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8月24日 星期六

生活中的觀照 *現代人的修行方式*

生活中的觀照~~~色蘊及受蘊的觀照  
                                   
  *現代人的修行方式

    一般我們談到觀照,往往想到的是自己一個人靜靜的坐在屋子裡,或
  是在森林裡才能修止觀。但是事實上現代人很少有這樣的機會,現代人的
  煩惱相形之下比古代人還要多。要追求解脫,現代人比古代人更不容易。
  因此,現代人學習佛法可能與古代人在經典所描述的方式,要有一些改變
    。也就是說,必須在生活的當下去學習佛法,這就是我們要做生活觀照的
  理由。我們就在上班、下班、與人來往中、在家庭裡、打電話、走路、說
  話、穿衣、洗澡等,種種生活細節裡來觀照,要不然我們真的沒有那麼多
  的時間整天打坐。也許你會問,打坐打禪七重不重要呢?這種禪修的確是
  很有幫助,但是如果平常沒有修行,即使七天關在那 ,也很難有成就。
  因為平時累積了一大堆垃圾,而要在七天內就清理乾淨,幾乎是不可能的
  事。我們的修行要像清潔隊一樣,每天清運而中間不可有間斷休息的時刻
  。我們這個班為什麼叫「研習班」?而不稱之為「研討班」?因為我們的
  重點不在討論,而在於練習。這種的練習往後的幾堂課,就會在課堂上立
  即練習,現在只是要求各位回去以後要確實練習。各位目前的功課還滿多
  的,成長團體要做功課,生活觀照研習班要做功課,生命日誌也要做功課
  ,還有雜阿含經要研讀,非常辛苦,但對各位的成長相當的有幫助!

  *五蘊是一體的多面

      我們前一次談到有關對色蘊的觀照,是屬於對物質世界及身體的觀照
  ,在四念處裡較屬於身念處的部分,但比身念處的範圍較廣,包括眼、耳
  、鼻、舌、身與色、聲、香、味、觸,五根與五塵的應對,而物質的世界
  與色蘊的關係同時也牽涉到其他四蘊,因為色蘊和其他四蘊是互動的。我
  們雖以色蘊的觀照為主,但不停留在色蘊,因為色、受、想、行、識的相
  互關係,有如一體的多個面向,雖只是就單一的面向看,但事實上它是一
  個完整的法塵,不可能將色蘊從整個存在中抽離出來,但是我們在觀照時
  ,仍然要對每個面向分別的觀照,才能觀照得完整。

             色 蘊 的 觀 照

  *觀照的三個階段

    我們如果對色蘊經常的觀照,透過三個階段(1專注當下2質疑生疑
  情3體驗實相)不斷地練習就會有寂靜涅槃的體驗,縱然只是一剎那的體
  驗,但是這種鬆脫放下的體驗,可以讓我們感受到自由和喜悅。

  *專注當下

    一般常談的四念住(身、受、心、法),屬於專注的成份比較多,這
  種專注用另外一個名詞來說就是 "活在當下" "活在眼前" ,不要停留
  在過去也不要停留在未來,不要停留在想像和猜測,也不要有很多的分析
  解釋,只是活在當下。眼睛看、耳朵聽、吃飯喝飲料的時候、嚐到味道、
  聞到香味時、各種觸覺如:冷、熱、鬆、緊、痛、癢等,在感覺中很專注
  的去知覺它、覺察它。

  *質疑生疑情

    第二階段就要去質疑,例如當有痛的感覺時,質疑自己痛從哪 來?
  痛消失時到哪 去?當我們生起一個念頭說我很痛時,也問自己真的很痛
  嗎?痛又如何呢?真的那麼難受嗎?如此不斷的質疑慢慢地我們會從感官
  的世界中昇華。

