飯後嘔酸、胸口灼熱,愈來愈多人出現胃食道逆流困擾。中醫歸納胃食道逆流有4大類型,快來看看究竟是哪個原因害你火燒心!
吃完飯後一陣嘔酸,讓胸口灼熱難受;半夜睡不好,早上起來嘴巴感覺酸、苦……小心!這些都是胃食道逆流的徵兆。
胃食道逆流(Gastroesophageal reflux disease,GERD)是下食道括約肌功能障礙引起胃內容物反流,造成食道黏膜損傷與慢性症狀。
台大醫院胃腸肝膽科主治醫師、台大醫學院醫學系系主任吳明賢表示,連接食道與胃部的下食道括約肌平常是關閉的狀態,當吞嚥、食道蠕動時才會打開,將食物送進胃部。
但如果下食道括約肌沒有辦法關緊,胃部的空氣、食物以及胃酸就會往上跑到食道,其中又以胃酸會刺激食道,讓病患被嗆到,頸部到下胸部出現灼熱感,也是俗稱的「火燒心(heart burn)」。
胃食道逆流,每5人就有1人
過去胃食道逆流多出現於西方國家,根據美國胃腸病學會(American Gastroenterological Association,AGA)估計,約有33%的美國人經常有胃食道逆流。加拿大胃腸學會(Gastrointestinal Society)則發現有近四分之一的加拿大人每日或經常受此疾病所苦。
台灣近年來飲食西化、生活壓力增加,導致胃食道逆流的人數也不斷攀升。
根據《內科學誌》「胃食道逆流疾病之處置現況」一文指出,台灣近10年來發生率從2~5%提高至12~20%。
換言之,將近每5個台灣人,就有1人受胃食道逆流之苦。
現代人工作壓力大、三餐不正常,胃食道逆流的現象愈來愈普遍,不只影響生活品質,嚴重可能造成食道被胃酸過度刺激,引起食道病變,甚至演變成食道癌。
不少人服用胃藥,或是上醫院照胃鏡、拿制酸劑,但仍有許多病患停藥後出現復發現象;且長期使用,可能會產生腹瀉、便秘或鈣、鐵質流失等副作用。
中國醫藥大學北港附設醫院中醫師楊淑媚說,中醫治療的優勢在於,能夠減少服用西藥的副作用。除了抑制胃酸,減緩不適感,也會同時調理肝氣,紓緩病患情緒,減緩壓力。另外能依據病患體質、狀況,找出真正成因,治標同時治本,有助於病人根治胃食道逆流。
以下4種類型,都是中醫角度認為造成胃食道逆流的原因。
類型1:個性急躁,邊工作邊吃飯
楊淑媚發現,在門診胃食道逆流病患中,以精神情緒為成因者最多,「這類型病人多半個性比較急,力求完美。」
若壓力過大、情緒緊張,容易導致肝氣鬱結,連帶造成脾胃問題。楊淑媚表示,胃是能夠反映情緒的器官。人體的自律神經會影響腸胃蠕動,若自律神經中的交感神經亢奮,人處在緊張狀態下,腸胃的蠕動會變慢,連帶影響消化。
楊淑媚指出,這類型的人通常在緊繃的狀況下吃飯,無論是邊吃飯、邊處理事情,或是飯後缺乏休息,壓力過大都會讓肝氣鬱結、肝火內鬱,這時進入到胃的食物往下輸送能力變差,就容易造成胃食道逆流。
這也是中醫所說的「肝胃不和、胃失和降」,此時必須「泄肝和胃」,胃氣、肝氣一起調理才能解決問題。
▼中醫調理:疏肝理氣、專心吃飯
