脾胃陽氣不足。
而有些素食者、生機飲食者長期吃大量的寒涼蔬果,飲食不均衡,也會形成陽虛體質。

小時候體弱多病,或經常腸胃炎、尤其服用大量抗生素,過度消耗脾胃的陽氣,體質也會轉為陽虛。

。治療:著重溫補胃陽。

。常用中藥:黃耆建中湯。

。養生方法:

①遠離冰品冷飲,少吃生冷食物。選擇去冰的果汁、茶、咖啡等,鮮奶、水果從冰箱拿出來,等稍微退冰再飲用。尤其碰上腸胃已有不適症狀、感冒,或每次吃冰腸胃必定不舒服,最好忌口。

②節制吃瓜果,尤其夏天少碰西瓜、青草茶、綠豆湯等寒涼食物。

③適量攝取生薑,有助溫胃散寒,袪除濕氣。

④規律運動能行氣補氣,促進腸胃道正常運作。

實證胃病 

實證的病人多數是不良生活作息導致,尤其進食的時間和量都不正常。

實證的胃痛分為氣滯和血瘀兩種,一開始氣滯造成腹脹、胃脹痛,而氣滯久了便形成血瘀,會有局部的刺痛感。若以西醫的病症來說,氣滯是胃發炎,而血瘀則可能是出現胃黏膜破損,甚至潰瘍。

●氣滯型 

現代人被過勞和壓力夾擊,過了時間不吃,餓過頭又狂吃,以及太晚進食,久坐不動,因而胃氣阻塞不通。

劉佳祐醫師的門診甚至碰過小學生因胃痛來求診,一問之下發現是段考前拚學業、壓力大、作息不正常惹的禍。

以中醫角度看,壓力大、情緒緊張焦慮易造成肝氣鬱結,而使肝木犯胃,影響胃腸功能。

。治療:著重疏肝理氣。

。常用中藥:四逆散(行氣)、左金丸(疏肝理氣,止泛酸)、金鈴子散(理氣止痛)

。養生方法:

①多吃生薑、紫蘇行氣止嘔。

②運動是最佳行氣良方,並有助紓壓,緩解氣滯的情形。

●血瘀型 

血瘀的病人胃痛不一定很厲害,但一定痛得很久。

。治療:著重活血化瘀。

。常用中藥:丹參飲,有助活血化瘀,行氣止痛。

。生方法:吃黑木耳活血化瘀。

胃痛,冰冷、甜食、刺激性食物宜忌口

中醫認為胃氣主降(將初步消化的飲食繼續向下推行),如果胃氣被堵住,無法下行,就會往上跑,稱作「胃氣上逆」,會出現泛酸(嘔酸水)、噯氣或呃逆(打嗝)等症狀。

●偏熱型 

病人常在飯前、餓時泛酸,因為體內有熱象,因此泛酸時連帶咽喉、胸口有灼熱感。

。治療:著重清熱。

。常用中藥:半夏瀉心湯、烏貝散(作用類似西藥的制酸劑)。

。養生方法:少碰酒、咖啡等刺激性食物,以及甜食等容易引起體質偏熱性病人泛酸的食物。其他像酸性、糯米、稀飯、偏硬的食物,例如糙米、五穀米,泛酸病人也要少吃。

●偏寒型 

病人通常在飯後、吃飽的時候會泛酸。

。治療:著重溫陽行氣。

。常用中藥:香砂六君子。

。養生方法:

①生冷食物宜忌口,尤其又冰又甜的冷飲、冰淇淋,最容易引起泛酸。

②飲食七、八分飽最好,避免吃太撐。進食時間不宜太晚,至少睡前兩小時不要吃東西,更別吃完東西就平躺。

有些人常受打嗝所苦,中醫稱為噯氣、呃逆,也屬於胃氣上逆的問題。

體質偏熱性的病人餓的時候容易打嗝,且帶有一點灼熱感,常用橘皮竹筎湯來益胃清熱,理氣降逆;體質偏寒性的病人則是吃飽以後容易打嗝,用丁香柿蒂散,或者多食用生薑可以溫胃散寒,和中降逆。

