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9月4日 星期四

人虚则寒,虚”的感觉是?


人虚则寒—>寒则湿—>湿则凝—>凝则瘀 —>瘀则堵—>堵则瘤—>瘤则癌

 1、“虚”的感觉是怎么样?  

   “虚”的体质是觉“累,疲劳,犯困,没有精神”等;

    体虚最大的二个原因就是我们生活习惯不好与工作压力大而引起;比如一个人生活习惯经常晚上很晚睡觉,或者说睡眠不好,则第二天就容易疲劳;一个人的工作与生活压力大,经常超负荷工作,经常很烦恼,情绪不好,就容易让身体疲劳;而让身体经常处于这种疲劳中,我们器官的机能就开始下降,我们体质就是这样开始 变"虚"; 

 

2、“寒”的感觉是怎么样?    

   “寒”的体质是感觉“怕冷,怕吹空调,晚上睡觉感冷”等;当一个体虚的人,在平时生活中不注意穿衣,晚上睡觉不注意盖被子,经常吹空调,冲凉水澡,往往就容易让我们体质受“寒”,特别现在女性平时穿衣少,更容易让身体受“寒”;          

 

3、"湿"气的感觉怎么样?    

    当身体“寒”气越来越重时,身体慢慢更容易进入“湿”气,一个身体“湿”气重的人,就象下雨天穿了一件淋过雨的衣服,感觉身体重与不舒服;

    特别注意:寒湿气容易进入我们身体的5个主要通道是:

    ①肩颈部的“大椎穴”,  ②前胸的"膻中穴", ③肚脐部位的“神阙穴”, ④腰部的“命门穴”,   ⑤脚底的“涌泉穴”; 从“大椎穴”进入的“寒湿气”容易引起我们的“肩颈酸痛,肩周炎,颈椎病,头晕头痛,失眠多梦; 从"膻中穴"进入的"寒湿气"容易引起我们的"乳腺肿痛,乳腺管道阻塞,小叶增生乳腺纤维瘤等症状”;从“神阙穴”进入的“寒湿气”容易存积在我们盆腔,特别是女性,当盆腔内的“寒湿气”重时,就容易引起我们妇科各种疾病,比如:妇科炎症,月经不调,经血 不畅,痛经,血块,子宫肌瘤,卵巢囊肿,不孕不育症等”。其实我们可以用一个例子来说明,可能更容易理解,我们把一块木头放在一个“阴暗潮湿”的地方,这 块木头很容易变质,发霉,长蘑菇等;我们女性的子宫,卵巢若长期放在这样一个“寒湿”盆腔环境中,女性妇科就容易出现各种病变,所以女性的盆腔一定要保护好。 从“命门穴”进入的“寒湿气”容易引起我们腰酸背痛,腰膝酸软,各种肾虚,性功能下降等症状; 从“涌泉穴”进入的“寒湿气”容易往上流动,容易引起漆关节酸痛,风湿关节炎等症状; “寒湿体质”是万病之源,而体质"虚弱"的人,寒湿气就更容易进入我们身体;所以当人体因各种原因感觉疲劳时,就可以通过排寒湿和补充阳气及时恢复体力, 不要让身体器官在疲劳中变"虚";从而导致寒气进入我们体内。中医讲:虚则补,寒者热之;        

 

 4、"凝"的感觉怎么样?  

     当体內"寒湿气"时间长了,就容易身体"凝"的现象;"凝"的意思是循环慢和代谢慢;身体容易酸,痛,身体不舒服;         

 

5、"淤"的感觉怎么样?  

    "淤"的时间长易出现阻塞,身体易酸痛,麻木,胀痛,混身不舒服,还疏通过程中痧点全是黑,紫色的;          

 

6、"阻塞"的感觉怎么样?    

   "阻塞"时间长了就容易生病,每个人生病不一样;      

   

7、"瘤"的感觉怎么样?  

     长"瘤"不可怕,怕的是恶性肿瘤,恶性肿瘤容易变异形成癌病;    

     

8、"癌"的感觉怎么样?    

   是个很恐怖的事情,那就不要等了。 为避免风寒,请在日常生活中护住五大穴位,胸背腰腹足底等!最简单的补血法——晚上泡脚 保留下不错脚是阴血的大本营,三条阴经都汇集于此:足少阴肾经、足太阴脾经、足厥阴肝经。肾生血、肝藏血、脾统血。     


一:晚上泡脚为什么能补血  

    血虚、血淤→手脚冰凉、舌质黯淡、脸上有斑、心脏发紧、憋闷、喘不过气→晚上泡脚 --- 热水中放红花(味辛,性温,归肝经和心包经,破血、行血、和血、调血),活血化淤;疏通肾、肝、脾三条阴经。          

 