中醫裡的煅瓦楞子、烏賊骨、牡蠣可以抑制胃酸,減緩因嘔酸、心口痛造成的不適感,有西藥制酸劑的效果。
另外可酌加佛手、延胡索、川楝子來疏肝理氣,肝氣疏通,讓情緒平靜。亦可加入代赭石、旋覆花來和胃降逆,讓胃氣可以順利往下。
「這類病人要多關心他們的壓力來源,」楊淑媚說,除了開藥外,她也會了解病人壓力的原因,鼓勵他們找到紓解壓力的方法,把生活步調放慢,避免時時刻刻都在緊張狀態。
楊淑媚提醒,吃飯時就專心用餐,避免一心多用,讓腸胃可以慢慢地消化吸收。吃飽飯後也建議要簡單休息,無論是小憩、散步都可,身心放鬆的狀態下都有助於胃的消化。
類型2:吃的東西、時間不對
現代人飲食習慣不良,經常早餐不吃,晚餐又來頓豐盛大餐。三餐不定,加上飲食多是高油脂、辛辣、甜食,造成胃酸分泌失調,也讓胃的消化負擔增加。
長庚紀念醫院中醫內兒科主治醫師喬聖琳觀察,只要吃的東西不對、時間不對,就很容易有胃食道逆流的狀況發生。
喬聖琳說,在中醫將其稱為「飲食不節」,高油脂、甜食、油炸的食物需要花比較長的時間消化,導致胃排空時間拉長。食物、胃酸停留在胃的時間變多,導致「飲食停積」,就會影響下食道括約肌的張力,容易胃酸逆流。
若吃了過多刺激性的東西如辛辣食物、酒精,或是抽菸,也會刺激胃酸分泌,影響下食道括約肌張力,就會容易嘔酸,感覺口中有酸味。
喬聖琳也提醒,膽汁負責消化油脂食物,若吃得過於油膩,也會刺激膽汁分泌過多,向上影響胃酸,有些病患會覺得口苦,就跟膽汁分泌有關係。
▼中醫調理:消食導滯、睡前兩小時不要進食
要治療這類病患,神麴、山楂、麥芽、雞內金都有消食導滯的功效。
日常保健上,喬聖琳提醒,從咀嚼開始就要注意。唾液可以幫忙分解食物,若是狼吞虎嚥,食物沒有充分咀嚼,就會增加胃的消化負擔。上述難消化的食物也要少吃,柚子、番茄、葡萄柚或鳳梨這些容易刺激胃酸的食物也儘量避免。
她建議,可以多攝取木耳、秋葵、蓮藕粉、山藥等食物,有助於腸胃道的黏膜形成,減少胃酸刺激而可能導致的細胞病變。
吃飯時間也很重要。喬聖琳說,用餐以七分飽為原則,晚餐儘量吃得清淡,睡前至少兩個小時就不要再進食,避免胃還沒消化完就躺著睡覺,容易讓胃酸逆流。吳明賢提醒,吃飯要保有規律與節奏感,該吃飯就吃飯。
類型3:長期便秘,體質肥胖
「便祕也是引起胃食道逆流的成因之一,」喬聖琳說,在看診時,發現不少病患是因為長期便秘,導致胃酸逆流。
她譬喻,人的腸胃就像水管一樣,當水管堵住時,東西就會往上湧。也因如此,當病患有宿便、便秘的狀況,腸道無法排空,連帶就會向上擠壓到胃部,造成食物容易往上衝。
▼中醫調理:運動是同時解決便秘與肥胖的好方法
楊淑媚表示,胃食道逆流合併有便秘的人,必須同時改善胃酸分泌與便秘兩個症狀,便秘沒解決,胃食道逆流是不容易好的。依據實證型便秘、氣虛型便秘與血虛型便秘,會分別開麻子仁丸、黃耆湯、潤腸丸來同步治療。
喬聖琳表示,肥胖也容易導致胃食道逆流。「目前已經有研究證實,BMI超過30的人,發生胃食道逆流的機率是平常人的兩倍,」因此在治療上,會配合防風通聖散、五苓散等配方。