另外有一種慢性打嗝病人,一年到頭不論早晚飽餓常打嗝不停,這是一種體虛的表現,常用旋覆代赭湯來益氣和胃,降胃氣。

其實護胃無偏方,只是八字訣「不餓不飽,定時定量」,加上了解自身體質,避開容易引起不適的地雷食物,就能常保安康。 

2014年6月17日 星期二

肾虚分两种


言:肾虚有阴虚和阳虚之分,中医理论认为,补肾先弄清是肾阴虚、肾阳虚还是肾气虚是关键。不能盲目乱补,乱补对身体有害无益。因此,肾虚者一定要找正规的中医师正确诊治。

一般说来肾阳虚主要表现为脸色苍白、畏寒怕冷、浮肿、腰腿冷痛、尿频而少、慢性腹泻、男性慢痿、女性闭经等症,治疗上可酌情使用金匮肾气丸、桂附地黄丸、右归丸等方剂;肾阴虚则主要表现为面容憔悴、消瘦、腰背酸痛、两下肢无力、自觉低热、两颊泛红、头晕目眩、耳聋、手足心微热、梦遗等症,可用六味地黄丸、知柏地黄丸、左归丸等方剂治疗。

肾虚是每个人都必须经历的,无论男女都会由于遗传、不良的生活习惯或是年老体衰而出现肾虚现象,所以及时发现自己是否肾虚,是肾虚的哪种类型,加以调理才是强肾的王道! 

肾阴虚和肾阳虚都是肾虚的一部分,代表了某一种症型,肾阴虚和肾阳虚的区别在于,如果是把肾阴是物 质上的缺乏,肾阳就是功能上的匮乏,物质上的缺乏就是腰膝酸软,头发晕,还有如果在年轻人的身上出 现早泄、遗精,还有出现五心烦热、失眠、心烦。中医有阴虚生内热,阳虚生外寒,如果在老年人出现的肾阴虚就容易脱发或发白的比较早,容易耳鸣、耳背,牙齿松动,眼花的比较早一些,所以说,这是肾阴虚,肾阴虚一般说在中青年发生的比较多,我们在临床上的症状比较多。 

那么我再说肾阳虚,肾阳虚有一些症状和肾阴虚也是有共性的,比如说腰膝酸软,四肢乏力,但是肾阳虚更体现是功能性的所谓出现的四肢不温,那个是五心烦热,这个是手脚发凉,面色容易有一些黄白畏寒怕冷,如果是中青年出现性欲减退 、阳萎,人感觉经常有一种神气疲惫的感觉。

肾阴虚的临床表现:1。腰酸腿软。2。口干、烦躁 3。手心发热 4。爱出汗 5。头晕耳鸣,6。脱发,牙 齿松动,记忆力减退 7。性欲减退,容易遗精、早泄等等由肾阴虚导致性功能障碍的男性,平常可以多吃一些补肾阴的药物,另外食补也是很好的办法,例如,用桑葚子、枸杞煮粥,也有不错的效果。
  

肾阳虚的临床表现:1。腰痛而且发凉。2。畏寒怕冷,手脚冰凉。3。尿频,小便清长,大便汤薄肾阳虚首先会出现腰痛,因为腰为肾之府,这种痛一般会有冷的感觉。病人痛的同时,觉得腰里面发凉,这是肾阳虚的一个典型表现。另外,它扩展到全身,会出现全身也怕冷。因为肾阳是一身阳气的根本,如果根虚弱了,整个身体的阳气的温煦作用就会下降。 

明代名医薛己最善补肾,他就主张,肾阴虚用六味地黄丸,如果是肾阳虚,就用八味地黄丸。

2014年3月24日 星期一

風濕性關節炎茶包


風濕性關節炎茶包

材料:

當歸片20、生地黃15、白芍片20、川芎片15、雞血籐15、海風籐20、寬筋籐20、絡石籐20、獨活片10、桑寄生20、黨參15、威靈仙15

做法:

1、準備瓦煲煎藥;2、藥材料洗淨;3、所有材料加清水5碗,慢火煎剩1碗;4、飯後飲服,每週三次。

功用解說:

活血養血、驅風祛濕、舒筋活絡、消炎止痛。

主治:

風濕性關節、遊走性關節炎、四肢麻痺。

材料功效:

當歸、生地黃、白芍、黨參均為養血和血之物;雞血籐、海風籐、寬筋籐、絡石籐均為養血疏風、舒筋活絡之物;獨活片、桑寄生、威靈仙均為祛風濕、止痺痛之物。(以上為一位成年人份量。)

