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5月27日 星期五

一旦自律神經失調,更容易水腫

水腫絕非只是一種「感覺」,身體出現水腫時,就是體內發生和平時不同的異常狀態。從醫學角度來看水腫,基於不同原因,以致血液中的「血漿成分」的水分無法供給至細胞,而積聚在細胞與細胞間所引起的症狀。
由心臟送出的血液,經由動脈把氧氣、養分、水分送到全身的細胞。同時,從各個細胞回收代謝物及多餘水分,經由靜脈送回心臟,這就是血液循環結構,而控制這項功能的則是「自律神經」。然而,當自律神經失衡,就會導致血液循環變差,難以順利從細胞回收代謝物及多餘水分,於是便造成細胞與細胞間水分積聚,發生水腫現象。

長時間維持同一種姿勢,也會水腫

由於末稍手腳冰冷時,會導致靜脈血液或淋巴液無法順利循環,也同樣會發生水腫。另外,長時間一直保持同一種姿勢,導致血液循環變差,也會形成水腫。很多人可能都曾聽過「旅行者血栓症」。

旅行者血栓症也是因為長時間久坐,雙腳沒有活動導致血液循環不佳,靜脈發生血栓(血塊)而發病。當血栓形成時突然由坐姿改為站姿,將導致血栓隨著血液流到肺動脈塞住,造成胸痛或呼吸困難。另外,也有可能因為疾病而產生水腫。



2016年5月25日 星期三

發炎其實很可怕!它會刺激癌細胞生長

美國安德森治癌中心腫瘤生物學博士顏榮郎醫師今參加《康健趨勢論壇 抗癌新未來》表示,觀察癌症機轉可發現:癌症其實是一種發炎疾病。

顏榮郎醫師解釋,癌細胞與脂肪細胞結構近似,最大的不同在於癌細胞當中多了發炎細胞,一旦啟動發炎機制便會分泌發炎激素、前列腺素,不僅刺激癌細胞的生長,同時吸引其他癌細胞聚集,再分泌更多發炎激素,惡性循環就此開啟。

發炎之所以可怕,是因為它會刺激癌細胞生長、使腫瘤惡化,發炎激素則會讓癌細胞更活潑,變得容易移動、轉移。

因此抗癌重點除了治療,從飲食與生活習慣著手控制發炎至關緊要。

既然發炎是癌細胞的肥料,戒除易引起慢性發炎的生活習慣,就是值得身體力行的防癌良方。

防癌養生要避免:
1.過度西化的飲食與缺乏蔬果;
2.食物Omega-3與Omega-6脂肪酸比例失衡;
3.缺乏運動;
4.心理壓力及長期睡眠異常。

減少慢性發炎生活習慣:戒斷糖、紅肉、麩醯胺酸等3大促癌因子

除了控制發炎,不能忽視的還有高血糖、紅肉以及麩醯胺酸等3大促癌因子的危險性。

現代人常忽略糖分對健康潛藏的危害,顏榮郎醫師提醒,糖名列癌細胞三大『補品』之首,他以美國威斯康辛大學靈長類中心研究為例,貼出兩組猴子的照片讓現場聽眾比較。雖然年齡相同,但未節制飲食的猴子卻出現駝背、毛髮脫落、臉皮起皺、胸部下垂等明顯老態,反觀每餐被控制只能吃七分飽的猴子則年輕許多。不只外表產生差異,未節制飲食的猴子腦部退化嚴重,罹癌機率亦增加。

顏榮郎醫師建議癌症病人少吃糖,減少白米、改吃糙米,「道理在於體內葡萄糖增加得太快,癌細胞相對長得比較快,糖分攝取過多還有糖化蛋白的風險,加重發炎。」

他也呼籲癌友應避免使血糖快速上升的飲食,血糖一增加、胰島素上升,類胰島生長因子跟著增加,會刺激癌細胞生長,甚至讓癌細胞對化療反應變差。總而言之,「糖是甜蜜的毒藥,」顏榮郎醫師提醒,減糖控發炎,抗癌才能事半功倍。

預防癌症紅肉要忌口,研究證實紅肉會增加癌症發生率,尤其經過燒烤油炸產生的發炎物質更多,「紅肉與動物性油脂吃多了,會增加血液中的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LDL),也就是所謂的『壞膽固醇』。

當壞膽固醇被氧化,再被巨噬細胞吃掉的過程就會分泌發炎激素,」由於血管分布於全身,發炎不會侷限於單一血管,而是向外擴散。所以不要攝取太多紅肉,有助減少發炎刺激。

麩醯胺酸常用於癌症病患放化療的口腔潰瘍用藥,顏榮郎醫師表示,麩醯胺酸和葡萄糖都是癌細胞喜歡的物質,「不是不能吃,如果口腔潰瘍含一點點就好,不要像某些人一天吃二、三十顆,」以免在分解過程間接釋放發炎酵素,提供癌細胞生長材料,反不利於抗癌。

2016年5月23日 星期一

7大地雷,害你假失智!