二:泡脚的窍门

    春天泡脚,开阳固脱; 夏天泡脚,祛湿除热;秋天泡脚,清肠润肺;冬天泡脚,丹田暖和。生姜、陈皮、薄荷→脾胃虚→暖脾胃,祛湿邪。白芍、益母草、当归→痛经→痛经一般是体寒或气滞血瘀引起,白芍除阴气、祛腹痛、通顺血脉;益母草去瘀生新,活血调经;当归补血活血、调经止痛,还可以 使皮肤白皙红润,改善手脚冰凉的问题。干姜→风湿骨痛、怕冷怕凉→干姜温中散寒、回阳通脉。黄芪、透骨草、伸筋草、花椒→糖尿病(阴虚所致)→花椒祛湿;黄芪补气固表;透骨草可以帮助药物透过皮肤深入肌体,发挥药力。

泡脚四忌讳:  

     一忌刚吃饭或空腹后泡脚。应饭后半小时后。    

     二忌水温过高。应40-50度。  

     三忌时间过长。应20分左右,微微出汗既可。

     四忌自作主张,乱放中药。  

     泡脚禁忌:经期或妊娠期妇女;有出血症状的病人不可泡脚。  

       泡脚时:

       上半身不出汗,下身出汗→肾寒;  

       上身发热,下半身不出汗→气虚。    

       膀胱经拔火罐,刮痧,推拿都可以 。

2014年9月2日 星期二

夏秋交接 身體不「火大」


「哈啾!哈啾!」,連接許多個早晨,28歲的佳蓉啾啾的打著成串的噴嚏,她過敏的鼻子總是最先感受到秋天捎來的訊息。

40歲、在電腦公司上班的李先生則是常覺得口乾舌燥、喉嚨脹痛,「很難受,猛灌水也沒用,」他聽太太的話,少吃油炸及含味精的食物,也沒有顯著的改善。

「這些症狀是秋燥引起的,」台北市立聯合醫院兼任醫師莊雅惠說,秋天氣候乾爽,燥氣導致身體缺水而上火,產生發炎、乾燥等不適。

中醫認為秋氣與人體的肺臟相通,若燥氣太強,容易引起上呼吸道疾病,如乾咳、喉嚨痛等,加上肺在五行中屬金,金剋木,「肺氣強會傷屬木的肝,」中華民國科學氣功學會理事長吳長新解釋,進而產生肝火、虛火,因此容易失眠、便秘或腹瀉。

此外肺也主皮毛,表現在皮膚上就是乾燥、緊繃、起疹子、泛紅。

多吃「保濕」食物

解決身體「火大」引起的症狀,首要多吃滋陰潤燥的食物,增加體內的「保濕液」。有生津退火功效的杏仁、百合、銀耳、梨子、山藥、蘿蔔、豆腐是不錯選擇。

反之涼寒的食物要忌口,例如西瓜、香瓜等瓜果類,因為秋天漸漸陰長陽消,「秋瓜壞肚」,易損脾胃陽氣,造成腹瀉。

也要少吃辛辣食物,如蔥、薑、蒜、韭、椒等,以免加重乾燥症狀。

有些中藥可以養滋潤肺,如西洋參、麥門冬、枸杞、茯苓、川貝母、玉竹等。莊雅惠避免「火大」的秘方是提氣的黃耆2錢、滋陰的麥冬3錢,再加補脾胃的沙蔘3錢,以500cc水煮沸後早晚飲用。但不建議自行單買藥材服用,「以免吃多了身體變寒,誘發其他症狀,」莊雅惠提醒。

而體質虛寒的人,更應提早養生,預防秋天?氣入侵。臉色紅潤的長庚醫院中醫內科主任楊賢鴻,其實是「冷底」的過敏體質,小時候深受氣喘、過敏性鼻炎、異位性皮膚炎所苦,他的父親也是中醫師,以中藥幫他調理後才逐漸改善體質。為了避免過敏疾病發作,他從七夕(國曆八月)就開始就吃溫熱食物麻油雞,而且以人參、西洋參調氣,讓身體活絡,抵禦寒氣,幾十年來從未斷過。

運動活絡經脈禦秋涼

運動也是楊賢鴻強調的養生重點之一,因為能通經活絡、滋肝補筋,強化氣血循環。

楊賢鴻最喜歡快走和練空手道,也邀家人一起。他常和太太到住家附近的公園快走,走到心跳加速、出汗後就回家泡澡,「因為壓力造成的肌肉僵硬會得到舒服的解放。」

每週陪孩子練空手道是他相當珍惜的親子時間。大學時學過空手道的楊賢鴻,因為工作忙碌而沒有繼續練習,後來孩子也有興趣學,他們就一起報名課程,既強身又增加親子互動機會。

台北市立聯合醫院中醫院區針灸科主任江裕陽則是以氣功養生。

江裕陽說,練氣功主要在調整身、息、心,達到放鬆平靜,進而打通身體的經絡,氣血順暢有助增加身體的免疫機能。

練氣功已13年的江裕陽舉自己為例,他練功前看起來精神不好、手腳冰冷,且指甲黯淡,開始練功後,氣色轉好,指甲也逐漸恢復光澤。

順應自然改變作息

《皇帝內經》記載:「秋三月,早臥早起……收斂神氣,使秋氣平,無外其志,使肺氣清」。中醫認為秋天是萬物沉潛、收斂的季節,人應該順應自然,放緩腳步、早睡早起,尤其現代人生活緊張,壓力大,「更應平緩情緒,休養生息,」江裕陽提醒。

