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12月1日 星期六

從中醫或西醫的觀點來看頭暈

頭暈是很多人都有過的經驗,有的是偶而發作,有的則是鎮日頭昏不清爽,輕微的只是覺得虛虛暈暈或暈暈脹脹的不舒服,嚴重的則有如排山倒海而來,天旋地轉、煩悶想吐、步履蹣跚,這種痛苦的經驗,真是恐怖到了極點,若非身歷其境,實在難以體會。頭暈的患者,常認為自己是得了貧血,特別是蹲下去再站起來就眼前昏黑、眼冒金星的人,總覺得要不是貧血就是有低血壓,暈得厲害的,甚至會懷疑腦部長瘤了;其實,不管從中醫或西醫的觀點來看,頭暈都是一個病因複雜而難纏的問題。

  頭暈多半是「耳朵」或是「頭腦」的問題。耳朵的毛病,常見的像有名的梅尼爾氏症,是由於內耳內淋巴水腫,產生眩暈、單側重聽、耳鳴、耳塞等症狀;又如良性位置性眩暈也是肇因於耳朵,病人常因姿勢改變而導致嚴重眩暈、嘔吐,但重複同樣動作則會改善;耳朵裡頭的前庭神經發炎或是聽神經長瘤,也都可能引起頭暈。

  腦部的毛病,常見的是腦部血液循環不好,特別是年紀大的患者,當腦血管狹窄、動脈硬化,或者頸椎病變,因轉頭壓迫椎體動脈,也可能造成頭部循環變差而頭暈,某些病人還可能有中風之虞;若小腦真的長瘤或是腦部有特殊的病變,當然也會頭暈。此外,像心律不整、心臟衰竭、貧血、低血壓、高血壓、高血脂,雖然不是腦部的問題,但都會造成輸送到腦部的血流異常,間接地導致頭暈。

  中醫對於頭暈的診治,是以一系列的症狀群來區分「證型」,中醫講辨證,西醫講辨病,其實有些觀念仍然可以相通,彼此可以相輔相成。臨床上,中醫至少可分為六大證型:
        一、肝火上炎:類似於頭面、耳朵的炎症反應,或某些高血壓患者的表現。其症狀為口乾口苦、頭暈脹痛、耳鳴耳痛、尿黃而少、煩躁易怒,一旦發怒動了「肝火」則面紅目赤,病情加重;可用龍膽瀉肝湯配合清熱解毒藥來清瀉肝火。
        二、肝陽上亢:不少高血壓患者是屬於這一型,其症狀如同肝火上炎者,會頭暈、口乾、耳鳴、心煩易怒,但其之所以會「虛陽上亢」,乃因腎陰不足所造成,故而亦常見目澀、多夢、盜汗、手腳心發熱等陰虛症狀;可用天麻鉤藤飲加減來平肝熄風。
        三、氣血虧虛:常見於貧血或低血壓患者,其眩暈在突然起坐時加重,臉色蒼白,嘴唇、指甲亦缺乏血色,全身懶洋洋而吃不下飯,容易心悸、睡不安穩;可用歸脾湯加減來補益心脾。
        四、腎精不足:類似於先天不足、年老體衰或房事過度造成的自律神經失調或精神官能症,其症狀為眩暈耳鳴、視力模糊、精神萎靡、記憶力減退、腰膝痠軟無力,甚至遺精、陽萎。若兼有咽乾、手心熱者,是屬於腎陰虛,可用左歸丸加減來滋養腎陰;若兼有四肢冰冷者,是屬於腎陽虛,可用右歸丸加減來溫補腎陽。
  五、痰濕中阻:類似於內耳淋巴水腫造成的梅尼爾氏症;正如(丹溪心法(所說:「無痰則不作眩」,所謂的痰濕多半是飲食不節,損傷脾胃,使得水液運化有障礙,一旦體內水分代謝失調,便產生了不正常的液體分泌物「痰」。其症狀為頭暈頭重、胸悶噁心、身體沈重而嗜睡、食慾減退;可用半夏天麻白朮湯加減來健脾和胃、化濕祛痰。若合併有頭目脹痛、口苦心煩,表示痰鬱化熱,可用溫膽湯加黃連、黃芩來清熱化痰。
   六、瘀血阻絡:不管是動脈硬化或者頭部有外傷,都可能導致腦部的血液循環不好。病人除了眩暈,還可能有定點的頭痛、手腳發麻、失眠健忘、唇色紫暗、舌有瘀斑;可用血府逐瘀湯來活血化瘀。

  眩暈的防治需要「三合一」:藥物、生活、飲食的控制。藥物的治療必須請教醫師,切莫相信偏方;生活的調適,記得不要熬夜、過勞,保持心情開朗,不要無謂的緊張,以免頸部肌肉痙攣而引起耳朵供血不足,加重眩暈;飲食的控制,宜保持低鹽、低糖的飲食習慣,不吃醃漬物,避免菸酒、咖啡、濃茶、巧克力等含咖啡因的食物,多吃新鮮蔬菜、糙米。只要能三管齊下,遠離眩暈可期。

 作者為中醫藥大學副教授、台中市葉慧昌中醫診所院長
 院址:台中市精誠路532         電話:04-24716048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