每天都在找鑰匙、眼鏡?其實你沒有失智。
中年後常出現類似對話:

「我今天遇到那個人了。」
「誰啊?」
「你知道的,就是那個人啊!」
「我怎麼知道是誰?」

叫不出別人的名字、打開冰箱卻忘了要拿什麼、時常在東翻西找、行程也記錯……,中年人的記憶力為什麼落漆?

1.訊息太多,大腦難負荷

台大心理系特聘教授梁庚辰認為,四、五十歲的人記憶力減退,應該跟負責記憶穩固的海馬及提取記憶的額葉退化沒有絕對關係(除非腦部已有退化性疾病,如早發性失智症),而比較可能是接收太多資訊、超載了,必須捨掉一些訊息才能容納新的訊息。中年人在家庭和工作上都負有重任,需要思考、記住很多事,大腦難免力不從心。

2.壓力是記憶力的大敵

很重要的事卻忘了去辦、上台報告時腦中一片空白……,一遇上壓力,記憶力就大大打折,造成「假失智」。台大醫院臨床心理師鄭婷文遇過不少中年人因為健忘、擔心是失智而就醫,檢查結果多半正常。

她跟他們細談後,發現健忘可能跟壓力有關。「並不是壓力直接損害海馬或記憶能力,而是影響他們對自己的評估,把偶爾的健忘看得很重。」這些中年人多半事業有成、身居要職或剛接手複雜的工作,工作要求高,有時手邊同時進來幾件事,他們只記得做前幾件,後面的就忘了。

3.分心、多工,記憶拉警報

額葉發展成熟,幫助中年人更能做出正確選擇,但它的另一部份功能卻在走下坡,讓中年人容易分心,轉頭就忘了剛剛在做什麼、等等要做什麼。

台大職能治療系助理教授毛慧芬說,中老年人額葉中的抑制功能會慢慢減退。比如工作時同事在旁邊說話,以前可以抑制分心,不受干擾繼續工作,但後來愈來愈無法排除這些不相干的事。

中年腦易分心,卻又處在常被引誘分心的世界。工作時,一會兒Line在「叮咚」、一會兒有簡訊和電子郵件,還有臉書不斷更新資訊,大腦運作一直被打斷,要同時處理多項訊息,但可能對每個訊息都沒有深刻印象。

「一心多用不太可能,」台北榮總神經內科臨床心理師林克能說,大腦還是會排出優先順序,一樣一樣完成,其實耗的腦力並不會比較少。

4.睡不好,記不牢

睡眠對記憶力非常重要。「偶爾一、兩晚睡不好沒有關係,但長期失眠就會影響記憶了,」台北榮總神經內科主治醫師王培寧說。

梁庚辰解釋,海馬白天接收了很多訊息,可用空間愈來愈少,於是利用睡眠時將記憶轉移到大腦皮質,才有空間容納新訊息。如果睡不好,海馬無法充分轉移記憶,第二天容量不足,就記不住新東西了。

此外,前晚睡不好,第二天一定昏昏沉沉、無法集中精神,專注力不夠也會影響記憶力。

5.生活習慣不良

找不到東西未必是記憶力有問題,而是缺乏好習慣。「如果每次都把鑰匙放在不同的地方,怎麼能要求大腦記得住?」普林斯頓超強記憶執行總監陳慶麒說。

他提醒,如果東西只有一個小抽屜那麼多,不用整理也找得到,但如果東西多到像大賣場,一定要分門別類才找得到。就像電腦檔案也要用資料夾分類,要用時才能很快找到。「腦力應該發揮在思考、判斷、決策上,而不是花在記一堆瑣事。」所以,抽空整理生活空間,該丟的丟,該歸位的歸位,比操練記憶力更能幫助自己不再丟三落四。

6.更年期

王培寧說,女性進入更年期後,荷爾蒙變化大,也會影響記憶力,但通常不是長期的,等大腦適應了低濃度的荷爾蒙,記憶力應該就會好轉。

7.藥物副作用

王培寧說,有些藥物會影響記憶力,比如︰

●安眠藥、鎮靜劑︰長期失眠影響記憶力,常吃安眠藥也影響記憶力,該怎麼辦?王培寧建議,先嘗試非藥物療法幫助入睡,如果實在必須靠藥物,建議要在晚上12點前吃,如果等翻來覆去睡不著、凌晨3點才吃,藥效持續到白天,就會昏昏沉沉的。

●抗憂鬱劑

●感冒藥:有些減輕流鼻水、鼻子癢的藥物含抗組織胺、感冒藥或感冒糖漿含可待因,都可能讓人昏沉、反應遲鈍。

●治療巴金森氏症手抖症狀的藥

●抗乙醯膽鹼作用的藥物︰最常見的是腸胃藥。此外還有治療尿失禁、膀胱過動症的藥。

如果服藥後出現記憶力減退的情形,可向醫師反映,看是否能換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