落實到生活作息,你可以跟著以下的建議,輕鬆告別秋季「火大」的困擾:

上午吸收陽氣及能量的好時機

■儘量早起,迎接早上的陽光,可以吸收最豐富的陽氣及能量,增加抗病力。

■起床後活動筋骨,能促進血液循環,簡單的氣功拍打能幫助增強心肺功能:

雙手握氣功拳(大拇指在內,被四指包住),輕拍胸部周圍的穴道5分鐘即可。

■來碗熱騰騰的粥:中醫認為晨起食粥,利腸養胃、生津液,令人一整天清爽。

百合粥能潤肺止咳,緩解一大早喉嚨不適的症狀。

■有便秘困擾的人可以在出門前泡蜂蜜水(蜂蜜與水11),裝進水壺或熱水瓶帶到辦公室喝,有助潤滑腸道。

■出門時記得帶件外套,因為秋天早晚溫差大,老人、小孩、及有氣喘、過敏等體質虛弱的人更要注意保暖。

■到了辦公室,別忘了隨時補充水分,因為整天待在冷氣房,運動少、沒機會排汗,水如果喝不夠,體表循環愈來愈差,上火機率大增。

■開會讓你心煩嗎?按按膻中穴,能解心情鬱悶,寧心定神。膻中穴在兩胸中間的凹陷處,用大拇指揉壓5秒後休息3秒,依此重複5次。面對做不完的公事感到焦慮嗎?喝杯洋甘菊能幫助舒緩情緒。

中午小睡片刻精神好

■外食族午餐的選擇,可多吃有滋陰效果的豆腐、蘿蔔、山藥、菠菜等。

■外出時記得防曬,秋天的太陽雖不像夏天那麼火辣辣,但紫外線仍然很高。

■小睡一下吧!哈佛大學心理學博士莎拉‧梅德尼克在《你今天小睡了嗎?》書中大力鼓吹小睡的好處,減輕壓力、增強記憶力、振奮心情,也讓下午工作更有效率。美國研究指出,在13點間午睡最好,時間以30分鐘為佳,不要超過1個小時,否則醒來會有昏沉難受的感覺。

■如果忙到沒時間午睡,至少來杯薄荷茶或迷迭香,幫助你醒腦提神。

下午吃點堅果及梨子

■下午4點多需要補充能量,有潤肺降火效果的堅果類杏仁、核桃及梨子是最好的選擇。晚上不熬夜,讓五臟六腑得休息

■多吃補脾胃的蓮藕及潤膚通腸的山藥,蓮藕可以炒青菜或煮湯,山藥可磨成泥拌飯。

■飯後來碗低糖的銀耳湯,有潤肺功效,也能緩解皮膚乾癢症狀。

■看電視時別只是坐著,可以站起來做做氣功,輕輕拍打下焦(肚臍以下,下腹部的地方),改善便秘、腹瀉的症狀。

■睡前泡個澡吧!泡澡或泡腳能增加末梢血液循環,滴上薰衣草精油,讓你更放鬆。

不過特別提醒,乾性皮膚及有異位性皮膚炎的人不適合泡澡,洗澡時也避免用鹼性肥皂,因為皮膚會更乾燥難受。

■早點就寢,不要熬夜。秋天尤忌熬夜,會增加燥氣。《康健》認識的中醫師幾乎每個都晚上10點半就上床睡覺,讓五臟六腑得到充分的休息。

實踐秋天防燥不火大的養生計劃,除了緩解季節交替引起的不適,也是提早保養,儲存能量,為即將到來的冬天做準備。

2014年9月1日 星期一

煲一碗好湯的訣竅


 喝湯,雖未然成為一種時尚,但是一碗溫潤的滋補靚湯的確是對身心最好的犒賞,,尤其是有寒雨的時節,喝下一碗熱熱的湯絕對是腸胃最滋補的療癒美食。煲湯看似簡單,但也絕對不是把所有原材料通通扔進砂鍋那麼簡單,要煲出一碗厚味又營養的好湯,還是有良多訣竅的。

煲湯訣竅之選料

1.      富含蛋白質的豆包、猴頭菇、腰果等是首選;或者黃豆芽海帶牛蒡等,它們能讓湯汁尟味,。在煲湯之前先用開水焯燙一下,而且能去掉一局部的生澀味。如果是豆包,最好是先把兩面分別用油煎一下,讓豆包定型增加湯汁的滑口柔順。
2.       
 煲湯訣竅之藥材搭配煲湯適噹地参加一些藥材能增长湯的滋補功傚,但假如沒有專門的對症處方,建議選擇那些藥食同源的,而且比較常見的藥材。煲湯蔬菜要選用耐火的,比方山藥、蘿卜、海帶、蓮藕、西洋菜等,能為湯汁增添豐富的維生素和膳食縴維。蔬菜類原料熬燉的時間不要過長,最多不要超過1 小時,防止維生素CB族維生素的損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