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8月1日 星期四

给初学中医的十封信(2)

二、先学习一下中医学术发展史
朋友们:
    我们在第-次通信中,简单地提了一下学习中医学术发展历史的重要性。清代著名医学家陈修园氏写的一本通俗中医书医学三字经,开头也是讲历史的。医史不但说明了医学的来龙去脉,可以使我们通过它去进一步了解学术本身,而且历史还带有一点故事性,对于初学的人容易接受。所以在学习中医的开始,先学习一下中医学术发展史是有好处的。
    为了叙述方便,我想把中医学术发展史,粗糙地分成四个阶段:即早期阶段。包括神农时代以至商殷。成熟阶段。包括周、春秋战国及秦代。ƒ壮大阶段。包括汉、晋、隋、唐。新学勃兴阶段。包括宋、元、明、清。现在把四个阶段重点说明如下:
    (1)早期阶段:
    相传我国医药起源于伏羲、神农时代。这个时代离开现在大约有五千年左右,传说那时神农氏尝百草,一日遇七十毒。由于尝遍百草,逐渐累积了很多关于食用植物和药用植物的知识,成为以后药物学发展的先驱。当然,神农氏并不-定实有其人,也不可能在-天遇上那么多毒药,但却形象而具体地反映了那一整个时代医学知识的累积过程,和那一整代医学知识的中心内容。同样,所谓伏羲氏制九针,除民夭枉,那只是石器时代一些用以作为切割手术使用的石针、竹针,逐渐发展为用野兽坚硬骨头所制成的骨针等,它不可能是一种像现代所使用的金属制的金针一样,这是可以断言的。
7

    虽然伏羲、神农,只是一个时代医学内容的反映,并非实有其人,但伏羲、神农都在人民心目中成了不可动摇地医学鼻祖的形象,以后许多关于药物方面的文献都托名神农氏的发明或著作.就说明了这一点。
    到了黄帝及商代,我国医学已有比较明显的进步,汉代许多医学著作,都冠以黄帝名称,如内经称为黄帝内经,还假设黄帝君臣问答,说明黄帝对于医学的关心和贡献。现在出土的商殷甲骨文,则使我们看到当时对于疾病已能按身体部位分类;尚书记载殷代君臣对话中,有一句若药不暝眩(中毒状态的头昏眼花),其疾弗瘳。使我们体会到当时对于药物的性能及有效剂量,已有相当认识,甚至还传说商汤的厨师伊尹,发明煎药的方法,而被称为汤液的创始者。
    (2)成熟阶段:
    周代、春秋、战国及秦代,我国经济文化出现了一个高潮。医学方面不仅累积了丰富的经验,而且巳总结出一套比较系统的理论。
    在当时天人合一人身一小天地的思想指导下,医学在各方面都贯彻了整体观点。如在解剖生理学方面,强调脏腑的互相联系、互相制约;在发病论上,指出气候、体质、情绪是疾病的重要因素,指出了内外环境协调的重要性。
    在临床医学方面的成就是重大的。当时已能善于从病人的各种表现(五色、五声、九窍、九脏之动等)探百病,决死生。战国时代的著名医学家扁鹊,还发明脉诊技术,及运用针灸、按摩,药物等各种治疗方法而名闻天下。
    由于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的高度发展,使我国古代医学家有可能对古代医学经验加以系统的总结,并运用了当时最进步的学说(阴阳五行)作为总结的纲领。公元前一世纪李柱国,校订当时流行的医学著作,得医经”(讲医学理论方面的着
                                                        8
)七家、医方”(讲治疗为主的书)十一家,其中包括黄帝内经扁鹊内经妇人婴儿方汤液经法等共四百多卷,可见当时临床医学或医学理论的成熟程度了。可惜的是这些著作大都已经失传,只有黄帝内经等少数几种,才被不断充实修正而保存了下来。
    黄帝内经广泛讨论了解剖、生理、病理、治疗、卫生等各方面的问题,是祖国第-部医书。明代医学家李念莪氏,把它提纲挈领,归纳为内经知要一书,可供初步了解黄帝内经内容的参考。
    在这个阶没,医学发展的程度,还在当时的行政措施上得到了反映,如周礼中记载了各种专职医生等,这些都说明了从周代以至秦代,祖国医学确已达到了完全成熟的阶段。
(3)壮大阶段:
    从二千年前的汉代起至唐代止,这十个世耙中,我国医学空前肚大,并巳成为当时世界医学的中心,促进了世界医学的重大发展。到现在日本等地,还称中医为汉医,就是这一历史事实的遗留痕迹。
    这里举几个实际事例:
    (1)晋代著名医学家葛洪,经过仔细的观察,明确指出了沙虱是傅染沙虱热的病源;对马鼻疽病,明确指出先有疮后乘马是-条重要的感染途径。并概括地指出温疫转相染着,甚至灭门、延及外人”(详葛氏肘后备急方”)
    隋代著名医学家巢元方等集体编着的诸病源候论,分为六十七门,载症-千七百二十候,详实讨论了各种疾病的原因及具体症状,其中天花与麻疹的鏖别诊断,是世界最早的文献;它写的蛊毒候,包括乍冷乍热手足烦疼”、胸疼咳唾脓血乱下脓血腹内胀满、状如
    9

