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11月27日 星期五

體制教學完全錯誤,養不出未來人才


台東均一中小學採用華德福教學,董事長嚴長壽希望能貢獻心力,來翻轉台灣教育體制。記者劉學聖/攝影

2007年,60歲的嚴長壽來到台東,他自嘲對高教夢碎,來台東想找尋廢棄小學,重新架構他的教育理想。他形容,「台東是很特別的地方,它很遙遠,只有台灣1%的人口,卻擁有1/10的台灣面積。」
8年後,嚴長壽不僅成立公益平台基金會,更以均一中小學為圓心,協助打造阿美族母語幼兒園、和當地高中職合作技能接軌;引進華德福教育模式,致力開發孩子的天賦,當都市孩子考試限時45分鐘,這裡的老師給孩子多1倍時間,2小時同時考試也要同時學會。
他在台東偏鄉講國際化,招聘多位英語老師與外籍師資,要原住民、弱勢孩童把英語學習好;推動「弱勢拔尖」送優秀的原住民到外國進修,他看未來:「當孩子可以隨時隨地上網修哈佛、史丹佛大學的課程,何必上台大?」
英國學者研究指出,未來20年間,有4成7的現存工作將消失,還有6成的工作還沒被發明,因此孩子需要具備「未來」能力。「大人要蹲下來搭起舞台,把孩子抬起來,」嚴長壽直指,傳統教育體制已經落伍,家長、老師要覺醒,開發孩子的天賦,才能連結在地,接軌國際。
以下是願景工程團隊專訪概要:
問:偏鄉教育的問題長達數十年不變,雖然有民間大量資源投入,但仍進步緩慢,總裁在花東投入多年,就你觀察關鍵何在?
答:過去一直不敢主動談偏鄉教育,我是對高教夢碎後,才決定到偏鄉投入國教。發現高教是一個無法挽回的噩夢,我常用蔡國強的作品描述,狼犬一群群的衝向一面玻璃牆,撞得頭破血流、血肉模糊,仍要不停地撞上去。
我們的家長、老師就像這群狼,明明已經告訴你少子化了,教育應該不一樣了,觀念應該要改變了,結果大家還是繼續往玻璃牆上撞。
教育應該不一樣,我還沒有資格講應該怎麼做,但是我知道應該快速脫離以考試扼殺孩子天賦的教育模式。台灣已經從代工型產業,走向創意型產業,過去代工型產業需要的人才,就是美國下訂單要什麼、你照做,但這些被取代後,你必須有能力「原創」。原創沒辦法靠考試,不同的天賦要有不同的發展。
家長是教育的關鍵。家長醒醒吧,你才是扼殺孩子天賦的殺手。家長老是擔心孩子輸在起跑點,因此會影響老師、影響民代、影響政策,政府有再好的教育改革或方案也沒用,都是「共錯結構」。
公益平台文化基金會的logo是我畫的,一群人在下面頂起一個平台。我們就是在下面的人,為孩子搭起平台,因此我們必須蹲下,發覺孩子的天賦,把他抬起來。
五年多前我本想找一個廢棄小學,給他們新生命,讓原住民孩子學音樂、藝術、語言,後來看到星雲大師在台東市經營均一中小學,但在偏鄉經營私立學校,靠家長繳的學費支撐不太可能。請人問星雲法師可不可以讓我接手,聽到我想接手,法師直說:「太好了!」沒有條件地直接交給我。
均一中小學有1/3一是完全弱勢、低收入戶、隔代教養的孩子,但也有原住民部落的菁英,特地讓部落菁英來就讀,因為他們未來可以影響部落,讓部落強大。
問:在均一中小學,想進行什麼樣的教育革命?
答:體制內的教學完全錯誤,如果繼續使用考試的方法,沒辦法培養未來的人才。要讓天賦自由,教育就必須改變,找另類的老師,但有理想的人不一定能整合出在地經驗,美國的教育方式到台灣也不見得適合。
後來看到宜蘭縣立慈心華德福實驗中小學,看到一群不是為了捧「終身保障、鐵飯碗」的老師,看到一群有理想,願意付出時間的家長,這些孩子也許考不上傳統名校台成清交,但是這些孩子明確知道自己未來方向。
現在均一中小學便是和宜蘭縣立慈心華德福實驗中小學互相支援,老師也在那邊培訓。
均一中小學也有考試,但不是45分鐘的考試,而是給孩子2個小時的考試,考到哪一題孩子不會,老師就立刻教到他會。因為考試的目的不是讓孩子受挫折,而是讓他發現哪邊不會,我們把他教到會,2小時內不只考完試也完全學會。這不就是教育的目的嗎?
要讓孩子不畏懼學習,不對知識產生排斥。而是讓孩子對知識產生好奇,當孩子產生好奇,他們會自己找答案。
如果今天我們有18堂課,我希望老師只上12堂,我情願老師每堂都把孩子教懂,剩下的6堂或8堂課,讓孩子自己探索,不需要每一堂都塞得滿滿地讓孩子考試、重複做練習題。
過去家長、老師讓孩子像狼群一樣往同一個方向撞玻璃牆,現在我做的就是一個口令「向後轉」,可不可以讓孩子從別的方向前進,讓他們去走叉路,去找自己的方向。
問:這種教育理念在偏鄉容易成功,還是可以複製到各地?
答:我認為都會區不需要我幫忙,都會區的家長只要一轉念,教育就會轉彎。
但偏鄉需要我們的力量,原鄉或偏鄉的孩子本來就不喜歡死讀書,他們的天賦不一樣,他們喜歡動手做,不要扼殺他們的天賦。不用給他們那種畫好虛線的繪圖本,完全放手讓他們自由發揮。台東好山好水,自然這麼美,把他們每天關在教室裡七、八個小時,太殘忍的事情。
政府過去做的政策都是「由上而下」,由上而下最大的災難就是當老師無法被說服,老師不買單的時候,政策就不會成功。當政府有政策形成時,必須從教師評鑑、教師培訓改善,教育的體系必須翻轉,否則有再大的理想也沒有用。
我知道在有生之年不一定可以看到這套實驗成功,但我知道有希望,「在失望谷底看到光」。
問:窮孩子上不了台成清交,因此你主張弱勢孩子不走主流的路,但他們可以走什麼路?
答:為什麼窮孩子一定要上台成清交?台成清交有很棒的老師,但也有不ok的老師,台成清交有很聰明的學生,但他的聰明可能只是死記背誦的能力,像我這種考一般大學也考不上的人也不差吧。
對弱勢孩子的照顧是「縮短他們不必要學習的時間」。他們沒有經費,沒有家長的支持,他會希望在高中畢業後就有就職的能力,等到他賺了錢再去進修。
因此,盡可能不要讓他們去專注不必要的垃圾課程。當學生可以在網路修史丹佛、哈佛大學的課程,為什麼還要去上台大的課?
如果我讓弱勢學生把英語學好,這個門檻就跨過了,讓他們有好的品格,可以和在地連結,英語學好可以和國際連結,讓他們天賦發揮的能力。
在地連結是找到自己的優勢,可以啟發天賦,他就不會被扼殺,當他有國際連結,他可以正向創新,就不會負面看世界。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