2014年3月8日 星期六

中醫中屬於痹證的範疇醫案分享


於新竹縣尖石鄉從事中醫醫療服務,除了感冒、腸胃不適外,常見的就是痠痛的問題。而痠痛中,以下肢的痠痛最多,這在中醫中屬於痹證的範疇。

痹證多因感受風、寒、濕、熱之邪,引起肢體關節疼痛、痠麻、無力、重著,常造成活動障礙。主要病機是氣血不暢,筋脈關節漸失濡養。

歷代提到痹的病名很多,最早見於《素問.痹論》:“風寒濕三氣雜至,合而為痹,其風氣勝者為行痹,寒氣勝者為痛痹,濕氣勝者為著痹也。

”東漢  張仲景醫師於《金匱要略.痙濕暍病脈證並治篇》也提到:“傷寒八九日,風濕相搏,身體疼煩,不能自轉側,不嘔不渴,脈浮虛而澀者,桂枝附子湯主之。若大便堅,小便自利者,去桂加白朮湯主之。”“風濕相搏,骨節疼煩,掣痛不得屈伸,近之則痛劇,汗出短氣,小便不利,惡風不欲去衣,或身微腫者,甘草附子湯主之。”“太陽病,關節疼痛而煩,脈沉而細,此名濕痹。濕痹之候,小便不利,大便反快,但當利其小便。”《中風、歷節病脈證並治篇》:“諸肢節疼痛,身體尫羸,腳腫如脫,頭眩短氣,嗢嗢欲吐,桂枝芍藥知母湯主之。”同篇也提到了“榮氣不通,衛不獨行,榮衛俱微,三焦無所御,四屬斷絕,身體羸瘦,獨足腫大,黃汗出,脛冷。假令發熱,便為歷節也。病歷節,不可屈伸,疼痛,烏頭湯主之。”

東漢以後,各醫家對於痹證也多有論述。許多醫家尊內經的說法,以風寒濕為治療要點。但金朝劉河間提出:“痹病以濕熱為源,風寒為兼,三氣合而為痹。”清朝葉天士醫師在《臨證指南醫案》說到:“從來痹證,每以風寒濕三氣雜感主治,召恙之不同,由於暑暍外加之濕熱,水谷內蘊之濕熱,外來之邪,著於經絡,內受之邪,著於腑絡,故辛解汗出,熱痹不減,全以急清陽陰而致小癒。”“邪鬱病久,風變為火,寒變為熱,濕變為痰。”提出濕熱痹與風寒濕痹的不同。清朝醫家王清任在《醫林改錯》裏也提出瘀血致痹的學說,唐容川、張錫純等醫家也對屬瘀的痹證提出許多說明。

尖石為新竹山區,至衛生所看診者有許多是居住於潮濕,或常需冒雨涉水工作,或汗出當風的鄉民。年紀大的老人家,氣血活絡本來就比較不暢,有些體質較為虛冷,若加上平時生活環境較潮濕或寒冷,很容易有風寒濕痹的發生。

相對於風寒濕痹的另一種情形,則是濕熱痹。原住民同胞常因家庭或同儕的影響,自幼接觸酒類較多,體質較為濕熱,中年以後常有痛風或其他濕熱疼痛的問題。這接近於“熱痹”的情形。

以下介紹的是一般對痹證的證治:

(一)行痹:風邪偏勝:可見游走性的疼痛,痛無定處。苔白脈浮。

.袪風通絡散寒除濕為主。

.方選防風湯。(防風、當歸、茯苓、杏仁、黃芩、秦艽、葛根、麻黃、甘草)

(二)痛痹:寒邪偏勝:痛有定處,疼痛較重。遇寒加重,得熱痛減。苔白脈浮緊。

.溫經散寒袪風除濕為主。

.方選烏頭湯。(川烏、麻黃、芍藥、黃耆、甘草)

(三)著痹:濕邪偏勝:肢體關節重著,或見肌膚麻木。苔白膩,脈濡緩。

.除濕通絡袪風散寒為主。

.方選薏苡仁湯。(薏苡仁、川芎、當歸、麻黃、桂枝、羌活、獨活、防風、川烏、蒼朮、甘草、生薑)