      我們一直都很沉迷於感官的世界,要聽好聽的、吃可口的、聞香的、
  看美的,喜歡撫摸柔細的、溫暖的,不喜歡觸摸粗糙的、冰冷的,我們為
  滿足感官的享受於是有所選擇分別,對物質的世界及對身體的反應都會有
  撿擇,會將我們所謂的幸福界定在能夠有很好的物質環境,感官能享受吃
  好的、穿好的、住好的,以為這樣就是幸福,若不是如此就不幸福。我們
  對幸福的定義就這麼的狹隘,就只有物質世界和感官世界。當我們處在平
  靜的狀態時,就覺得無聊,於是往KTV、遊樂場找各式各樣的消遣和刺
    激,這樣的世界就是活在感官的世界,對這樣的感官世界我們要不斷的質
    疑和觀照,例如質疑這樣地刺激就好嗎?這麼的刺激就是我須要的嗎?這
    樣的感官享受,好看、好聽、很香的環境,就是我要的嗎?如果這樣的環
    境就是你所要的,那麼升天就好了!不必成佛、菩薩、阿羅漢!因為天界
    的生活,感官就是一直處在滿足享受的狀態。

    當我們不斷地在專注中去質疑時,這些個感官的撿擇享受是會蛻變的
  ,我們會看到一切法塵不是那麼的實在,不是固定不變也不是孤立的。好
  看的東西是靠不好看的東西因緣和合來促成,美麗的花朵靠臭味的糞肥來
  培養,糞肥臭氣難當,美麗的花朵卻香氣迷人。漂亮的女人生病開刀時,
  血流滿五臟六腑,美嗎?再美麗高貴的人也要排糞尿,一個支撐美麗的背
  後其實是一種醜陋,美麗和醜陋的界限在哪?它是不可分割的,但是我們
  卻硬要去分割,把不好的遮起來,把好的顯現出來,不斷地在分割。但是
  當我們在專注質疑時,問它從哪 來到哪 去時,我們看到的是整個的緣
  起。這時我們體驗到法塵不是固定的,是不可分割的,如果不斷地抽絲剝
  繭和分解剖析,將會發現什麼也沒有,沒有實體的,物質的世界全是如此
  ,沒有一樣物質可以不被分解,連金鋼鑽分解的結果也只是碳原子,碳原
  子也可再分解,最後就只是能量,能量回過頭來又形成各種物質。所以能
  量也沒有一個實體,所有的法塵都是沒有實體,沒有固定的存在。

  *體驗實相

      當我們不斷地質疑時,對空性、緣起就會愈來愈徹底的瞭解,這時我
  們就慢慢進入第三階段。這階段就不單只是物質的世界,已從色、受、想
  、行而進入識,眼見色生眼識而可感知外在的世界,我們的眼球、外界的
  光線、物體等都是物質的,可是在這當中卻有個感覺、感知在裡面,好像
  有個能夠看、能夠觀照的某種東西在體內。這時要進一步進入第三階段,
  要體驗看的本身、能看的及所看的都是緣起,不是對立的也不是孤立的。
  沒有一個能看的我,也沒有一個所看的對象--色,進入第三階段以後的
  那種不被拘束的自由,是愈來愈明顯,這時有人形容是「萬法合一」,有
  人形容為「空」、「解脫」或「無我」,但是它真正的含義是什麼?以中
  觀來說叫做「無自性見」或「畢竟空」,但是所有的解釋畢竟都是文字,
  重點還是要自己去體驗,體驗這些對「解脫」的解釋,它所表現在我們實
  際生活和生命的就是對於物質世界不再黏著於感官,那麼如果不再黏著於
  感官,不就是麻木了嗎?不是的!他是帶一種欣賞的特質,能單純到連喝
  口水都感到美好!在沒有黏著的時候就回到一種空的、自由的、豐富的、
  當下的,也可以說是一種寂滅。在這物質寂滅的時候,沒有實體、沒有分
  割、沒有固定、沒有我、沒有我的,沒有任何一樣東西是我或是我的,身
  體不是我也不是我的,房子和車子不是我也不是我的,如此才能得到真正
  的解脫和自由。這就是從物質世界得到解脫,也就是從色蘊的面向觀察。

             受 蘊 的 觀 照

  *受蘊的內容

      受蘊是一種好的和不好的感覺,基本上就是這二種感覺,但是這二種
  感覺是心理上的「感覺」而不是生理上的「感知」,例如我們認為他很醜
  ,「很醜」是一種解釋,是一種思想。但是生理的感知是一種舒服或不舒
  服的感知,它不是一種思想,而是有實質的東西在進出,例如身體有疼痛
    就是不舒服,肌肉放鬆了、環境的聲音安靜下來了就是舒服。