虾螟等等症状,可能即是血吸虫病。当时已知道它的病原是一种毒虫,会传播流行,并有-定流行地区。
    唐代着名医药学家陈藏器,经过长期的观察和动物试验,发现了久食白米,可患软脚病,虽猫、犬、马等也不能例外。这是世界有关维生素缺乏症的最早文献。
    这几件事,反映了当时对于病原学方面研究的深度和广度。
    (2)晋代太医王叔和根据古代脉学的知识和自己亲身的体验,把脉形归纳为二十四种,详细讨论了切脉对于诊断的作用。他的著作脉经,不久即传到朝鲜、日本、印度、土耳其等地,推动了世界医学家对于心脏血管的研究。
    (2)值得大书特书的是:汉代名医张仲景氏所著伤寒论,对于许多急性发热病的发展规律,有了系统的认识,并能掌握这种规律,作为临床处理的指标。
    张仲景因宗族死亡相继,发生死亡原因,多属伤寒”(急性发热病的总称),因此对伤寒作了勤求古训、博采众方的努力。根据他的研究,伤寒的发展规律,大致可以概括为六个阶段或类型-即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少阴厥阴。每个阶段有它的典型症状和治疗原则,奠定了后世辨证论治的重要基础。
    一千多年来,单就研究发挥张仲景的伤寒论的著作。就不止四五百家,使伤寒论的辨证论治体系,成了整个中医学术的指导思想,有人称他为医中之圣,也有人称他的著作为众方之祖,方法之宗,可见他在中医学术发展史中的深刻影响。其他如唐代孙思邈(千金方千金翼方”)和王焘(外台秘要”),搜集整理了唐代以前流行的医学理论和方药。其中如对于糖尿病人的小便,知道其味至甜;对于黄疸病人能利用白布浸染小便,看颜色深浅以观察病情进退;对
  10
血吸虫病分布,知道东有句章、章安(浙江地名)、南有豫章(南昌附近),无村不有,无县不有。基本上符合现有的流行病学知识。也说明了当时内科方面的成就。
    (4)新汉王莽,命太医尚方解剖过-些人体,以竹筵导其管,知所终始;汉代的外科鼻祖华陀,则作过多例腹部手术,甚至传说华陀要为曹操作脑科手术.可是当时对于外科手术也有了重大成就。
    (5)药物学方面,汉初即出现了神农本草经,收藏常用药品三百六十五种,根据养生治病的不同性能,分为上、中、下三品。至梁陶弘景时,用药范围增加了一倍;北齐徐三才依照药物性能,将中药分为宣、通、补、泻、滑、涩、燥、湿、轻、重十类,是世界药理学方面最早的分类法;唐代由政府主持修撰新修本草,收载药品八百四十四种,是世界上第一部具有药典规模的书。
    (4)新学勃兴阶段:
    汉代医学的壮大,使医学领域内各种学说打下了巩固的基础。但同时由于交通、经济、文化的发展,人民生活的提高,民族体质的变化等,使各种学说又发生了新的分化。这些新的变化集中地表现在金元四大家及伤寒、温病学派方面。
    所谓金元四大家,系指金元时代刘完素(又名河间)、张从正(又名子和)、李杲(又名东垣)、朱彦修(又名丹溪)四人及其学派而言。他们在医学上各有不同的主张,并不限于崇信古典医学。刘氏认为疾病多属熟证,善于应用寒凉药,所以被称为寒凉派;张氏强调汗、吐、下各种方法的作用,而被称为攻下派;李氏认为'肠胃道很重要,处处照顾脾胃,而被称为补土派;朱氏创阳常有余,阴常不足的说法,处以滋阴为主,而被称为滋阴派。这几家学说都有很多继承者,相互间争论很剧烈,对于中医学术的提高和发展,起了重大的推动作用。 
    四家学说虽然有它的局限性,但基本上反映了他们的现实生活环境。如李东垣氏生活在-个战乱频仍的时代,由于战乱带来的恐怖、紧张、饥胞失调,使肠胃道疾患病发数大大提高,李氏根据这一特点,强调补脾益气,是完全可以理解的。
    伤寒和温病学派,也是金元以后中医学术界中巨大特点之一。金元时代若干学者对于盲目搬用伤寒论方法治疗许多急性发热病,提出尖锐的批评,明清两代学者在这一基础上继续钻研,把温病学说提高到了一个完全成熟的境地。
    温病学派认为急性发热病属于温病范围者最多,属于伤寒范围者绝少。指出:温病的病原由口鼻而入,伤塞的病原由皮毛而入;温病的发展是由上焦而中焦而下焦,伤寒的发展是由三阳而三阴;温病的病理是善伤阴,伤寒是善伤阳;温病的治疗应从存津液着眼,伤寒应从救阳气着眼。这种学说大大地丰富了急性发热病的已有经验。
    著名的温病学家有吴有性(即吴又可)、叶桂(即叶天士)、薛雪(即薛生白)、吴瑭(即吴鞠通)、王士雄(即王孟英)。重要著作有温疫论温病条辨温热经纬等。
    在这一阶段还出现了世界闻名的药学著作本草纲目,这部书是明代医药学家李时珍费时卅多年编着的,收载药物一千八百九十二种,纠正了一部分传统的错误。
    此外,大规模地整理文献工作,在这-阶段也有很大发展。其中如宋代的太平圣圣济总录,清代的古今图书集成医部全录:”等,都是好几百卷的医着。
    以上简单材料,只给中医学术的发展历史,描写了一个极为粗糙的轮廓。如果要进一步了解这方面知识的话,可参考陈邦贤着中国医学史”等专著。                                               12