(四)熱痹:熱邪偏勝:風濕熱邪留注經絡關節。關節灼熱紅腫,發熱。口渴,舌紅,苔黃,脈滑數。

.清熱通絡袪風除濕為主。

.方選白虎桂枝湯。(石膏、知母、粳米、甘草、桂枝)

(五)痰瘀阻絡:邪留不去,血脈瘀阻痰濁凝聚。症見久痹不癒,關節腫大甚至強直畸形。舌見瘀點或瘀斑,苔膩,脈澀。

.化痰袪瘀搜風通絡為主。

.方選桃紅飲。(桃仁、紅花、川芎、當歸、威靈仙)

(六)氣血虧虛:氣虛虧虛,肝腎不足。症見久痹不癒,肢體倦怠,腰脊冷痛。舌淡,苔白,脈細。

.袪風除濕散寒,補益氣血肝腎為主。

.方選獨活寄生湯。(獨活、桑寄生、秦艽、防風、細辛、當歸、芍藥、川芎、熟地、杜仲、牛膝、人參、茯苓、甘草、桂心)

尖石或更深入的部落,山區較潮濕,宜請痹證患者做好防寒、防潮,避免寒濕邪侵入。勞動汗出時也應避風,衣物潮濕應更換。不要身熱汗出即入水游泳或洗澡。保持居住環境的乾燥也有助於寒濕痹的改善。另外,提醒患者及家屬,不過量飲酒,有痛風或尿酸高的患者更應避免高普林的食品(啤酒、內臟、某些海產、香菇、魚皮、魷魚等)。體虛人宜多體育運動,增加抵禦外邪的能力。

本文作者:台北醫院中醫科  王繼榮

2013年11月21日 星期四

外出時要準備什麼科學中藥~預防感冒與咳嗽~


外出時,要準備什麼藥來預防感冒與咳嗽 ;為了藥方種類不要太多,所以只舉出常用藥方。

1. 葛根湯 : 發燒、怕冷、喉嚨乾、口渴;但是要注意的是,因為一般科中配方中,葛根的劑量不足,所以非常口渴時,請自行配合半顆水梨服用。

2. 桂枝湯:發燒、怕冷、不口渴;但是也可以只買葛根湯就好,因為葛根湯也 以治好桂枝湯的症狀。

3. 小柴胡湯:低燒、嘔心、有時怕冷有時怕熱、有點怕冷又有點怕熱。

4. 大青龍湯:發燒、咳嗽喘促、肺中覺得熱、想喝冷水、黃痰黏稠。

5. 小青龍湯:發燒、咳嗽喘促、想喝溫熱水、白稀痰。

6. 麻杏甘石湯:感冒緩解後的熱咳,咳嗽、想喝冷水、黃痰黏稠。

7. 苓甘五味薑辛夏仁湯:感冒緩解後的寒咳,咳嗽、想喝熱水、白稀痰。

8. 射干麻黃湯:感冒緩解後的寒咳,痰多、白稀痰為主。

9. 胃苓湯:感冒發燒時,同時噁心嘔吐,喝水更想吐,可能有下利。等於是五苓散配合平胃散。

10. 白虎湯、調味承氣湯、葛芩連湯;這三個藥方,可以配合以上的藥方,用來處理寒   熱夾雜的感冒,但是必須諮詢中醫師。

2013年9月2日 星期一

常見增強免疫力中藥 (食用藥膳前必讀)

常見增強免疫力中藥 (食用藥膳前必讀)
一、免疫力中醫定義
免疫力低下於中醫學上泛指正氣衰弱,外邪容易進入人體,發而為病。免疫性疾病患者,尤其是免疫功能低下的患者常表現出中醫之虛症。

二、中醫藥對免疫之作用
免疫系統及其有關疾病與中醫臟腑學說有較密切關係,尤其與脾、腎、肺的關係更為密切。

增強機體的免疫功能
中醫藥中之補益藥能增強機體的免疫功能,用以治療因免疫功能低下而引起的疾病, 起到免疫增強劑的作用。
抑制免疫功能
也有部分補益藥能抑制免疫功能,用以治療因免疫功能亢進而引起疾病。
免疫功能雙向調節作用
還有些補益藥如人參、刺五加則對免疫功能具有雙向調節作用,用以治療免疫功能失調而引起的疾病。
脾虛致免疫低下
脾虛者免疫細胞及有關物質均減少,免疫功能下降,益氣健脾藥對免疫系統多具有興奮作用,少數有調節或抑制作用。
腎虛、腎陽虛致免疫低下
腎虛者也表現為免疫功能低下,腎陽虛者就有腎上腺皮質功能降低,補腎藥則多促進免疫細胞增加,增強免疫及腎上腺皮質的功能,其中亦有少數藥物具有免疫抑制或調節作用。
肺氣虛致免疫低下
在補肺氣及養肺陰藥中,有的能增強免疫功能,有的能抗過敏。

