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8月1日 星期四

给初学中医的十封信(7)

七、不要为伤寒、温病之争所困惑
朋友们:
    在前面几次通信中,我们经提到中医对外感病的认识和处理上,存在着伤寒与温病两种旗帜鲜明的学派。近几百年来,这两种学派展开了热烈的论战,宗伤寒的某些人对于温病学说是不满意的,骂他们轻描淡写、不负责任,骂他们‧制造疾病,甚至诅咒他们为牛鬼蛇神;学温病的人对伤寒学派有的也不客气,说什么江南无真伤寒古方不可以治今病等等,实际上就是骂伤寒派是教条主义者,是顽固
    这些年来,通过历史唯物主义的学习,伤寒与温病之间渐趋调和,刀斧声是完全听不见了,代之而兴的说法是温病是伤寒的发展六经、三焦只是说法不同,实际是一样的善治伤寒者必善治温病,善治温病者必善治伤寒,这真叫作化干戈为玉帛吧。
    这种转变是不是正常呢?我们应该怎样看这个问题呢?在这次通信中,我们就着重谈谈这几个问题吧。
    我以为伤寒、温病学派由争论而渐趋调和起来,是有其社会基础的。解放前,中医被统治者歧视、诅咒,被斥为封建、迷信、不科学,这是众人皆知的事实。这几年来,中医才被开始当怍一份宝贵的文化遗产来继承和发扬,中医的政治地位大大地提高了!社会上对中医的期望和要求也更加殷切了,中医界唯恐自己不团结,所以有些人把学术论争,也就收起来了,尽量把矛盾掩盖起来了,连温病与伤寒之争这么一件大事也包括在内,这种变化确实是大的,愿望也是好的,但末免有些不正常。
    温病是伤寒的发展,事实本来是这样。但持这种见解的人,往往有两种毛病:其一是企图用伤寒有五,有中风、有伤寒、有温病、有湿温的广义伤寒来概括温病,否认温病学说对于伤寒学说的丰富提高作用,也却是说否认温病学说的实际地位;其-是抹煞二者的原则性区别,以免贻人口实。总之,其主要缺点在于末能说明温病从伤寒基础上发展的必然性,未能说明温病学说的进步意义和实用价值。 
    从伤寒发展到温病,这是历史的具体条件所决定的。伤寒学说进入到宋代以后,由于民族体质的变化日趋明显,病种的增多,伤寒学说渐渐不能完全适应当时保健事业的要求,甚至由于伤寒学说威信太高,以致有盲目搬用方药而发生过一些流弊。金代刘河间指出伤塞,疫厉应该有所区别,如果对疫厉误以麻黄桂枝解表,不仅不解,其病反甚而危殆矣。元代王安道对这问题提得更尖锐,他说:仲景的麻黄汤、桂枝汤,本不欲用于夏热之时也,春夏虽有恶风、恶寒表症,其桂枝麻黄汤终难轻用,苟不慎而轻用之,诚不能免夫狂躁、发黄、衄血之变。明代吴又可氏还从病因学说上,说明伤寒与瘟疫的区别,他说寒、热、温、凉,乃四时之常,因风、雨、阴、晴稍为损益,如秋晴多热,春雨多寒,亦天地之常事,未必为疫也。疫者感天地之厉气,其气之来,无论老少强弱,触者即病。邪自口鼻而入,感之深者,中而即发,感之浅者,未能顿发,或遇饥饱劳碌,忧思气怒,正气被伤,邪气始得张溢。总之,温病学说是经过长期实践,在不断接受和批评伤寒学说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温病学说比伤寒学说是进步了呢,还是倒退了呢'我认为是进步了一些。它的进步首先表现在关于病原的见解,如吴又
   34

可氏所谓天地之厉气,确比专从气候季节变化来解释急性发热病病因要进步得多;其次,温病学派认为病邪自口鼻而入,确比自肌表而入的见解高明一些;再次温病学派发现多数急姓发热病开始多出现上呼吸道症状,再进一步就会引起精神意识的某种改变,因而发现了温邪上受,首先犯肺,逆传心包和温病由卫面气,由营而血的发展规律(卫分气分是一般性的全身症状,营分、血分则是重要脏器受侵害的表现。营分症多属神经系症状,血分多属皮下出血,吐血,衄血的症状),这种规律应该说此伤寒六经的说法更有说服力。
    在治疗方面,温病也有它的进步牲,此如说在热病初期,温病家常用银翘散、桑菊饮,现代医学证明它具有较优的抗生作用;在疾病的增进期,温病学派一方面吸收了伤寒的白虎汤,承气汤等法,但又创造了更加细致的新加黄龙汤、宜白承气汤、导赤承气汤、牛黄承气汤、增液承气汤等;由于高热引起神昏谵语的,温病学派有清热解毒、芳香开窍法,如清宫汤、牛黄丸、紫雪丹、至宝丹等,解决了许多危急症状;急性热病的过程中和恢复期,病人常患失水,温病学派有加减复脉汤、大小定风珠、益胃汤、五汁饮、牛乳饮等,对于维持病人营养有着很大作用。
    我们肯定温病学说的进步性,目的在于扭转-些人对于温病学说盲目的宗派情绪,引起大家对于温病之重视和积极钻研,唤起初学中医的同志,不要把自己围在一个较小的圈子里。这里并不意味着伤寒学说不足学,也不是故意贬低伤寒的历史价值。我们在前面经指出:伤寒论是中医学术体系的指导思想,为后世辨证论治奠定了巩固的基础。在今天的临床实践中,它仍然有着重要钓地位,有着实用价值。但是如果以为"一部伤寒论便可就治万病除了伤寒论外不足学温病学说误人子弟,这便大错特错了。
    35

    伤寒和温病学说之间也是各有特点的,它们并不像一些人故意解释的那样,说二者完全相等;至少在目前二者还不可能完全混为一谈,因为它们两者之差别是历史所形成的客观存在,是随便否认不了的,我们要把两者完全统一起来,还要作许多努力,首先就是对这两家学说很好的学习,然后用辩证的历史眼光分析整理,去芜存精,发展新的关于急性发热病的学说。
    关于伤寒的参考书很多,如关于版本的有明赵开美的复刻本(重庆人民出版社出版的‘新辑宋本伤寒论”即根据赵氏复刻本);日人大冢敬节氏康平本伤寒论;关于注解的如陈修园氏伤寒论浅注,任应秋氏伤寒论语译等;关于分类讨论的如柯韵伯氏伤寒来苏集,徐洄溪氏伤塞类方  等;关于综合讨论的如张倬伤寒兼证释义,舒驰远氏伤寒六经定法等等,可选择参考。
    关于温病的参考书,除第二封信中所列举的以外,还可参考戴天章广温疫论,吴坤安氏伤寒指掌,俞根初通俗伤寒论,谢诵穆温病论衡,沈仲圭中医温病概要等等。
  36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