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是一門浩瀚的學問,而如何將浩瀚的中醫理論歸納用來分類全世界數以億計人類的體質,實在是一個相當困難的工作。雲端中醫在建立雲端時代的養生系統之前,也同樣遇到如何將中醫體質分類這個困境,因為我們必須將人類的體質分類成為很簡單、很容易理解,卻在臨床上具有意義,不論是在治療或是平日保健養生都必須有成效的一套體質分類法。
翻開中醫基礎理論這類的書籍,我們可以看到裡面有許多中醫哲學,其中似乎都是在探討「陰陽」、「五行」、「氣血」這類抽象的概念,如果運用這些抽象的概念來分類人類的體質,就會形成如「陰虛體質」、「氣虛體質」、「痰濕體質」這些很抽象且難以被理解的體質名詞,這些名詞是不容易被社會大眾輕易理解的。
雖然,對多數的人們而言不容易理解傳統中醫這些陰陽、氣血概念,但對於中醫「臟腑病」的概念(心、肝、脾、肺、腎)卻是相對容易能夠理解的,因為這些名詞與從小到大接受西醫教育的觀念類似。因此,我們試圖運用這種大家容易理解的概念,來詮釋現代人類的體質。
遠在漢朝的時代,醫聖張仲景已經對臟腑病有了完整的詮釋。在「金匱要略」一書裡提到:「夫治未病者,見肝之病,知肝傳脾,當先實脾...」這一段話,是運用中醫之五行理論來理解的。在中醫理論裡,肝屬於木,依照五行理論,木是剋土的,這個土就是脾。
因此肝一旦有病,脾也就會立即有病,這是中醫看待臟腑病的基本理解。而金匱要略又提到:「脾能傷腎,腎氣微弱,則水不行;水不行,則心火氣盛;心火氣盛, 則傷肺,肺被傷,則金氣不行;金氣不行,則肝氣盛。」從這段話我們可以知道,肝臟有病會傳到脾臟,脾臟有病又會傳到腎臟;腎臟有病,又會傳到心臟;心臟有病會傳到肺臟,臟腑病是會一直傳遞下去的,臟腑之間是會相互影響的,不是單一且獨立存在的。
因此,在傳統中醫理論裡,不太可能有單純治療肺病、肝病、腎病這樣的治療模式,因為只要有一個臟腑有病,就會連帶影響其他的臟腑,因此中醫的治療必須是「整體性」的,不能是單一性的。
雲端中醫養生保健系統所針對的族群,就是所謂的「亞健康」族群,亞健康的定義,就是介於健康與疾病之間的一個臨界狀態。亞健康狀態不能說是健康狀態,而這種狀態在傳統中醫的立場看來,就是屬於「臟腑病」的階段。
為什麼傳統中醫說的臟腑病,就是現代所定義的亞健康呢?原因很簡單,任何人只要去找中醫師把脈,只要中醫師對你說:「你的肝不好!」你只要立即去醫院檢查肝指數,通常西 醫師會對你說:「你的肝指數沒有問題啊!」這是因為,中醫所定義的肝與西醫所定義的肝是完全不一樣的。中醫所定義的肝,指的是肝的氣血運行狀態,並不是解剖學所可以看到的肝,而當中醫師認定一個人的肝有問題時,其實是位於「亞健康狀態」的肝,是介於完全健康與西醫所定義的疾病之間的臨界狀態。
基於此,雲端中醫將整個亞健康狀態的演變,定義成整個中醫臟腑理論的演變,運用中醫的臟腑理論來詮釋整個亞健康狀態的變化現象就相對容易許多了。因此,這個臟腑理論本身就是一個體質的概念,只要一個臟腑有了問題,一連串的其他臟腑都會受到影響。
只有一次調和所有的臟腑,才能算是調整完善的體質,因此我們定義臟腑理論的本身,就是一個解釋體質演變的理論。透過張仲景在「金匱要略」一書中所提出的一段話「此治肝補脾之要妙也。肝虛則用此法,實則不再用之」。從這段文字裡,張仲景提出一個人的肝有病,是不需要治肝的,只要運用治脾的治療方法就可以讓所有的臟腑一次痊癒。然而,他強調這種治療方法只是肝虛的時候可以運用的,肝實的時候則不可以運用。
基於這段話,我們推演出臟腑病狀態有兩種可能性,第一種狀況是比較輕微的,叫做「肝虛階段」,只要透過補脾就可以被治癒的。而第二種狀況是比較嚴重的,叫做「肝實階段」,此時單靠補脾已無法解決,必須運用其他的治療方法。
基於此,我們將人類的體質分類為臟腑病體質之「肝虛階段」與臟腑病體質之「肝實階段」,這兩個體質幾乎完全主導了現代人亞健康狀態的所有症狀與疾病演變。
然而,許多人會疑惑,難道所有亞健康狀態的人們都是屬於臟腑病嗎?沒有其他的可能性嗎?漢朝時代的醫聖張仲景也早就為這個問題提出了解答,他所提出的整套「傷寒論」就是在詮釋臟腑病以外的其他亞健康狀態現象。
古人發現,有許多疾病都是因為外寒入侵體內所造成的,因此整本傷寒論都是探討如何驅除這種外寒對體內造成的影響。例如,某人因為天氣突然變冷,突然頭
痛且發燒,這就是外寒入侵體內所造成的一種現象。傷寒論裡面所提到的多數現象,通常都是短暫的,可以透過服用中草藥來立即去除,有時候甚至不需要服用任何藥物也會自動痊癒,這是不可能長久累積在體內成為一種體質。然而,我們發現有一種少陰證,竟然會在體內累積長達數十年之久而成為一種體質,因此我們將這種現象定義成為「少陰體質」,由於「少陰」這個名詞對社會大眾是很陌生的,因此我們改稱之為「陽虛(虛寒)體質」。
「臟腑病之肝虛體質」、「臟腑病之肝實體質」以及「陽虛(虛寒)體質」,幾乎主導著整個人類的亞健康體質狀態。這樣的體質分類方法源自於漢朝張仲景所撰寫的傷寒雜病論,雖然與現代中醫對人類的體質分類方法不太一樣,但是在實際的生活中卻是非常實用的,接下來的章節將會對這三種主要體質做更詳細的介紹。
最後,我們必須假設,這世間有一種人是絕對健康的(雖然很少見),這種
人的體質我們把它定義成為「平和體質」。
本文轉摘 雲端中醫養生保健系統 www.cloudtcm.com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