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1月8日 星期四

如何保持清淨心

中医对治病的智慧,可说是深不可测,养生者不可能洞悉全部奥秘。但作为一个养生者,有五句话是必须要记住和了解的:

第一句话是:上医治未病
该语出自《黄帝内经》。治未病指在疾病发生之前预防疾病,防患于未然,也包括在疾病发生时预防其进一步恶化的涵义。所以从这个角度上来说,能治好病人的病固然是高明医生,但能防患于未然,不使疾病发生或不使其恶化的医生则更高明。例如有的人易在春天发生自汗症,如果能给这种人服一种叫玉屏风散的中药(由黄芪30,白术5,防风6组成)就可以加强皮肤的防疫能力,从而预防之,其原理与现代医生注射防疫剂是一致的。

参考养生方:玉屏风颗粒,本品药物组成为黄芪30、白术5、防风6。剂型为颗粒剂(冲剂)。每服1袋,日服2次。温开水送服。
具有益气实卫的作用,适用于正气不足,易患感冒之人。注意:1.平时注意加强体育锻炼,增强体质,提高抗病能力。2.适当进食山药、百合等补益脾肺的食品。

第二句话是:小病不治,大治难医。
这句话的意思是说,疾病初起不治疗,酿成大病治起来就困难了。疾病的发展一般来讲是由浅入深,由轻渐重的。如风湿热,最早犯得关节,进而侵犯心脏,如果能在疾病初期治愈或控制疾病的发展,就不会患难医的大病。这就告诫人们,不要延误治疗时机,有病早就医。中医经典《黄帝内经》就讲了“邪风之至,疾病如风雨,故善治者治皮毛,其次治肌肤,其次治筋脉,其次治六腑,其次治五脏。治五脏者,半死半生。”这段话意思是说:邪风侵袭肌体非常迅速,首先犯及皮表。这时病邪轻浅,故善治者治皮毛,在皮毛时易治,好的医生应该抓住病在皮毛时治疗。其次是肌肤、筋脉,直至五脏。病至五脏,则病深亦重,治疗就困难了,或许可治,或许丧命。

第三句话是:治病必求其本
此语出自《黄帝内经》,为中医界常用习语。“本”是指疾病的根源及本质。一般治病应从疾病的现象探及病变的本质,不能被假的现象所迷惑,不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舍本而求末。从中医来说就是要辨证审因而求治。有一个病人患病后高热、口渴、面红、目赤,烦躁得想把身体贴着冰凉的石板,想跳进冰冷的水里去,许多大夫都诊为热病,吃了许多寒药仍然不好,反而加重,后来来了一个高明的医生,他仔细观察发现病人口渴却不想喝水,仅仅以漱口,烦躁有时短时间安静异常,发热却手足心凉,因而断定是真寒假热的病症,他力排众议,使用热药而奏效,由此可见“治病必求其本”,其说不谬。

第四句话是:三分在治,七分在养。
治病的关键在于调动机体内的抗病能力。有的人生病之后,完全依靠大夫用药物治疗,不注意自己的密切配合,因而往往显效不大。许多疾病,例如慢性肝炎,往往要求病人绝对卧床休养,加以调理,否则很难恢复。民间俗语:“三分在治,七分在养”,提醒人们要注意以自己的饮食调养及精神上的愉快来配合。例如中年妇女在冬令常服一些滋肾养阴、补益营血的滋补药,可有利于纠正体内阴阳平衡,减轻更年期症状,预防某些老年病的提早发生,以至延年益寿。可采用的药膏方:生、熟地各12,首乌12,山药、枸杞子、当归、白芍、女真子、旱莲草、玄参、炙龟板、天麦冬、阿胶(另烊)、白蒺藜、潼蒺藜各9。如兼有胃寒、肢冷、舌质淡胖等阳虚症状,可去玄参,另加仙茅、仙灵脾、菟丝子各9按上方配15剂,混合后制成药膏。调治女子更年期,阴阳并补,效果较显著。
因此,对某些慢性病人来说,调养比治疗还重要。这是因为药物是通过患者的机体起作用的,如果机体对药物已经不发生反应了,那么治疗又有什么意义呢?
当然,还有最后一句话是:小病勿大养。
此语出自《养生必读》。意思是说,有的人由于各种原因,常常无病住院泡病或者小病大养,这其实是对身体十分有害的。药物本身是用来养生益体的,不是用来养病的,古代名医张子和经指出:“养生与攻疴,本自不同”,“若人无病,梁肉而已;反其有病,当先诛伐有过。”另外,因为医院里住的是各种各样的病人,在住院期间病人之间很容易形成交叉感染,在情绪及心理上也会相应地受到影响。在这种环境中没有病的人会无形中受到感染,既不利于身心健康,又得不偿失。


本文轉摘: http://blog.sina.com.cn/s/blog_667551110100yjhv.html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