三、中藥促進免疫力之現代機轉
促進血液中白血球數量的增加
人參、黨參、黃耆、靈芝、扁豆、阿膠、胎盤、雞血藤、女貞子、山萸肉、補骨脂、刺五加、肉桂等能促進血液中白血球數量的增加
促進嗜中性白血球吞噬功能增強的作用
人參、黃耆、白朮、甘草、山藥等有促進嗜中性白血球吞噬功能增強的作用。
促進單核巨噬細胞系統吞噬功能增強的作用
黃耆、人參、黨參、白朮、靈芝、豬苓、當歸、地黃、仙靈脾、補骨脂、刺五加、杜仲等有促進單核巨噬細胞系統吞噬功能增強的作用。
促進單核細胞系統細胞數量增加
甘草可促進單核細胞系統細胞數增加。
促進T細胞數量增加
人參、靈芝、扁豆、白朮、薏米、黃精、天門冬、女貞子、仙靈脾等可促進T細胞數量增加。
促進淋巴母細胞的轉化
黃耆、人參、黨參、白朮、靈芝、豬苓、薏米、扁豆、何首烏、當歸、黃精、阿膠、地黃、女貞子、五味子、仙靈脾等可促進淋巴母細胞 的轉化。
對干擾素有誘生作用
黃耆、扁豆對干擾素有誘生作用。
促進抗體產生
黃耆、人參、何首烏、地黃、仙靈脾等能促進抗體產生。
興奮腎上腺皮質
人參、黨參、白朮、薏米、靈芝、五味子、刺五加、仙靈 脾、杜仲、附子等具有興奮腎上腺皮質功能的作用。

2013年3月21日 星期四

如何簡單地辨症買中成藥來治感冒

很多人被感冒所困擾。在無良醫可求的情形下,一般人就拖著感冒,一日復一日地過著。
感冒難過不是問題,最 大的問題在於邪在身體裡不去,經年累月之後,邪進入身體內部,會造成更大更嚴重的病。很多久病及難治的病都是這麼來的。所以身體一有不適的症狀,就該尋求良醫立刻解決。畢竟良醫難尋,在這種情形下,只得自救。在此寫一篇專文簡述得感冒的時候,如何自我辨症,知道該買什麼中成藥來吃。

  身體裡除了正常細胞外,還同時存活著各式各樣的細菌及病毒,這些細菌及病毒,中醫通稱邪。所以人的身體跟邪其實是共存的。在身體生態正常的情形下,身體裡的邪有一定的生長率及死亡率,與身體裡的細胞和平共處。但是如果身體在外界環境變化很大的情形下,一時無法調節得 當,以致身體生態失調,那麼,身體原有的邪就會作怪。這時的感冒就是內感的感冒。除了身體裡的邪,外界也散布各式各樣的邪。當別人身體裡的邪經由空氣或其他方式進入自己的身體,進而在自己的身體裡繁殖作怪,這種感冒就是外感的感冒,也就是一般大家聞而變色的流行性感冒。

不論是內感還是外感的感冒,對中醫而言方法都是一樣,就是利用草藥來輔助身體回復正常生理狀況,各種的邪自然消失。不像是西醫有一大堆的名詞如細菌性感冒,病毒性感冒,還有什麼家禽來的禽流感,非典型肺炎等等,眼睛盯著細菌病毒,心裡想著怎麼消滅這些病原。細菌還可以 用抗生素,那麼病毒呢?沒有一個西醫敢說抗生素可以殺病毒,因為事實就是抗生素無法殺病毒。所以遇到病毒性的感冒怎麼辦?有良心的西醫就會叫病人回家喝水睡覺休養;沒良心的醫生就隨便開一些不知名的安慰劑,反正病人不懂,死活就由他去了。