吳明賢解釋,肥胖會讓腹部壓力偏高,影響下食道括約肌的收縮,因此也容易有胃食道逆流的狀況出現。
有些上班族女性喜歡繫腰帶、穿緊身褲,又經常久坐,一樣也會壓迫胃部,會影響胃部消化,也容易引起胃食道逆流,要儘量避免此類衣著。
中、西醫皆表示,運動是促進腸胃蠕動,解決便秘、肥胖的根本做法之一。除了飲食的調控,也要多運動,有助於改善胃食道逆流。
類型4:腸胃功能天生虛弱
楊淑媚發現,門診病患中,還有一種是因為長期胃病、天生脾胃虛弱,久病導致出現胃食道逆流的症狀。在中醫屬於「脾虛胃弱」或是「氣虛血瘀」,醫師會從健脾益胃、益氣補血等方面著手治療。
▼中醫調理:健脾益胃、益氣補血
黨參、白朮、茯苓、山藥、黃耆都可以補脾益氣。但楊淑媚也提醒,現在電視裡胃食道逆流的廣告很多,許多病患看到後會誤以為自己的症狀就是胃食道逆流,但其實可能是其他問題,如胃脹氣、胃發炎甚至是胃潰瘍,或是心臟方面的毛病。
因此,如果天生脾胃就比較虛,且長期胃痛,併發胃食道逆流的症狀時,還是要由醫師確診,避免沒有對症下藥,導致症狀更加惡化。
要注意的是,某些治療氣喘、降血壓的藥物容易會讓胃酸往上湧。包含:抗胃腸痙攣劑(抗乙醯膽鹼藥物或抗副交感神經藥物)、支氣管擴張劑、鎮定劑、鎮痛劑(尤其含有鴉片類成分者)、抗高血壓藥(鈣離子阻斷劑以及甲型或乙型腎上腺拮抗劑)。
生活習慣、飲食仍是根本
無論是中、西醫,都強調要根治必須從日常生活開始著手。
喬聖琳說,生活習慣與飲食控制是揮別胃食道逆流的根本之道,「就像感冒不穿衣服,又要醫師一直開藥給他一樣,是沒有效的。」
胃食道逆流(Gastroesophageal reflux disease,GERD)是下食道括約肌功能障礙引起胃內容物反流,造成食道黏膜損傷與慢性症狀。
台大醫院胃腸肝膽科主治醫師、台大醫學院醫學系系主任吳明賢表示,連接食道與胃部的下食道括約肌平常是關閉的狀態,當吞嚥、食道蠕動時才會打開,將食物送進胃部。
但如果下食道括約肌沒有辦法關緊,胃部的空氣、食物以及胃酸就會往上跑到食道,其中又以胃酸會刺激食道,讓病患被嗆到,頸部到下胸部出現灼熱感,也是俗稱的「火燒心(heart burn)」。
胃食道逆流,每5人就有1人
過去胃食道逆流多出現於西方國家,根據美國胃腸病學會(American Gastroenterological Association,AGA)估計,約有33%的美國人經常有胃食道逆流。加拿大胃腸學會(Gastrointestinal Society)則發現有近四分之一的加拿大人每日或經常受此疾病所苦。
台灣近年來飲食西化、生活壓力增加,導致胃食道逆流的人數也不斷攀升。
根據《內科學誌》「胃食道逆流疾病之處置現況」一文指出,台灣近10年來發生率從2~5%提高至12~20%。
換言之,將近每5個台灣人,就有1人受胃食道逆流之苦。
現代人工作壓力大、三餐不正常,胃食道逆流的現象愈來愈普遍,不只影響生活品質,嚴重可能造成食道被胃酸過度刺激,引起食道病變,甚至演變成食道癌。