给初学中医的十封信(1)

   
继承和发扬祖国医学遣产,在这几年来达到了一个新的高涨。一方面是中医大量带徒弟.继续培养新生力量,一方面是许多西医同志也纷纷的学习中医。因此在整个中医工作中,教学工作成为为最突出的-面。
无可讳言:中医师一般缺少教学经验,浩如烟海的中医典籍中,也缺少-套系统的,可供初学参考的教材。以比较通俗的陈修园氏医学三字经”而言,它的形式虽然可说是喜闻乐见,但从今天的眼光看,医学三字经还存在很多缺点,并不很适合初学参考。首先是它对中医的基础医学(解剖,生理、病因、病理、诊断、药理等)只字未提,单纯从临床方面提了几种常见疾病的处理方法,这对初学中医的人员是不切实际的,其次它对中医学术中的几个大问题如外感与杂病、伤寒与温病,八纲与八法等都未着重介绍.使初学中医的人读了三字经以后,仍然不知道中医学术的轮廓,再次陈氏对唐后医学著作的批判,不能反映历史的辩证发展。所以我认为它对初学中医的人,还是不够理想。
一九五五年底,我院部分护士要求学习中医的一般知识,刚在初中毕业不久的-些知识青年,也来信要求指导学习中医的门径,我反复考虑这些要求,我认为专指定几本书给他们看,并不是好办法。我们先走一步的人,对于初学者的重要职责,似乎在于指导他们以正确的学习方法,只要他们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根据自己的条件,选择合乎自己要求的中医书来学习,这样似比切实得多。十封信"就是在这种思想支配下陆续写出来的。
"十封信"每封信介绍了一个中心问题,每封信之间是互相联系的,虽然它扼要地介绍了中医学术的各个方面,但由于它着重提出一些学习方法,因此它不等于中医基本知识讲座一类的书,,不能完全代替中医有关基础和临床的各种著作。
这十封信提出的-些问题,是学习中医过程中带有普遍意义的问题。为了适应学习中医的广泛需要,内容力求深入浅出,行文力求生动活泼,但限于作者水平,虽经多次修改,仍觉未能充分满意,希望读者多提意见,以便再版时订正。

            
19**66

中医难学还是容易学
亲爱的读者们:
    在祖国号召向科学大进军的时候,有许多朋友选择了或正在考虑学习中医的道路,立志要把几千年的祖国医学遗产继承下来。一方面为了扩大卫生队伍,充分满足人民在发展生产的基础上不断提出的医药卫生要求;另方面要把祖国医学和现代医学结合起来,使它融为一体,更加发扬光大起来。这是一件十分可喜,可敬的事。
    人们当感激中国共产党鼓励学习中医的同时,不能不想起以往几十年来反动统治的岁月里,中医所受的严酷逼害。
    中医是祖国历史上无数人民从实践中累积起来的经验,是和人民群众血肉相连的。由于时代的局限性,中医学术里面,虽然夹杂着一些不够科学的残滓,但它主要的,和最基本的方面,乃是客观实践的结晶;而反动统治者却在奴化、置办的思想指导下,抹煞中医的疗效事实,给中医扣上封建、迷信、不科学的大帽子,处处给中医以打击,企图消灭中医。在这样的情况下,很多著名中医师的宝贵经验被白白地散失而无人过问,许多有效的单方、秘方、草药也失传了,许多著名的中医典籍被散失了,成为祖国医学宝库中一种不可挽救的损失。只有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医才被当作一份宝贵民族文化遗产继承和发扬光大。这几年来党不但提出了团结中西医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科学文化方针,而且吸收了许多中医参加各种医疗卫生工作,开办了中医学院、中医进修学校、中医班、中医院,号召西医学习中医,鼓励中医带徒弟,这种
3

种措施,无可争辩地说明了:只有共产党才有资格继承和发扬自己的民族文化遗产。这种种措施,毫无疑问是完全符合广大人民的愿望和要求。
    党对中医的关怀、重视更加使我们感到继承和发扬祖国医学遗产的重大责任。不仅目前我们这一代中医应该更进一步钻研中医学术,应该毫无保留地贡献自己的经验,传授给下一代,而且我们这-代有条件的青年朋友,也应该主动的抓紧时机,找好老师,把他们的宝贵经验系统地承受下来,并加以充实提高。
    应该肯定,许多立志学习中医的朋友,是有着远大目标和正确的着手方法的。但在学习中医过程中,也还有一些人觉得学中医是很简单的,认为只要熟读药性歌汤头歌诀,就可以开处方,当医师了。他们仅从一些对中医学术造诣不深、文化水平不高的中医来衡量学智标准。同时也有许多同志认为中医此什么都难学。他们认为:中医书文字古奥,语言不易懂,理论复杂,难得系统地循序渐进,而且中医书籍太多,不知从何下手,这都是可以理解的。下面我们就谈谈学习书目的问题。
    学习中医,应该从那些书入门,先看那些书呢?在这个问题上,目前存在两种主要不同的看法:一种看法主张先从经典著作-内经难经神农本草经伤寒论金匮要略入手,主张先从这里打好了稳固的基础,再来学习其它方书(千金方”、外台秘要)、各个专科(内科、妇科、儿科、外科等),名家医案等;另一种看法主张先从浅近的中医著作如医学三宇经本草备要汤头歌诀脉诀等入手,从这里大略了解-些中医学术的梗概,然后再求深造。这两种意见那种比较正确呢?依我看,主要应根据自己的文化水平来决定。如果是一个具有初中文化
4