      心理上好與不好的感覺是會演變為情緒的,不好的感覺演變成恐懼、
  憂慮、懊惱、傷心、絕望、嫉妒、仇恨等的情緒,這種不好的感覺對外的
  表現是抗拒,對內的表現是否定,例如有人說「我不想活了」,雖然和思
  想有牽連,但基本上都是從感覺裡出來的。好的感覺如:自由、平靜、喜
  悅、輕鬆、溫柔等,如再建構上去就有愛恨情仇、悲歡離合等的感情問題
  ,如此牽連就更更深更複雜了。

    人類有愛與被愛的本能,也就是說好的東西他就喜歡,喜歡就會愛,
  愛了就有執取。都是從感覺變成情緒,情緒再變成感情。例如男女在一起
  ,日久生情,發展成為感情關鍵就在第一眼有「好的感覺」,若沒有,以
  後就很難來電!例如長相要帥要漂亮,若不帥不漂亮就很難來電了。開始
  時雖是以物質的做為基礎,但是最後就回到一種心理的感覺,這種感覺大
  家都把它看成很神秘,但是今天我們要把它瓦解,使它露出真面目,使它
  不羅曼蒂克!

  *專注地看著感覺

      有人或許會問,佛法這麼理性,那麼有智慧,是不是就會把世間的情
  給否定了呢?不會的!我們今天所要瓦解的是那分「執取」。首先要活在
  當下,專注地讓感覺出來,不要排斥,不要懊惱我怎麼會有這種感覺,我
  怎麼這麼貪!我怎麼可以喜歡女孩子!我怎麼可以喜歡男孩子!我怎麼可
  以動這種邪念!這些懊惱都不要去理會,只要看著自己的感覺,慢慢地這
  感覺就會沉澱,最後會發現,原來最神聖的和最卑劣的感覺都存在我們的
  內心裡,聖潔和污穢一直都在一起的,無法被分割的,若不可被分割那該
  怎麼辦?不要去理會它,不去批判、解釋、分析,就只是看著它,慢慢的
  愈看就會愈清楚,活在當下!不論是悲傷、喜悅、得意、沮喪都看著它,
  看著它就會產生蛻變,慢慢的內在裡沒有扭曲,沒有遮掩。悲傷時就看著
  悲傷,或許你會問悲傷時已經夠悲傷的,怎麼還有可能看著悲傷呢?奇怪
  的是就是可能,若不相信的話,下次悲傷時試著看著它,你會辦到的!為
  什麼光看就能產生蛻變?因為過去我們從來不這樣看著自己,當悲傷時
  就一直自我催眠說「我好悲傷!」,於是就愈來愈悲傷,在當時就是不看
  著不觀照,執取的心出現時就說「我好喜歡喔!」,於是就一直黏著下去
  ,只要看著它就會脫離出來,不看就會被捲進去。

  *質疑情感

    對於情感的觀照,第一個步驟是看著它,第二個步驟是質疑。對於情
  感的質疑似乎是相當煞風景的事,但是如果不質疑的話,就沒有真正的愛
  和慈悲。我們很喜歡某某人,那是因為她溫柔體貼,她做事能幹,因為她
  笑的樣子很像我媽媽,看到她就想起我的老師等等,但是當那種喜愛隨著
  因緣而改變時,我們就會變得不喜歡了!不愛了!而被愛的人就會感到莫
  名其妙,我還是我怎麼會不愛我了呢?因為我有權不愛你,因為愛是有條
  件的,是因緣和合的,所以我們要質疑。
  