不少人服用胃藥,或是上醫院照胃鏡、拿制酸劑,但仍有許多病患停藥後出現復發現象;且長期使用,可能會產生腹瀉、便秘或鈣、鐵質流失等副作用。
中國醫藥大學北港附設醫院中醫師楊淑媚說,中醫治療的優勢在於,能夠減少服用西藥的副作用。除了抑制胃酸,減緩不適感,也會同時調理肝氣,紓緩病患情緒,減緩壓力。另外能依據病患體質、狀況,找出真正成因,治標同時治本,有助於病人根治胃食道逆流。
以下4種類型,都是中醫角度認為造成胃食道逆流的原因。
類型1:個性急躁,邊工作邊吃飯
楊淑媚發現,在門診胃食道逆流病患中,以精神情緒為成因者最多,「這類型病人多半個性比較急,力求完美。」
若壓力過大、情緒緊張,容易導致肝氣鬱結,連帶造成脾胃問題。楊淑媚表示,胃是能夠反映情緒的器官。人體的自律神經會影響腸胃蠕動,若自律神經中的交感神經亢奮,人處在緊張狀態下,腸胃的蠕動會變慢,連帶影響消化。
楊淑媚指出,這類型的人通常在緊繃的狀況下吃飯,無論是邊吃飯、邊處理事情,或是飯後缺乏休息,壓力過大都會讓肝氣鬱結、肝火內鬱,這時進入到胃的食物往下輸送能力變差,就容易造成胃食道逆流。
這也是中醫所說的「肝胃不和、胃失和降」,此時必須「泄肝和胃」,胃氣、肝氣一起調理才能解決問題。
▼中醫調理:疏肝理氣、專心吃飯
中醫裡的煅瓦楞子、烏賊骨、牡蠣可以抑制胃酸,減緩因嘔酸、心口痛造成的不適感,有西藥制酸劑的效果。
另外可酌加佛手、延胡索、川楝子來疏肝理氣,肝氣疏通,讓情緒平靜。亦可加入代赭石、旋覆花來和胃降逆,讓胃氣可以順利往下。
「這類病人要多關心他們的壓力來源,」楊淑媚說,除了開藥外,她也會了解病人壓力的原因,鼓勵他們找到紓解壓力的方法,把生活步調放慢,避免時時刻刻都在緊張狀態。
楊淑媚提醒,吃飯時就專心用餐,避免一心多用,讓腸胃可以慢慢地消化吸收。吃飽飯後也建議要簡單休息,無論是小憩、散步都可,身心放鬆的狀態下都有助於胃的消化。
類型2:吃的東西、時間不對
現代人飲食習慣不良,經常早餐不吃,晚餐又來頓豐盛大餐。三餐不定,加上飲食多是高油脂、辛辣、甜食,造成胃酸分泌失調,也讓胃的消化負擔增加。
長庚紀念醫院中醫內兒科主治醫師喬聖琳觀察,只要吃的東西不對、時間不對,就很容易有胃食道逆流的狀況發生。
喬聖琳說,在中醫將其稱為「飲食不節」,高油脂、甜食、油炸的食物需要花比較長的時間消化,導致胃排空時間拉長。食物、胃酸停留在胃的時間變多,導致「飲食停積」,就會影響下食道括約肌的張力,容易胃酸逆流。
若吃了過多刺激性的東西如辛辣食物、酒精,或是抽菸,也會刺激胃酸分泌,影響下食道括約肌張力,就會容易嘔酸,感覺口中有酸味。
喬聖琳也提醒,膽汁負責消化油脂食物,若吃得過於油膩,也會刺激膽汁分泌過多,向上影響胃酸,有些病患會覺得口苦,就跟膽汁分泌有關係。
▼中醫調理:消食導滯、睡前兩小時不要進食
要治療這類病患,神麴、山楂、麥芽、雞內金都有消食導滯的功效。
日常保健上,喬聖琳提醒,從咀嚼開始就要注意。唾液可以幫忙分解食物,若是狼吞虎嚥,食物沒有充分咀嚼,就會增加胃的消化負擔。上述難消化的食物也要少吃,柚子、番茄、葡萄柚或鳳梨這些容易刺激胃酸的食物也儘量避免。