的人,那就以采取后一种办法较为合适。如果具有高中以上文化水平,那就又以采取前一种办法较为合适。所以这两种意见都有可取之处,也都有不够全面之处。读书不是为了装门面,要使书本上的知识成为自己生活经验中的一部分,必然要经过一番咀嚼、消化、吸收的过程。如果连啃都啃不动,怎样能谈到消化、吸收呢?
    专学中医某一科或某几个秘方、单方、草药,是不是也要读很多中医书呢?我们的看法:如果老师只擅长某一科或某几个秘方、单方、草药,可以先把他的经验很好的继承过来,然后逐渐学习有关的知识,这样才能更加有效地运用和发挥这-部分经验。如果学了几个秘方,几样草药便停止不前,是完全错误的。它并不符合学习中医的深远目的。
    如果找不到老师,是不是可以自学呢?答复是完全肯定的。过去有不少著名的医学家都是自己刻苦钻研成功的。当然自学并不等于"万事不求人",遇有疑难问题,可用通讯的方法向有经验的人请教,还是很必要的。也有一些疑难问题经过自己多看几遍,多找些参考材料而自己逐步得到解决的。过去还有许多人是先经过自学的过程,基本上掌握了中医理论后,再去投师学习临床经验的。这种方法现在似乎还值得推广。
    如果找的老师文化水平低,或是有经验而讲不出道理来,或是老师讲的和书本上讲的、别人讲的有很大出入,这怎么办呢?究竟听谁的话呢?我以为学习中医,主要是学习老师的经验,不应该从老师的文化水平来衡量。如果老师讲不出道理来那也不要紧,可以慢慢来体会、提高,古话说青出于蓝,那就是说,学生从老师这里学到一部分知识,再经过自己的钻研,是很可能比老师高明一些的。这也完全符合人类知识累积的客观规律。如果一蟹不如一蟹”,那还谈什么发扬光大呢?至于老师讲的和书本上讲的有出入,这倒不是奇怪的事,
    5

中国历史那么长,中医学家那么多,中医执业地区那么辽阔,这就必然会存在着很多不同的学术见解,对这些不同见解,开头要鉴别谁是谁非是有困难的。我以为在没有具备鉴别、批判能力前,主要是听老师的话。而随着知识的累积提高,有了分析批判能力时,发现老师的话确有错误,再来虚心地向老师提出来,这样比较恰当些。
    中医学术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逐步形成了它自己的一套理论体系和专门语言,这些理论和语言和我们现代生活有着一定距离,因而显得陌生一些,这并不是什么奇怪的事,只要我们能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先掌握中医学术发展的历史背景以及中医学术的基本纲领(包括解剖、生理、病因、病理、及诊断治疗等),然后根据自己的文化水平,选读一些适合的书,逐渐提高,再加上老师的指导,朋友的磋商,就会渐入佳境。
    总之,现在学习中医的条件,比以往任何时候优越得多。一方面是党的关怀重视和积极领导;一方面是老师的社会主义觉悟大大提高了,不会再有传子不传女””十步留一步免得徒弟打师傅”等等保守思想了。这就为我们学习好中医提供了重要的保证。再加上中医医疗、教学、研究的机构分布全国,可以随时通讯请教,许多用现代语言写的中医著作,可供初学参考,减少文语字言的障碍。这样只要有决心信心,积极努力,虚心而诚恳向中医老师请教,是一定可以学好中医的。
    最后,预祝你们学习成功。
    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