更有趣的現象就是病人醫生開抗生素來毒害自己,不開的醫生就會被認為是庸醫,甚至還有可能挨打。還有一個現象就是,現在的人一聽到感冒就叫人去醫院輸液,正規的西醫學也從來沒有感冒就要輸液的說法。所以現今的世道真是奇怪,每個人似乎受了一點教育,看了一點似是而非的報導,就認為自己什麼都懂,遇見感冒就馬上變成醫生,去指導真正的醫生如何治病。這或許是一種自然淘汰的方法吧。

言歸正傳,如果得了感冒要怎麼自我判斷買哪種中成藥吃呢?在此提供一些方向,當然讀者最好還是去找良醫看病,畢竟本文無法精確涵蓋所有的狀況。精確的辯症還是要良醫才能做到。

內感類:

這類的症狀通常在發病前有吹到冷風,或衣服不夠的問題,并非周圍有人感冒而來。

麻黃湯症:症狀為浮脈,皮膚表面痛,怕冷,發燒,口不渴,全身無力,胃口差。

桂枝湯症:症狀為肌肉酸痛,或無力,怕冷,發燒,口不渴。這類的感冒最重要的症狀就是肌肉酸痛。

葛根湯症:症狀為浮脈,後頸痛,喉嚨痛,口渴,頭痛。有時晚上睡覺受寒,隔天落枕就是這個症狀。小孩子的感冒也多為這個症狀。

外感類:

這類的感冒通常就是周圍有人咳嗽,流鼻水,而後自己也開始鼻子癢,打噴嚏,咳嗽。傳染來的感冒。

麻杏甘石湯症:症狀為咳嗽,流濃鼻涕,口渴,舌苔黃,或有發燒。

大青龍湯症:症狀為浮脈,咳嗽,流膿鼻涕 ,全身痛,口渴,怕冷,舌苔黃,發燒。

小青龍湯症:症狀為咳嗽,流清鼻涕,口不渴,有白痰,怕冷,舌苔白。

非內感外感類:

這類的感冒比較複雜,可能是外來的,也可能是自身失調的問題。

五苓散症:症狀是汗不出,小便困難。全身無力,肌肉酸痛。

白虎湯症:症狀是燥熱煩躁,怕熱,脈大,舌苔黃至黑,口乾舌燥。發高燒。通常夏天中暑或是小感冒沒治好就會變此症。

註:上列皆為中成藥,千萬不要拿中藥注射劑代替。

醫易堂中醫藥草

2013年1月23日 星期三

睡眠障礙引起鼻子過敏、腹瀉、頻尿

睡眠障礙引起鼻子過敏、腹瀉、頻尿

X               36       住北投

自訴:

    鼻子過敏,服用西醫10幾年,常口乾舌躁,口苦,口臭、早上起床非常明顯,大號一日7-8 便軟,有時稀溏,因為在研究所讀書,所以熬夜晚睡,常常白天精神很差。

˙望診:

    體型壯碩,高大,而五官掩不住濃濃書卷氣,完全看不出有病的徵兆。

˙脈診:

    右手脈─寸小弦長關小弦長尺沉小

    左手脈─寸小弦關沉細尺沉細小微數。

‧病情分析:由脈象顯示病人的過敏性鼻炎現象還在,左關沉細可見肝功能很差,精神不佳,而熬夜是很大因素,尺脈沉細表示腎水及命門火不足,所以有長期腹瀉及頻尿。

    內經:「土為萬物之母」,治病首重調理腸胃,然而時值冬令,鼻炎症狀

明顯所以治療鼻炎為主,佐以脾胃藥物為主。

處方:

小清龍湯7.0   白朮1.5   防風1.0

知柏地黃丸7.0     車前子1.5  


--------------------------------------------------------------------------------


就診幾次後,鼻炎明顯改善,但腹瀉、口乾、頻尿猶在,於是囑咐病人,早睡是絕對必要的,並且適時在前方中加入酸棗仁、柏子仁、夜交藤幫助睡眠,再…加補骨脂、巴戟天,加強命門相火,治療頻尿。接下來,以調整脾胃方法,

處方:

參苓白朮散9.0   五味子0.5  

理中湯5.0   補骨脂1.5     車前子1.0

因為病人正在攻讀碩士及博士,所以熬夜晚睡情形仍在,其中常遇到病人口乾舌躁,口苦症狀,於是有時參酌原來處方,用以宣肺滋陰以生水,以治其口渴。

    半年之後,前兩症狀明顯改善,最後補其腎氣。

處方:

濟生腎氣丸6.0   五味子0.5   巴戟天1.0

知柏地黃丸7.0   補骨脂1.0   砂仁1.0

    上方調整一段時間後,症狀雖還有,但病情穩定,其中遇到病人讀博士班時結婚生子,美中不足就是大號從一日7-8次,改善到一日3-4次就沒再進步。診暇之餘,我對病人施以心理治療,強調早睡早起的重要,但又礙於家庭因素, 尤其魏 夫人習慣晚睡,常常半夜兩點叫她起來聊天,再加上小孩哭鬧,如他所述,上課時常打瞌睡。

直到半年前的某天,忽然左腳第2趾蜂窩性組織炎,醫生強迫他開刀住院治療,在醫院待了一個禮拜,同時也在醫院睡了一個禮拜,出院後來診所門診,告訴我,他這輩子最享受的一件事,“他在醫院睡了一個禮拜”同時,他的大號已經正常了,一天1次了,此時他全然相信我的說法,並表示過去熬夜讀書,父母怎麼勸都聽不進去,依然故我,而今想起,父母的說法完全正確。

經過這次經驗,再度的印證我平常對他所說的話,除了固定每週前來門診一次,他的父母、兄弟及妻子都是我固定的病人,儼然是他們的 家庭 醫師,有疾病的問題,第一個就想到我。

失眠的中醫觀

失眠是一種睡眠品質不良或睡不夠的主觀感覺,包括下列幾種問題:不易入睡(超過30分鐘才能入睡)、睡眠維持有困難(眠淺、易醒)、早上起床太早或是醒來後覺得精神沒有恢復,進而導致白天容易疲倦或注意力不集中。

失眠是一種症狀,而不是一種疾病,必需找出潛在的病因加以治療,不應只是治療失眠的症狀而已。

【失眠的中醫觀】
失眠,中醫古稱不寐、不得臥。輕者眠而不深或不穩,重者常不能入眠。失眠常兼有頭暈、頭痛、心悸、健忘、易怒、煩躁不安等症,因其可能與心、脾、胃、肝、腎等臟腑功能失調有關係。

【失眠的中醫分型療法】
一、辨證分型
 證型
 主證
 治則
 方藥

陰虛火旺型
 心煩不眠,口乾津少,頭暈頭痛,煩躁易怒,腰膝酸軟,手足心熱,盜汗
 滋陰降火 潤燥除煩
 六味地黃丸加減黃連阿膠湯加減

肝鬱血虛型
 不易入睡,且多夢易醒,伴隨胸?脹滿、急躁易怒
 養血安神
 酸棗仁湯加減

心脾兩虛型
 思慮較多,多夢易醒,心悸健忘,體倦神疲,胃口不佳
 補養心脾
 歸脾湯加減

心膽氣虛型
 多夢,易於驚醒,遇事易心慌善驚 益氣鎮驚
 安神定志丸加減

痰熱擾心型
 不眠,胸悶心煩,頭重目眩 清熱化痰
 溫膽湯加減

胃中不和型
 脘悶噯氣,腹部脹滿不適 消食導滯 和胃健脾
 保和丸加減

瘀血內阻型
 情緒常煩躁不安,伴有頭痛、心悸、精神緊張或多夢等症 活血行氣
 血府逐瘀湯加減


二、針灸治療:常用的穴位有大陵、內關、神門、安眠、足三里、百會、四神聰等,亦可搭配耳穴敷貼,如神門、神經系統皮質下、枕點、心點等。

【保養之道】
1.養成規律正常的生活習慣。
2.睡前1小時減少看電視、打電腦、激烈運動。
3.臥房保持舒適安靜,如適宜的溫濕度、柔和的光線及避免噪音干擾。
4.睡前2~3小時,禁止喝咖啡、濃茶、可樂等含咖啡因之刺激性飲料。
5.避免睡前吃太多食物。
6.保持情緒穩定,避免長期持續而緊張的工作環境。
7.積極治療引起失眠的原發性疾病,如氣喘、咳嗽、夜尿等。
8.固定及適度的運動或練功,如快走、慢跑、游泳、太極拳、氣功等。
9.盡量減少午睡,如有午睡習慣,以不超過30分鐘為度。
10.睡前30分鐘可用溫熱的水浸泡雙腳約15分鐘(足浴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