      她真的那麼美嗎?美麗的笑容真的那麼迷人嗎?真的讓我神魂顛倒嗎
  ?真的嗎?真的嗎?她就是我一生夢寐以求的對象嗎?去問問自己,若不
  經一番的質疑,一番的覺醒,哪一天就會有意想不到的痛苦!我們這樣的
  質疑,和另一種修行方式是不一樣的。有一些學傳統佛教的行者,對一些
    事採壓制的方式,不可碰,不可想,認為情慾的東西都是邪念,是障道法
  ,避之惟恐不及,但是我們對情慾的看法只是質疑而不否定,否定只是腦
  袋裡生出一些想法套在上面,於是就認為它不好!我不要!其實心裡認為
  很好很想要。由於內外產生了極大的衝突,覺得學佛實在太辛苦了,這個
  不可以做,那個也不可以做,最後乾脆就放棄學佛了。佛法教我們的是一
  種覺醒的心,要我們觀察我們所沉迷的對象真的那麼好嗎?厭惡的對象真
  的那麼壞嗎?真的受不了嗎?我一定要如何如何!我一定要和他分手!離
  婚!我一定永遠不要再見到他?真的那樣絕情嗎?要回頭再問問自己,再
  去觀察。
  
    由觀察當中我們會發現到比較豐富的內涵,而不是停留在一種腦筋的
  思考,我們的觀察只是觀察而沒有批判、解釋、分析,這種第一階段的活
  在當下,到第二階段的質疑,其基礎是在觀察當中質疑,在質疑當中觀察
  ,並不是質疑完就沒事,質疑的目的是為了要有更深入的觀察,就好比直
  昇機的螺旋翼,當它一直在旋轉時就能不墜落,一旦機翼在空中停止旋轉
  ,整個機體就立刻墜落。相同地當專注的觀照沒有質疑時,很可能就此陷
  進去。當我們不斷地質疑,只要內心有疑情,常常問自己真的嗎?是嗎?
  那又怎樣?常常問自己就比較不容易沉陷,要不然我們一點覺醒的力量都
  沒有,怎麼可能有更深入體驗。觀照和質疑其實是同一件事,但我們為什
  麼強調質疑?因為一般人的觀照是抓著來觀照,也就是這樣把觀照都捏死
  了!必須放開後再來看,去看覺受、看感情。當我們一有平靜的感覺,就
  認為我的修行所要得到的就是這種平靜,於是說「好好喔!我要!」然後
  就這樣掉了進去,像這樣的感受都不要,只是觀察、質疑、觀察、質疑。

  *體驗實相

    質疑的結果是自由、清涼,沒有渴望維持、渴求再發生等。當緣起展
  現一種平靜時,那就是平靜,當緣起展現一種混亂時就是混亂,沒有渴求
  ,因為沒有任何一個對象是我們可以支配的。自我的支配欲--我執,在
  觀照質疑中會慢慢淡化。

    人類對各種事物的黏著以感情的黏著最深刻,人都有愛與被愛的須要
  ,去愛一個人固然很好,因為這是一種欣賞、一種美,但人也有被愛的須
  要,被肯定的須要,這就是為什麼男女朋或夫妻分手時會那麼的痛苦,因
  為分手代表互相否定。當兩人在一起為什麼會帶有那麼高的喜悅?因為他
  (她)不再孤獨,終於有一個人全心全意來愛我了!雖然他(她)自己意
  識不到,可是當承諾發生時,他(她)覺得太滿足了!至於結果如何就沒
  想那麼多了。人有愛和被愛的須求,但我們要質疑這愛和被愛的須求。如
  果我們的愛是建立在條件上,被愛是建立在依賴上,則是沒辦法自由和解
  脫的。

    所以當經過第二階段質疑之後,慢慢內心就會愈來愈鬆脫,對外在的
  渴望、渴求,對心靈感受的追求,就會愈來愈淡化,不追求平靜也不追求
  混亂,不追求美的感受,也不追求不美的感受,只是回到真實的、當下的
  ,很清醒的活著而已。對物質世界抱著一種奇妙的、欣賞的態度,寂靜的
  看著,對感情的感觸也是如此。當有條件的、依賴的內在都消除,就回到
  真正的愛和真正的慈悲。我們對萬事萬物美好的感受,很自然地從內在出
  來,因為沒有對立所以和諧,就是如此單純,沒有條件的,純粹是對人的
  欣賞,這種的欣賞是內在提昇的結果,是屬於很高層次的部分,也就是當
  我有一個「好的感覺」就只是一個感覺,沒有我也沒有感覺的實體,只是
  讓感覺發生,所以在感覺當中、情緒當中、感情當中就自由了,這就是受
  蘊的觀照。
  
 本文作者:黃國達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