她建議,可以多攝取木耳、秋葵、蓮藕粉、山藥等食物,有助於腸胃道的黏膜形成,減少胃酸刺激而可能導致的細胞病變。
吃飯時間也很重要。喬聖琳說,用餐以七分飽為原則,晚餐儘量吃得清淡,睡前至少兩個小時就不要再進食,避免胃還沒消化完就躺著睡覺,容易讓胃酸逆流。吳明賢提醒,吃飯要保有規律與節奏感,該吃飯就吃飯。
類型3:長期便秘,體質肥胖
「便祕也是引起胃食道逆流的成因之一,」喬聖琳說,在看診時,發現不少病患是因為長期便秘,導致胃酸逆流。
她譬喻,人的腸胃就像水管一樣,當水管堵住時,東西就會往上湧。也因如此,當病患有宿便、便秘的狀況,腸道無法排空,連帶就會向上擠壓到胃部,造成食物容易往上衝。
▼中醫調理:運動是同時解決便秘與肥胖的好方法
楊淑媚表示,胃食道逆流合併有便秘的人,必須同時改善胃酸分泌與便秘兩個症狀,便秘沒解決,胃食道逆流是不容易好的。依據實證型便秘、氣虛型便秘與血虛型便秘,會分別開麻子仁丸、黃耆湯、潤腸丸來同步治療。
喬聖琳表示,肥胖也容易導致胃食道逆流。「目前已經有研究證實,BMI超過30的人,發生胃食道逆流的機率是平常人的兩倍,」因此在治療上,會配合防風通聖散、五苓散等配方。
吳明賢解釋,肥胖會讓腹部壓力偏高,影響下食道括約肌的收縮,因此也容易有胃食道逆流的狀況出現。
有些上班族女性喜歡繫腰帶、穿緊身褲,又經常久坐,一樣也會壓迫胃部,會影響胃部消化,也容易引起胃食道逆流,要儘量避免此類衣著。
中、西醫皆表示,運動是促進腸胃蠕動,解決便秘、肥胖的根本做法之一。除了飲食的調控,也要多運動,有助於改善胃食道逆流。
類型4:腸胃功能天生虛弱
楊淑媚發現,門診病患中,還有一種是因為長期胃病、天生脾胃虛弱,久病導致出現胃食道逆流的症狀。在中醫屬於「脾虛胃弱」或是「氣虛血瘀」,醫師會從健脾益胃、益氣補血等方面著手治療。
▼中醫調理:健脾益胃、益氣補血
黨參、白朮、茯苓、山藥、黃耆都可以補脾益氣。但楊淑媚也提醒,現在電視裡胃食道逆流的廣告很多,許多病患看到後會誤以為自己的症狀就是胃食道逆流,但其實可能是其他問題,如胃脹氣、胃發炎甚至是胃潰瘍,或是心臟方面的毛病。
因此,如果天生脾胃就比較虛,且長期胃痛,併發胃食道逆流的症狀時,還是要由醫師確診,避免沒有對症下藥,導致症狀更加惡化。
要注意的是,某些治療氣喘、降血壓的藥物容易會讓胃酸往上湧。包含:抗胃腸痙攣劑(抗乙醯膽鹼藥物或抗副交感神經藥物)、支氣管擴張劑、鎮定劑、鎮痛劑(尤其含有鴉片類成分者)、抗高血壓藥(鈣離子阻斷劑以及甲型或乙型腎上腺拮抗劑)。
生活習慣、飲食仍是根本
無論是中、西醫,都強調要根治必須從日常生活開始著手。
喬聖琳說,生活習慣與飲食控制是揮別胃食道逆流的根本之道,「就像感冒不穿衣服,又要醫師一直開藥給他一樣,是沒有效的。」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